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道人拳歌》和《蜀山剑侠传》
《峨眉道人拳歌》反映的真实四川武术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常州武进(今江苏常州武进区)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礼部会试第一。官至兵部主事、吏部主事、都御史等,著有《荆川集》等。唐顺之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而且武艺骑射无不娴熟。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向他学过枪法。
图1-6 明代都御史荆川先生唐顺之遗像(明代刊本)
唐顺之所作《峨眉道人拳歌》,描述了一个峨眉道人打拳时的情景。这是研究四川武术的重要文献,全诗如下:
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希有。
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
是日茅堂秋气高,霜薄风微静枯柳。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
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舑舕含沙鬼戏人,髬磨牙捕兽。
形人自诧我无形,或将跟示之肘。
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
汉京寻橦未捷,海国眩人空抖擞。
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俱泄漏?
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图1-7 四库全书《荆川先生文集》卷之三《峨眉道人拳歌》
这首诗生动刻画了峨眉道人形神合一的上乘功夫:
“去来星女掷灵梭”“翻身直指日车停”,显示了峨眉道人的步法灵活、动作敏捷、拳法多变。“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显示了峨眉道人拳法技巧出人意料。“崖石迸裂惊砂走”,是其刚;“百折连腰尽无骨”,是其柔——这些显示了峨眉道人的刚柔相济。“一撒通身皆是手”,显示了峨眉道人的拳法多变。“缩首斜钻针眼透”,则显示了峨眉道人身法步法如龙蛇飞蹿、神鬼莫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尤其精妙,既有余音绕梁的含蓄美,更体现了内外兼练的炉火纯青。
近几十年来,武术界对这首诗解说不少,其中,郑志兵先生的总结较为简洁、到位:
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从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为我们认识、理解的峨眉武技之特点提供了依据……全诗通过对一名技艺高超的峨眉道人拳术演练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峨眉武术的特点。即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使力,以巧打人。
《峨眉道人拳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明代四川武术已经享誉中国。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蜀山剑侠传》,是描写峨眉派剑仙领袖群伦、除魔卫道的奇幻故事,为近现代“中国武侠小说之王”李寿民(笔名还珠楼主)的代表作。
李寿民(1902—1961),四川长寿(今重庆长寿区)人。李寿民曾三上峨眉、四上青城,深受巴山蜀水大自然浸染。1930年初,天津《天风报》发启事征集武侠长篇。李寿民夜以继日地写出《蜀山剑侠传》,其“还珠楼主”名声开始响亮。1946年李寿民创作进入高潮期,每天写两万字,“上海滩出现‘还珠热’……”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
《蜀山剑侠传》后来直接由上海正气书局出书,一直出到五十五集,照例还是“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集分解”,而出版日期已是1949年3月了。书中反复提到的“峨眉三次斗剑”和“仙家四九天劫”,最终却有头无尾。
武侠小说对四川武术的重要影响
《蜀山剑侠传》在四川影响甚大。我听武林前辈提到,1946年成都西大街,有个十多岁的中学生读后“走火入魔”,右手持木剑站在高楼上,左手往窗外扔下个竹簸箕,高叫一声:“本少爷驾簸箕云来也!”纵身而下成了仙——跌成个终生“铁拐李”。
《蜀山剑侠传》等作品,代表了民国武侠小说荒诞怪异的一派,融合神话、志怪、剑仙、武侠于一体,各种“剑仙”神术、奇幻法宝、神雕怪兽、隔山打牛……《蜀山剑侠传》系列小说的中心情节,为正派剑仙峨眉派,与邪派剑仙的打斗厮杀。书中屡屡出现“峨眉派”字眼。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宋代郭靖、黄蓉之女郭襄,爱慕“神雕大侠”杨过,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郭襄走遍天涯,难寻情郎,万念俱灰,于是到峨眉出家为尼,开创了峨眉派武术。其实,金庸只是编了个武侠神话,不必当真。
长眉道人、仙姑、道姑、郭女侠……这些元素为20世纪70年代后“峨眉武术”的提出和兴盛,提供了光怪陆离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