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陈寅恪先生在考察隋唐制度、政治与史学时提出了“地域—家族”的研究理念,其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地域”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从“家族”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发展的走向。本选题力图借鉴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地域—家族”的研究理念,从科举、党争、地域、家族等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学研究,打破以往从文学到文学单向研究的格局,以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展开对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选题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正史、谱牒、地方志等。在此基础上甄别比较,去伪存真,提炼有价值的材料,力图全面真实地再现义兴蒋氏家族文化发展的风貌,并将之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首先是宏观论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既有对蒋氏家族文化在唐宋时期发展状况的梳理,全面展现家族文学、思想、学术、交游等各方面的情况,也有对家族成员个体在文学作品、思想、宦游等方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做到点面结合,以个案研究充实家族的整体研究。其次采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研究途径,以对蒋氏家族文化纵向发展进行梳理为主线,对不同时空下蒋氏家族在科举、婚娅、交游、仕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横向研究,力求全面再现蒋氏家族在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再次是充分利用现存的各蒋氏宗谱丰富对家族文化的研究。家谱是家族史料的重要形式,义兴地处江南,经济文化发达,几乎姓姓修谱、族族建祠。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家谱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对文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具资料价值。蒋氏家族是义兴首屈一指的望族,据蒋氏宗谱(永思堂)、茗岭蒋氏宗谱(贻谷堂)等谱所载,亭系蒋氏宗谱初修于唐(蒋防)、整修于北宋崇宁初,宋版蒋氏宗谱由蒋堂初辑、蒋之奇和苏轼修订而成。其后历代有重修、续修。北宋谱牒大家欧阳修曾语“义兴(宜兴)邑志,半为颖叔(蒋之奇)家乘”,苏轼也称“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可见蒋氏修撰族谱之盛。
上海图书馆现存蒋氏宗谱二百余种,其中属于义兴蒋氏的宗谱有十余种,宜兴档案局馆藏近三十种,其中大部分为义兴蒋氏宗谱,还有一些宗谱收藏在民间。在利用过程中,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家谱提供的资料要存疑、要谨慎,充分利用正史和地方志等进行佐证。在研究中,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本选题计划采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进行数据统计,绘制出相应的图表或表格。
[1](汉)班固:《汉书》卷75,列传45,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59页。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
[3](清)张英、王士禛:《御定渊鉴类函·劝学五》卷210,第98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81页。
[4]参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4页。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页。
[6]《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7]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8]张剑:《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4 期。
[9]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10]义兴(今宜兴),古称荆溪、荆邑、阳羡、宜兴,本书以“义兴”作为蒋氏家族的地域界定,主要源于在历史上义兴地域范围最广,最大范围内容纳了蒋氏家族发展繁衍的各个宗支。但本书所引文献,因时间段的不同有的称义兴,有的称宜兴,或是荆溪、荆邑、阳羡,皆以文献本文为准。
[11]主要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检索系统统计,亦包括海外港台地区论文。
[1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 页。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6页。
[14](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8《宗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15]参见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0年。
[16]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
[17]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19]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
[2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2页。
[21](周)左丘明撰,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页。
[2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8 页。
[23](宋)陈祥道:《礼书》卷6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册,第391页。
[24](汉)司马迁:《史记》卷2,《夏本纪第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9页。
[25]参看《左传》《史记》等相关记载。
[26](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6下,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81页。
[27]李真瑜:《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世家》,《光明日报》1986年1月28日。
[28]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9]详见李真瑜《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