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确立
18世纪我国古代文学杰出代表作《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以一个家族的起落兴衰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堪称是三个世纪前的社会百科全书。20世纪30年代,欧美开始流行通过一个街区或是一个村庄或是一个家族来展现社会历史文化某个横断面的个案研究。在我国,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一些社会历史学者率先开始致力于家族研究,代表作品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陶希圣的《婚姻与家族》、吕思勉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王伊同的《五朝门第》、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等。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先生开始将地域、家族、学术文化联系起来,陈寅恪先生的《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等著述,钱穆先生的《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等文章,开研究中古家族学术文化之先河。之后,岑仲勉、王仲荦等学者,以及崔瑞德、池田温等外国学者也在家族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冯尔康等的《中国宗族社会》、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陈爽的《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郭峰的《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等专题论述的大量涌现,标志着社会历史领域中家族研究的繁荣。
自觉的家族文学研究始自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文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这种格局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研究者对于以往陈旧的文学研究范畴的一次尝试性突破,是对跨学科研究的努力探索。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家族文学成为研究热点,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程章灿的《世族与六朝文学》、刘跃进的《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李浩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等,反映出文学在家族视角下研究的趋势。据统计,近年来有关家族文学研究的硕博论文有三十余部,期刊论文有六十余篇。
综观这些论述,魏晋南北朝、唐宋为研究热点,其次是两汉,元代则最为冷清。这些研究成果根据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对某一断代家族文学的整体研究。例如张剑、吕肖奂、周扬波的论著《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梁尔涛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何忠盛的硕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孟祥娟的硕士学位论文《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张剑和吕肖奂的期刊论文《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等。二是家族文学的个案研究,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研究类型。例如杜志强的论著《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高田的博士学位论文《锡山秦氏家族文学研究》、李朝军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萧晓阳的期刊论文《明清毘陵庄氏家族文学雅集与姻娅关系》等。三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家族文学的整体研究。例如朱丽霞的论著《清代松江府望族文学研究》、邢蕊杰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王祥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罗时进的期刊论文《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等。四是有关家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章。对于家族文学研究,有关理论指导的论文相对滞后,但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确实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先是李真瑜先生发表了《世家·文化·文学世家》《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等一系列文章,对文学家族的概念确定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家族文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罗时进、张剑、梅新林、吕肖奂等学者纷纷撰文,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梅新林和陈玉兰《江南文化世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等,对家族文学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阐述,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对近年来以及今后的家族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张剑认为完整的家族文学研究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相对完整的家族谱系及家族文献梳理、历时性家族文学发展趋势和具体成员创作的分析、家族文学与外部因素的比较、家族成员之间创作的比较、家族文学的家法和家族意识。尤其指出家族谱系和家族文献是整个家族研究的基础,研究者在利用文献时,要善于理论思辨。在研究方法上,要避免模式化和描述化的研究,主张结构式、构成式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8] 罗时进认为家族文学是文学本体与他体的关系研究,包含家族文学的血缘性研究、家族文学的地缘性研究、家族文学的社会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文化性关联研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及经济关联研究、家族文学的创作现场和成就研究。当前家族文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家族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包括家谱、家训、相关地方志、碑版,以及文集、诗集、画谱等家族性文艺别集。[9] 迄今为止,学界家族文学研究的专著不多,如果期待家族文学研究有更加繁荣的前景,家族文学理论研究建设必须持续深入,才能有效地规范、指引家族文学研究的方向。
笔者硕士学位论文是《蒋捷研究》,蒋捷出身义兴[10]蒋氏,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隐逸词人。在搜集硕士学位论文材料的过程中,由于惊叹于蒋氏家学成就的辉煌,很想对这个家族做一系统的研究,加之在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无锡五中退休教师周坤生老先生的无私帮助,在博士学位论文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承蒙宜兴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先生的大力协助,获得了关于义兴蒋氏家族文学文献的一大批珍贵资料,为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这算是本选题确立的缘起。
义兴蒋氏家族自汉末开始发迹,隋唐以来凭借门荫与科举,仕途宦达,出现了“一门五牧”“四世六翰林”“兄弟宰相”“一门三甲”等仕途奇观,使义兴也逐渐成为人文渊薮之地。据统计,自唐至清,蒋氏家族科举及第的人数为79 人,其中包括一名状元,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另外蒋氏家族还通过姻娅关系来扩大家族影响,例如魏晋时与杜预、周处等家族的联姻,唐代与张镒、韩愈等家族的联姻。唐代蒋氏还出现了一位驸马,姻娅关系扩展到皇族。通过与皇室以及名门望族的联姻,蒋氏家族进一步奠定了家族繁盛的基础。受科举取士的影响,蒋氏家族的文学色彩浓厚,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名家,例如唐代有传奇作家蒋防、诗人蒋吉等;宋代有诗人蒋堂、蒋之奇,词人蒋捷等;清代有阳羡派词人蒋景祁等。蒋氏家族还有悠久的经学传统,蒋堂、蒋之奇、蒋捷等都有经学著作,蒋静还曾为宋徽宗讲《尚书·无逸篇》。到了清代,蒋氏还出现了著名的经学家蒋永修。在史学方面,仅唐一代,蒋氏就参与编写了《宪宗实录》《德宗实录》《文宗实录》;宋代,蒋芾整理曾祖父蒋之奇编撰的《北宋遗事稿》而成《逸史》二十卷。另外在书画艺术领域,蒋氏也代有才人出,如蒋堂、蒋之奇、蒋如奇父子、蒋璨等都是著名的书法大家,蒋子成的画被誉为“禁中三绝”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义兴蒋氏作为显赫的世家大族,迄今为止却没有专门的著述,甚至连邢蕊杰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也将义兴蒋氏的文学成就忽略了。当前,学界对义兴蒋氏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蒋氏族人个体的某方面文学现象的研究,如涉及蒋防的论文有《21世纪以来大陆〈霍小玉传〉研究综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2期)、方坚铭的《作为爱情悲剧和攻击型传奇作品的〈霍小玉传〉》(《中南大学学报》2005年6期)、张应斌的《关于〈霍小玉传〉的几个问题——兼与谭优学、卞孝萱先生商榷》(《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郑新安的《论我国古典小说人物画廊中的霍小玉形象》(《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5 期)、关四平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文学遗产》2005年4期)、唐桃的《女萝秋扇的悲剧——蒋防〈霍小玉传〉的女权主义批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3期)、刘凯的《六朝到唐宋连州静福山的道教发展——以唐蒋防〈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为中心》(《岭南文史》2011年4 期)等;涉及蒋吉的论文有张琴的《唐代民歌“竹枝”与文人竹枝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 期)、俞香顺的《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4 期)、徐颂列的《唐诗中的僧道衣服词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 期)等;涉及蒋堂的论文有官性根的《成都知府与宋代蜀学的发展》(《求索》2006年5期)、程章灿的《唐宋元石刻中的赋》(《文献季刊》1999年4期)、刘培的《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6期)等;涉及蒋之奇的论文有张宏明、谭庆龙的《北宋蒋之奇五言律诗题刻研究》(《东南文化》1993年5 期)、韩秉方的《〈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3期)、沈松勤的《论王安石与新党作家群》(《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1期)、杜若鸿的《北宋重要诗案与诗歌发展的转向》(《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3期)等。据粗略统计,涉及蒋捷的论著,共有专著3 部,论文百余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6篇。[11] 有关蒋捷研究的专著有陈燕的《蒋捷及其词研究》、杨景龙的《蒋捷词校注》、黄明校点的《竹山词》。比较有影响的论文有马茂军和张海沙的《蒋捷三考》、朱鸿的《蒋捷生平考略》、杨海明的《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林琳的《论〈竹山词〉传本》、李娜的《蒋捷词风初探》、路成文的《好奇而别有所获——简论蒋捷的几首福唐独木桥体词》等。硕士学位论文以高莹的《蒋捷〈竹山词〉接受史研究》较为突出,详细论述了宋末至晚清《竹山词》的接受情况,资料翔实,论述分明。总之新时期以来,大陆对蒋捷及其《竹山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人生平考证、具体作品分析、作品综合研究等方面。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蒋捷研究》试图避开已有的研究热点,例如《竹山词》的白话倾向、咏物特色、意象特点、对稼轩词的继承等,利用田野调查得来的新材料,从另一角度研究蒋捷及其作品,例如重新考证词人的生卒年、佚诗、宋儒学对《竹山词》的影响等,对蒋捷研究的深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综上,学界尚未有对蒋氏家族文化的专门著述,所以本选题首次将唐宋时期义兴蒋氏家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纳入研究视野,家族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双轨并进,以期对蒋氏家族文化进行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