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
一 学习系统中的群体及其支持
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习者的结构特质一直是学习系统研究的重要因素。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一般可以把教学主体划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组成学习系统的每一个学习者都可称为个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是彼此之间某些能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集合。他们是以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为特征的[33]。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在一个学习系统中,一般认为:群体是有共同目标的个体集合;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将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通常在课堂学习系统中的集体一般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群体。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责任分散、去个性化、决策的极端化等方面,管理者应善于建设性地利用这些规律,发挥群体心理的优势而克服群体情境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群体对智力成绩也有影响。最近,由谢勒墨-沙兰(Shlomo Sharan)和耶尔-沙兰(Yael Sharan)在以色列所做的研究显示,在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存在对于个体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与只被给予大量的指导而不关心协作和帮助的学生相比,被要求互助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能更快地掌握材料和保持更长久的记忆[34]。
二 教学传播系统及其结构向度
祝智庭教授指出,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35]。在教育技术并不漫长的发展历史中,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深深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过程加以研究和观察。这种研究技术和视角确实让人们从关注静态的物质手段转向了关注动态的教学过程,从关注教具和教材到关注教学信息如何通过传播者传到接受者的整个传播过程。正是因为传播理论的“引入”,教育技术从“视听教育”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视听传播”阶段[36]。
从传播学视角来观察和研究学习和教学传通系统,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育传播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遵循着一定的传播模式来进行(这些模式有意识到的或没意识到的、显现的或隐现的)。科学地探讨和研究这些传播模式是为教育传播活动寻找科学的理论根据,以便理性地实施教育传播活动。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教育传播系统要素的组合与联系,构成了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教育传播过程。
不可否认,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为教育技术过程的研究和观察提供了微观的视角。但是由于传播学作为其本体,更多是用来解释和研究大众传播现象及其他社会传播现象,而教育传播与社会传播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制度的控制性、过程的微观化以及环境的差异化。因此,如果教学设计者和教学实践者无法理解教学的本质——人的发展,而过度以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和模型来设计教学,将难免误入歧途。而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这种传播学误用表现为教学传播系统的单向度,这种单向度在结构上表现为教学传通客体的个体化,在路线上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单维度,没有考虑群体的传播功用及来自个体信息的汇聚(注意不是单纯的信息反馈)。这种单向度的传播系统始终无法变革教学结构来适应当下的教学发展。
三 追问:学习系统中的群体缺席与互动失衡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学习系统在教学主体的维度上,存在群体或者集体缺席现象,而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在主体互动上存在单向度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系统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变量进行解读。
学习系统中的个体与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变量。从价值观角度来看,学习情境同样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等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核心,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个别化CAI与这种价值观是完全吻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东方国家中占主导地位,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发扬团体精神[37]。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中表现出对个体和集体参与教学的敏感性。祝智庭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系统从其根本属性来说应该是属于集体主义的,但现在出现了异化现象,变成了形式上的集体主义,实质上充满了个人竞争,在中学教育中这种现象更显突出,这是值得我国教育者深思的问题。钟启泉教授曾提出教学中的集体性主体概念,在这里,教学活动的“集体性主体”的概念,所谓“活动”,不是单纯的个体心理学层面上,而是社会集体层面上展开的过程,活动的主体是“集体性主体”[38]。然而,这种集体的力量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少有得到充分的设计。
同时,由于传统教学传播观念的影响,广播式学习传统模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学习空间,教师成为互动的主体和传播的主导,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互动处于失衡状态;同时由于技术的问题,无法汇聚学习内容并进行交互反馈,无法在集体化教学中汇聚来自学习者的信息和知识,造成了课堂双向互动传通系统的障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知识在群体互动中生成集体知识,集体认知责任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因此,在构建新型学习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现有学习系统是否充分重视了个体与群体的存在,是否真正尊重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张扬,是否建立了全方位的互动机制以适应人的发展,如何从技术和活动层面确保课堂双向互动传通系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