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及其一个演化博弈论解说
程启智(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关于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
所有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原本是一个界定清晰无大歧义的概念,至少对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生产关系内涵来说是如此。关于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本文概述如下:
(1)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社会便开始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此,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中还特别加注说明:“确切的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状态……几乎还完全没人知道。……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立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2)可见,唯物史观使他们并非像以前的学者那样,认为私有制是从来就有的,而认定它是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所以,私有制有一个起源问题。
(2)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社会,马克思他们称之为史前社会,亦即原始社会。如果以巴霍芬的《母权论》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为界,马克思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要通过大量阅读前人的哲学、法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著作,来获取有关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的知识。其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19世纪40年代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19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从哲学和思辨的角度,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起源,同时还探讨了私有制的起源。他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3)进而,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及其社会的命题。在该著作中,马克思还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指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4),这就是说,私有制产生之时,便是人的劳动异化开始之时。所以,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其次,他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从生产力和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所有制发展历程概括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在这个阶段……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5)并且还强调:“私法和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式的解体过程中同时发展起来的。”(6)
最后,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通过对东方印度等国农村公社和欧洲古代各国公社及其所有制的比较研究,正式提出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有制形式,从而替代了原先的部落所有制概念。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7)并将亚细亚的所有制界定为公有制,而私有制是其解体后的产物。他说:“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8)
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巴霍芬的《母权论》和70年代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著作出版,以及同期大量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文献的发表,大大丰富了马克思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实证材料。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所有制及私有制起源有了以下新的认识:他接受了巴霍芬和摩尔根等人关于氏族公社及其由母权制转为父权制的观点,认为早期原生的公有制是氏族公社的所有制,而亚细亚的或印度等国的农村公社,只是原始社会发展一系列依次更迭的最后阶段,是向私有制过渡的阶段。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年出版《家庭、私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该书也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研究成果的一个系统总结。恩格斯的这份工作对马克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新按照早期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的人类两种生产的思路,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问题,并运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分析了原始社会家庭形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有制关系的变化,而且第一次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私有制战胜原始公有制的第一个形式。第二,论述了人类社会早期两次社会大分工理论,以及分工和交换对原始社会解体及其对私有制产生的重大作用。
(3)根据上述对马克思的私有制起源理论的系统考察,为便于后面做形式化的分析,这里我们将马克思他们关于原始社会及其所有制演进与私有制产生的理论要点概括如下:①文明社会的私有制不是历来都有的,而是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因此它有一个起源问题。②相对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来说,其原始社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因此,其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的发展形式,由于无文字记载而根据有限的考古文献,使马克思他们很难真切地获知其发展的全部形态。③马克思他们对所有制或私有制的研究,虽然最初是从法学等方面的财产或私有权概念出发进行研究的,但是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在生产关系上即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的角度上,将它们改造为政治经济学特有的所有制或私有制范畴的。④在历史上,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他们看来发生在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中,它是和生产力及其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
二、演化博弈论及其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适应性
在生物学的演化博弈论中,群体中的复制动力学被假定为,某种规则的增长率依赖于它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不仅依赖于它所遭遇的群体中被遵循的其他规则对应物的适应,而且还依赖于他们在群体中的频数。也就是说,当某种规则的适应超过群体的加权平均水平时,它的频数将上升;当等于平均水平时它的频数将保持稳定;当低于平均水平时,其频数就将下降。所以,演化博弈论是用来分析频数依赖选择的。那么,演化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分析为什么也是适用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马克思历来都把社会及其制度不是看作亘古不变的,而是看作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一唯物史观与演化博弈论对生物演化过程的分析是一致的。
第二,博弈论互动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框架,与马克思的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概念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概念,讲得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上的某种互动关系,亦即博弈关系。但是,古典博弈论中人的完全理性行为模式,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互动模式不一致。
第三,演化博弈论在分析制度时,不像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那样,把制度,即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硬化形式或稳定形式,看作人为设计的外生的博弈规则,而是看作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博弈均衡的产物,因而制度是内生于人们的博弈过程的。所以,演化博弈论所提出的演化稳定战略均衡概念,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观点,以及把制度看成生产关系稳定形式或硬化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私有制起源的演化博弈论分析
(一)相关的定义和假设
为了便于演化博弈论的分析,需要先对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作以下界定,并给出相应的假设:
(1)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即原始“共同体”,可视为生物学的演化博弈分析模型中一个大种群。
(2)其策略(或行动)可分为共同的集体劳动和分散的私人劳动,前者简称为集体劳动,后者简称为私人劳动。(9)根据前面对马克思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理解,集体劳动可定义为公有制,私人劳动可定义为私有制。
(3)原始社会的共同体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取生存所需的消费资料,进而决定了该共同体的适存性。所以,这里可以用博弈的支付或效用(收益)来衡量其适存度。
(4)人类获取生存资源的方式,是生产及其劳动,因此,生产力的变化将改变博弈矩阵中的支付结构,亦即改变博弈矩阵中的适存度结构。
(5)根据演化博弈论理论,如果突变的小群体在混合群体中博弈所得支付大于群体中个体所得支付,小群体就能侵入大群体;反之则不能,而在演化过程中消失。所以,原始初期的共同体可视为突变的小群体被同化,而选择大群体相同的策略,即演化稳定均衡。
(6)我们用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分析原始社会三个不同阶段:前期、后期和原始社会解体期即阶级社会产生期,这样三个时期的人类社会关于所有制的制度演化过程。
(7)假定选择私人劳动策略的频率为P,那么选择集体劳动策略就为1-P。
(二)原始社会三个阶段的所有制演化博弈
1. 原始社会前期的公有制的演化博弈
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生产力低下,集体劳动的收益大于私人劳动,因此该时期博弈支付矩阵如图1。

图1 原始社会前期的博弈矩阵
根据图1中的支付矩阵的数据,可以解出不同策略行动下不同的预期收益(EU)。于是有:

由公式(1),在纵轴表示预期收益,横轴表示选择不策略的频率图上,我们可以分别得到选择集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预期效用曲线,即EU公和EU私曲线。(见图2)

图2
图2表明,在原始社会前期,(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策略集合,即E私点,虽然是一个纳什均衡,但它不具有稳定性,即便有十分微小的变异,就会干扰其均衡,使演化沿着公有制的预期效用曲线(EU公)不断移动,直至ESS公。所以,只有(集体劳动,集体劳动)的策略集合,才是稳定的纳什均衡,即点ESS公处才是演化稳定的均衡。
2. 原始社会后期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演化博弈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难以提高,或者即使有提高也赶不上人口的增加,从而人口压力导致集体劳动的收益下降。所以,有图3所示的原始社会后期的博弈支付矩阵结构的变化。

图3 原始社会后期的博弈矩阵
根据图3中的支付矩阵,我们可解出原始社会后期不同策略行动下的不同预期收益。于是有:

由式(2),可分别得到选择集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预期效用曲线。(见图4)

图4
图4表明,原始社会后期,由于人口压力,公有制的集体劳动不再有绝对优势,而私有制的分散私人劳动也有可能成为演化稳定的战略。而选择各占50%的集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混合策略不具有稳定性,即在点E混处的均衡不具有稳定性,任何一方策略的微小增加,都将不可逆地向该方向发展,从而形成ESS公或ESS私的演化稳定战略的共同体。这就是说,在原始社会后期,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即公有制和私有制可能共存。
3.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演化博弈
原始社会末期即瓦解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并能赶上人口的增长,私有制的分散私人劳动的收益大于公有制的共同集体劳动,从而有以下博弈支付矩阵结构的变化(见图5)。

图5 原始社会末期的博弈矩阵
根据图5中的收益结构,我们可解出原始末期不同策略行动下的不同预期收益。于是有:

由上述式(3),可分别得到选择集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策略的预期效用曲线。(见图6)

图6
图6表明,在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点E公处的(集体劳动,集体劳动)策略集合即公有制共同体,虽然也可以是一个纳什均衡,但它不具有稳定性,而私有制的私人劳动策略很容易侵入该共同体,并不断扩大,直至点ESS私处,使(私人劳动,私人劳动)的策略集合成为演化稳定的战略,最终使公有制共同体瓦解,即私有制最终取代公有制。
(1) 程启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26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4) 同上,第10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9页。
(6) 同上,第70页。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页。
(9) 要强调,根据马克思的所有制内涵要求,这里的集体劳动和私人劳动,并非指劳动者是否在形式上集中在一起劳动,而是突出其生产及其劳动和产品,是否服务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即集体的利益,如果是,它就具有公共性或集体性,否则就是为了某个人的私利而具有私人性或个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