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家族文化研究是涉及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所覆盖的研究范围比较广,经常会使用若干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在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存在语境,需要进行清晰的界定。
一 家族与宗族
族,《说文解字注》:“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
所
标众。众矢之所集。”[12] 郑玄注《周礼》:“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13] 班固《白虎通义》:“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14] 这两者的释义都有凝聚、生死相守之意,而凝聚相守的内在纽带就是共同的血缘。
冯尔康等学者认为家庭是指五服之内共祖共财者(一般为直系),家族是指五服之内共祖不共财的若干家庭的总体,宗族是指五服以外的同姓共祖者。[15] 徐扬杰认为:“(家族)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16] 张剑赞同家族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之说,但认为不必世代相聚在一起。[17] 从家族成员的迁徙、仕宦等状况看,家族成员是不可能世代相聚在一起的,所以张剑的观点比较符合家族的实际情况。宗,《说文解字注》:“尊祖庙也”[18],“宗族”也即是在同一个祖庙里祭祀的亲族。徐扬杰认为:“家族,又称宗族。”[19] 即认为家族等同于宗族。这种说法在先秦以后的语境中是可以的,因为在周代,宗族与家族概念完全不同,宗族是以祭祀而言,而家族是以封邑而言。随着秦王朝的建立,郡县制代替宗法制,家族与宗族的概念合一,名异实同,家族即宗族。文化家族研究中所涉及的家族概念也即是宗族概念。
二 姓与氏
姓,《说文解字注》:“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20]《左传》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21] 氏,《说文解字注》:“至也。本也。从氏下著一。一,地也。凡氏之属皆从氏,卧也。”[22] 陈祥道《礼书》曰:“姓非天子不可以赐,而氏非诸侯不可以命。姓所以系百世之正统,氏所以别子孙之旁出。”[23]诸侯之姓由天子所赐,诸侯之下如再进行逐级分封,则不可以用姓,所以天子会给他们命氏以便分封,这个氏之下相应也会衍生出更多的小氏。各种氏的由来,不仅“其后分封,用国为姓”[24],而以官职、以字等为姓也很普遍。[25] 由此可以看出,姓区别的是先天的血缘关系,具有恒久、稳定的特征;氏带有上古时代贵族的印记,区别的是不同的等级,常处于分化状态,具有多变性。从血缘等级的观念来说,所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秦汉之后,宗法制消亡,姓与氏逐渐合一。
三 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
“世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司马迁著《史记》,也单列世家一体。“世家”初意是指“世卿大夫之家”[26],后世引申为门第高世代为官的家族,又引申为世代相继从事某种职业或专业的人家,比如梨园世家、经学世家等。李真瑜先生最早对文学世家下了定义:“它是由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几代文人构成的文学家群体。”[27] 当前学界存在着“文学家族”与“文学世家”通用的现象,梅新林认为“家族”的概念具有特指与泛指的双重含义,特指为“家庭—家族—宗族”三个序列中的中间序列,泛指包括所有的家族类型。而世家则重在凸现某种职业专业累世相续之意。比较而言,梅新林认为“文学世家”更能体现概念的对应性、传承性、开放性。[28] 但实际情况是当前学界较多采用的还是“文学家族”一说,所以“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虽是两个不同的词组,但是概念范畴大体相当,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文学家族”更符合人们的认知性,更易于为人所接受,所以还是采用“文学家族”这一说法。当前,研究界普遍认同李真瑜对文学家族所定义的特征:一是家族在文化上的长期积累;二是理论和创作上的家学特点;三是女性作家的出现;四是延续时间长;五是家族作品的编辑刊刻。[29] 以此来衡量义兴蒋氏家族,会发现蒋氏家族完全具备以上特征:一是蒋氏家族在文化上的积累,有文献可考的上起隋唐,下讫明清,可谓是长期积累。二是理论和创作上都体现出文学、经学、史学等方面的家学特点。三是有女性作家的出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唐蒋凝女与宋蒋兴祖女。蒋凝女,其诗《答诸姊妹戒饮》入《全唐诗》,蒋兴祖女,其词《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入《全宋词》。四是从汉末到清末,蒋氏家族延续时间长达近两千年。五是有家族作品的编辑刊刻,例如蒋堂的《吴门集》、蒋之奇的《三径集》、蒋捷的《竹山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