更新时间:2025-04-24 18:15:27
封面
版权信息
出版者言
佳评推荐
中译本序
序
第一章 国家书写历史之时,历史诞生之时
一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
讲授的内容不受年龄限制
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 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
不同的“战后”,模糊的“牺牲”
历史中的冲绳
天皇在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的致辞
国民与天皇的关系
日本政府向国民与国际社会传达了什么?
首相谈话中的日本近代历史
对日本来说何谓战后?
殖民帝国日本的经济实力
日本帝国与占领地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三 当历史被书写时
国家如何创造历史?
7世纪发生在东亚的中日战争
“日本国使”
四 历史的开端
在公元前5世纪发出的历史之问
通过话语去接近事实
当历史以国民为对象被书写
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否应当放任北美殖民地独立?
世界面临的重大选择
第二章 人们的选择与周边环境:阅读李顿报告书
一 日本站在“世界道路”前
日本与世界交锋的瞬间
选择
“九一八”事变:为了准备未来的战争而产生的占领计划
是非将随史料留存
派遣李顿调查团的经过
李顿在结束调查后说的话
李顿要告诉日本的是战争的历史
李顿提出的“世界道路”
李顿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李顿提出的10项条件
李顿写给姐姐的信
查塔姆研究所里的赞成意见:现实的处方
“中国没有做出任何牺牲就收复了满洲”
“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
二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选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日本在等待报告书过程中的反应
溥仪与“满洲国”
中国方面的反应
日本所忌惮的
关东军所厌恶的
理解选择的困难所在
继续占领还是归还土地?
日本给出的选项,李顿给出的选项
李顿的设问:东三省还是全中国?
三 当日本做出选择时,当权者在考虑什么?
被“压制”和“煽动”这两个关键词所掩盖的问题
什么因素制约着政府和当权者的主张?
牧野伸显:满族人也进行了呼应
天皇:可以做到中日亲善吗?
西园寺公望:要成为裁判员
松冈洋右要确保的底线
松冈洋右的努力交涉
“世界道路”再次被摆到日本面前
第三章 军事同盟的含义:在20天里缔结的三国军事同盟
一 军事同盟的含义
迫使人类做出重大选择的军事同盟
时间对德国不利
对军事同盟的讨论已成为日本的现实问题
枢密院的审查只用了一天
军事同盟需要哪些要素?
二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那么着急?
英国的第二选择
当国家消失时会发生什么?
仅用了20天签署的条约
大众媒体收到的审查标准
同意加入三国同盟的御前会议
为什么首相和外相的预测不如军部准确?
“取毅然之态度则战争可避”
在条约签订前更迭海军大臣
阅读条文
条约第三条以委婉的方式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所谓“大东亚”是指什么地方?
德国是否理解了条约前文的意思?
三 “不要错过公共汽车”
为什么日本没有拒绝?
日本希望缔结三国同盟、加强与德国关系的理由
为了牵制德国而与德国结盟
使用“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的理由
五角大楼的尤达大师关注的问题
中日和平工作
中国的选择
陆海军各占多少军事预算?
陆海军是否认真探讨了日美战争的前景?
选择所需的时间
第四章 日本人为何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日美交涉的深意
一 两个敌对国为何在战争前夜坐到谈判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