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将现代的史料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照
战争是政治与外交的延续
我想在二战结束7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来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理解日本的过去,并在今后创造怎样的未来。
听到这儿,恐怕难免会有人在心里嘀咕,“这是又要开始讲大道理了吧,一定要反省日本的过去,一定要思考未来之类的”。但是大家别忘了,我是个“掘墓人”,讲大道理可不符合我的身份。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席话,帮助大家在头脑中正确地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并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大家去创造未来。
为了总结日本在战后70年里走过的历史,就有必要对1945年8月结束的那场战争的全貌进行一次回顾。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2014年离开东京大学到早稻田大学任教的长谷部恭男教授在2015年6月4日,作为自民党的参考人(2)被请到众议院的宪法审查会发表意见,在那里他直言政府所推进的安保法案(3)是违宪的。
在《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书中,我就曾经提到过长谷部恭男老师。这位老师也被我不断地在其他场合中说起。他在研究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论文以后,告诉我们卢梭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为何会发生战争。卢梭生活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他树立了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认为,战争攻击的目标是宪法,即敌方权力正统性的来源。在战争中对敌国的主权与社会契约进行打击,就是通过攻击对方的宪法来实现的。5当然这里所说的宪法,并非具体的宪法条文,而是社会得以成立的基本秩序,即宪法原理。
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的卢梭,为我们总结了自古以来无数战争的本质。说到引发战争的原因,或是某国意图侵占他国资源丰富的领土,或是为了报复敌国,总是有各种各样表面上的原因。但是卢梭看破了这些,他认识到战争中的双方是为了维护各自的某些不可退让的原则而互相对立的。就因为这些,人们不惜互相残杀。
卢梭认为,所谓战争,就是试图触及构成敌国社会基础的基本原则,并将之改写。
按照这种思路,在那场以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为结果的战争前后,日本社会的基本秩序,即宪法原理就被改变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军通过武力改变了日本的宪法原理。当我们试图去审视经历了战后至今的漫长时间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即宪法原理被改变之后的日本,就有必要去思考宪法原理改变之前的日本,具体而言,就是从战前到战争这段时期的历史。
除卢梭之外,我想再介绍一位名叫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家。他是一名普鲁士军人,从18世纪末到去世为止,一直在军中服役。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普鲁士军队与法国大革命后崛起的拿破仑军队作战,结果屡尝败绩。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写出了著名的《战争论》6。不知大家是否听过《战争论》中的这样一段论述:“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7另一种更简单的表述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开战前进行的外交谈判与谈判破裂之后爆发的战争之间,是有着连续性的。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政治外交与战争不过是不同的手段而已。如果我们把卢梭与克劳塞维茨的意见加以结合,就可以说,要对战争进行思考的话,不能仅仅着眼于战争本身,对于开战前的交涉过程,也有必要加以审视。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追溯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日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政治外交过程。我想与大家一边阅读史料,一边去思考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究竟在宪法原理上产生了怎样的矛盾。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应该能够明白战前的日本和日本人的某些想法,弄清楚他们希望维护的某些不可退让的原则到底是什么。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些,就可以给未来的日本融洽地加入世界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战争通过武力实现目的,相对地,政治与外交则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的力量。通过语言,来给对手的社会基本秩序、社会契约或是宪法原理施以压力。
回顾日本与世界激烈冲突的历史,实在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情。所以在第一讲中,我们可以先来一场热身运动,一起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关于历史的词汇。
2015年正好是所谓“战后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有很多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发表了关于战争和历史的言论。我们的热身就从这些发言中出现的词汇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