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及其意义

王勇(1)

(中国民航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已经对经济发展中的一般均衡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布规律实际上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谓的一般均衡理论。而且,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在思想深度和逻辑的严谨程度上要比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更进一步。

一、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都应该实现一般均衡。他提出,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在社会劳动分工和交换规律的作用下,会产生出众多各不相同并要互相交换产品的劳动生产部门,而每一个部门总要按照劳动分工规律在社会总劳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使社会劳动按比例分布规律取得了价值规律的形式。这个规律决定,“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只能把它的总劳动时间中这样多的劳动时间用在这样一种产品上。”(2)也就是说,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大,那么这种商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就有一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个商品中的一部分甚至卖不出去,就可能出现供大于求。与此同时,如果用来生产其他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同要由这些商品来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实现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们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大得多,这些商品的一部分社会需要甚至不能得到满足,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因此,只有当生产所有商品的社会劳动量都是按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确比例进行分配时,这些商品生产上耗费的社会劳动量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商品才能全部按市场价值出售。此时,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那么,社会是否可能做到按由各种商品的社会需要量所决定的正确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量呢?对此,马克思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条件下,通过价值规律自发的、事后的调节作用,可使社会总劳动按正确比例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具体来说,当一些商品出现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把市场价格压低到市场价值以下。相反,当另一些商品出现供不应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会把商品的市场价格抬高到市场价值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的上升导致其他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使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量增加。而且,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又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总的结果就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增加,需求将比原来减少,市场价值也将比初始水平略低。与此同时,前一类商品市场价格的下降会导致部分商品生产者退出市场,使这类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减少。而且,这类商品市场价格的降低又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加。总的结果就是,这类商品的供给将比原来减少,需求将比原来增加,市场价值也将比初始水平略高。以上两种情况将在不同类的商品中反反复复地进行,一直到所有商品的市场价格都达到市场价值的水平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实现一般均衡是经济运转的一种客观趋势。

在分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产品的实现问题,实质是社会产品总供求的均衡问题。只要社会总劳动是根据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那么各种商品就都能实现供求均衡,社会产品的总供求就可以实现均衡。只要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均衡的,那么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就不成问题,社会总劳动就能全部得到社会承认,社会资本再生产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际过程,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又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一部类;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同样适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第一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决定着第二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第二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又对第一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起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各部门之间的构成或产业结构均衡合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才能不断增长。

尽管马克思曾提出,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实现一般均衡是经济运转的一种客观趋势。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经常满足这种平衡条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它进入垄断阶段后,对经济均衡的破坏日益严重。此时已不仅仅是“自发形式”所为,而是资本家阶级追逐超额利润的贪婪和欲望的膨胀,致使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把以货币形式所表现的物化劳动和以劳动力形式所表现的活劳动更多地汇聚到自己手中,同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劳动者在产品和劳动的私人交换中逐渐失去自己本应得到的份额。这种“人为形式”已经超出了价值规律的调节范围。它导致的结果是一些部门可以占有更多的资源和剩余劳动,而其他部门能够获得的这些要素则大幅减少,甚至短缺,从而造成社会上不同产品之间过剩或者短缺的两极分化。同时,还造成资本家在不断获取和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生活呈现出日益贫困。(3)这些都最终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也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二、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的比较

在共同方面,首先双方都非常关注或强调供求关系问题。马克思的一般均衡其实就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均衡,无论是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布,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失衡和经济危机的分析,都在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而西方的一般均衡理论也很看重供求关系。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这个交换比例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求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相关商品的供求关系。

其次,双方都认为一般均衡要体现在各行业、各部门、各个商品的相互联系之中。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强调,经济体的运行是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商品或服务市场的供需平衡往往会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或服务市场的供需平衡。对此,阿罗曾经指出,“30年代,由于得克萨斯州及波斯湾地区发现了石油,油价变得非常低廉。许多家庭在热能或能源的消费上,从煤改成石油,因此减少了对煤的需求,连带也降低了煤矿工人的就业水准。炼油厂迅速扩张,雇用了更多的劳工。同样地,由于炼油涉及复杂的化学程序,产生对炼油机器设备的需求,从而又导致对专业化学工程师以及钢铁的需求。油价便宜了,汽车的购买与使用也更为普遍。这里每一项变动,都会引发其他的变化,而这些后续的变化又回过头来影响石油的需求与供给。”(4)而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则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来强调这个观点,即只有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各部门之间的构成或产业结构均衡合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才能不断增长。

在差别方面,首先双方研究的深度不同。前文讲过西方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均衡价格论,但这种均衡价格论只是停留在价格的现象形态上,只停留在商品交换本身,它不涉及决定价格的价值及其实质等问题。而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要通过劳动价值论分析均衡与失衡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换这种物与物之间关系所掩盖的其实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关系的均衡才是供求关系均衡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其次,双方对市场经济的看法不同。西方一般均衡理论的目的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虽然它也认识到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不一致和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而且应该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在这种做法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不能承认市场经济有缺陷,如果承认它有缺陷,就等于承认要抛弃市场经济。于是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找到了两个避免由于市场经济的局限而出现问题的办法:一是设想存在一种机制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二是设想价格的调整过程是如此迅速以致于人们来不及进行“错误的”交易。前者所谓的“机制”就是瓦尔拉斯的“重订契约特权”,后者所谓的“调整过程”就是马歇尔的“瞬时调整过程”。然而,无论是“重订契约特权”还是“瞬时调整过程”,都不是现实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交易者没有“特权”的保护,而价格调整的速度又不会很快,那么在非均衡出现之后和调整到均衡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就一定会出现“错误”交易。因此,西方学者所谓的一般均衡,只不过是一种与现实经济生活无关的假想状态。而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目的则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以及对它如何加以克服。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现实的状态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场价格和均衡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在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下,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具有一种不断逼近其均衡价格的经常性趋势。因此,在自发条件下一般均衡是可以达到的,市场经济是可行的。但是,又存在市场失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为干扰下,不仅均衡经常被打破,而且造成的失衡更加难以克服。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经济的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计划手段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加以解决。所以,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更现实,也更能经受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三、认识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

首先,要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坚决克服对政府权力的迷信和过分依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体现是由不同个人生产各自不同产品进而完成彼此之间私人交换所决定的。因此,就需要利用计划手段,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对不同行业、部门间社会劳动的分布比例进行监测,并在确定其不平衡程度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调节、宏观调控予以纠正。

其次,政府要积极地进行结构调整。

前文已经讲到,实现经济均衡就是要实现结构均衡。在此过程中,自发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可以依靠市场调节而逐步达到,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为干扰”下特别是今天高度社会化大生产所提出的宏观经济协调运行问题和要兼顾解决的社会问题,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对过热苗头,政府要压缩给相关行业、企业提供的各种隐性和显性支持以帮助降温。同时扶植那些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但其利润率水平还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行业和部门,从而加大对市场上所需产品的引导、开发、投资力度,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潜能,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规范各类不同性质的企业法人及时、准确地公开其产品的销售、库存、实际利润等信息,打破所谓“商业秘密”的禁忌。政府职能部门在汇总、整理后,运用大数据手段加以分析,在对外公布客观、准确的供求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供、产、销信息网。它将有效指导企业和个人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经营。

第三,调控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改变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问题,打破个别行业或者一些影响到全局的大企业借助某些“超市场”力量以较低成本获取生产要素的状况,限制和压缩它们攫取的巨额超额利润,促使企业将更多资金用于风险较高的技术研发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上,增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去补那些本身急需发展却往往得不到资金青睐、一直偏“冷”的行业或领域的短板,例如农业、服务业、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等等。由于这些行业或领域存在短板,反过来无法对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形成有效需求,也造成了大量工业产品积压,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日益严重。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压缩原有产能的情况下,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更有力、更扎实地推进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1) 王勇,中国民航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717页。

(3) 王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

(4) [美]伯烈特/史宾斯:《诺贝尔之路:十三位经济学奖得主的故事》,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