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四川武术
明末清初四川武术凤凰涅槃
明末清初杰出武术家
明代大臣刘宇亮
明清两代四川武术家应当不少,但武人难入正史经传,偶有点滴记载,也多附于他事。刘宇亮(?—1642),四川绵竹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先后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明史》原文是这样描述刘宇亮的:
刘宇亮,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屡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八月,擢礼部尚书……宇亮短小精悍,善击剑。居翰林,常与家僮角逐为乐。性不嗜书……
刘宇亮是明代数一数二的重臣,却不大爱读书,反而喜欢习武击剑,常和仆人家中打斗角逐为乐。
武进士杨展及其子杨璟新
杨展(1604—1649),字玉梁,嘉定(今四川乐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武进士,任职参将。他长七尺有余,风流倜傥,文武双全,尤工骑射。
当年他去北京应己卯武科考试,路上挟遇强盗要劫其行李。杨展笑道:“我如果百步外射不中你,东西就全给你!”接着“唰”的一箭,便射穿了强盗的头巾,吓得强盗惊拜而去……
临考试前,有个大太监牵出一匹大马,该马凶悍难制。考武进士者无人敢应。杨展持弓矢排众上前,夺马腾跃而上,在马上射九箭九中,他大叫:“我,四川杨展也!”从此杨展名震京师,中进士第三人,授游击将军、后升参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率大西军入川。杨展参加保卫成都之战,城破被俘不屈。大西军兵弁将他押到大慈寺东墙河边(即现东风大桥一带)斩首。几个头目见其身上穿有五彩、鲜艳的绵甲,大叫道:“汉子,将你这件衣甲送我们吧。”
杨展答道:“唉,我命都不肯要了,还要衣甲何用?但求你等送我尸骸于河中。”到河边,大西军兵弁解其绳缚,剥衣甲后正想砍杀,杨展突然翻身夺刀,砍死二人后跳入水中。只见江涛汹涌,瞬间杨展已不知去向……
清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张献忠决定沿岷江向嘉定转移至宜宾,然后沿长江逃离四川。大西军战船千艘,满载多年来在湖广、四川抢掠积蓄的金银财宝,顺江而下。
离成都约百里的彭山县江口镇,山弯处突然战鼓声“咚咚咚”响起,杀声震天。杨展在下游以战舟严阵以待,然后水陆夹击。大西军船队被炮火击中焚烧,仿佛三国时火烧赤壁。在凄厉厮杀声中,大西军船上金银珠宝沉入江中。
这就是国内外有名的“张献忠江口沉银”。
杨展占据嘉定、峨眉、犍为、叙州等地,与大西军反复拉锯战,令张献忠难以对付。南明小朝廷加杨展为太子少傅,封华阳侯。由于上述杨展对宏大历史的影响,武术史意义上的杨展,才得以保留其“文武兼才”的一些史实。
清初,袁韬、武大定自川北来投杨展,杨展待之甚厚。清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袁韬、武大定与偏沅巡抚李乾德三人合谋,以给杨展祝寿为借口,将杨展骗至犍为县,用酒灌醉后将杨展斩杀。后来南明小朝廷追谥杨展为“忠惠”。一代名将杨展,从此消失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大舞台……
图2-1 [清]彭遵泗《蜀碧》中有《杨展传》,记录了杨展的事迹
袁韬又去追杀在峨眉的杨展之长子杨璟新。四川丹棱人彭五吾,是撰写《蜀碧》一书的彭遵泗之祖父。彭五吾年轻时和杨璟新结为异姓兄弟。杨璟新逃到丹棱乡下彭五吾处,眼看追兵尘烟近了,彭五吾牵了匹骏马给杨璟新,说:“贤弟,你赶紧逃跑去投奔川北清军吧……”
杨璟新凄凄惨惨逃到保宁府投诚。清代的四川巡抚李国英大喜,赶到郊外迎接,厚待杨璟新并授他为参将。十年后,杀害杨展的袁韬也从云南逃回四川,来投降李国英。这时杨璟新已升任总兵。史籍记载有天在辕门外,杨璟新“勃然大怒,拽(拖)韬下轿,翻斛放倒,拳脚交如,拔刀将杀之,军士拦阻,韬抱头鼠窜”。这时已升任川陕总督的李国英“怒其辕门厮闹,大干(违犯)军法,每人捆打三十,稽候请旨”。北京吏部官员讨论此事时,认为杨璟新“父仇不共戴天,虽事属前代,情实可原。”
杨璟新武功高强,后退隐在四川家乡传授武术。
四川峨眉山等寺庙“僧兵”疑云
《荣县志》记载:“僧古泰,荣县僧纲司也。(明代)天启中,重庆奢寅之乱,荣邑为贼所据,古泰率僧兵攻城……”
僧纲司是明代各府县管理佛教事务之官方机构。上文明确记载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荣县有僧兵,则可推论四川其他地区的大寺庙也应该有僧兵。
峨眉山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即是例证。清代人刘景伯《蜀龟鉴》记载:峨眉山万年寺是反抗张献忠大西国的一处重要根据地:
甲申年(1644年)十月,张献忠派遣总兵欧阳柄征剿。相关资料记载:“欧阳柄自峨眉败归……令王(郑按:指杨展任命的夹江县王姓县令)纠义兵、僧兵协讨,立信炮相救,自此贼数败,遁归成都。”
这里明确记载了峨眉有僧兵。
四川著名学者任乃强在其《张献忠》一书中对峨眉万年寺僧兵和彝族土兵的武艺,有进一步叙述:
有万年寺僧法曦……原是眉州贡生……欧阳柄所统的兵,与法曦僧兵大战于纸钱街……僧兵不敌,退回峨山老巢。欧阳柄正在了宝楼冈(郑按:了宝楼,峨眉著名景点,又名老宝楼)上指挥军队,骤不防冈后一队倮倮兵(郑按:彝族土兵)杀出。人皆赤脚,身披毡衣,头挽螺髻,手执标枪,背负木弓,腰悬毒矢囊袋,呼啸狂奔而来。毒矢箭命中,中者立死。标枪或投或刺,投必中人,刺必洞胸。那倮倮兵迅捷如飞,投枪之后,仍自赤手前奔,赶到中枪者身旁,拔枪再战……
到了民国时期,峨眉山僧人也有僧兵:“成立‘冬防队’,又各僧警队,大约40人,配有枪支弹药,是近代史上第一支武装僧兵。”
成都有条“镋钯街”,地方史志记载:“因为大慈寺僧人当年在此练武,这里就是寺僧存放兵器的地方。”“张献忠在成都时曾经与大慈寺的武僧交手……”
为什么在中国野史典籍中会经常出现武艺高强的“峨眉僧”?以上所述史实就可解答这一问题。这对研究四川武术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