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章小结
本章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即在中国特定的场域中,影响到亿万国民福祉的社会政策是如何提上日程的?又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
通过对国内外政策过程相关文献的回顾,本书研究发现,作为政策科学和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外学者已发展出一系列的政策过程框架、理论和模型。这为研究中国社会政策过程提供了智识基础。
但目前对中国政策过程的研究,其案例选择多集中于经济领域,而对近年来日渐兴起的社会政策则鲜有涉及,研究成果要少得多。在中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的大背景下,需要对社会政策过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政府提高社会政策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1]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2006年,第52页。
[2]参见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第1版。
[3]王思斌教授认为,中国政府在社会政策实践中习惯于倚重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具有很强的行政工序化和应急性,制度建设和可持续性不足。这都是中国政府社会政策能力不高的表现。参见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Howlett,Michael and M.Ramesh,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盖伊·彼得斯等较早地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参见 Peters,B.Guy,John C.Doughtie and M.Kathleen McCulloch,“Types of Democratic Systems and Types of Public Policy:An Empirical Examination”,Comparative Politics,Vol.9,No.3,1977,pp.327-355)。德国学者韩博天揭示了中国以“分级式政策试验”(policy 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为特征的政策过程,这与民主法治国家以立法为中心的政策过程存在根本性差别(参见Heilmann,S.,“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43,No.1,2008,pp.1-26)。洛伊则较早地提出“政策可能决定政治”的观点,认为不同的政策问题会决定他们会如何被处理,因此具有不同的政策过程(参见Lowi,Theodore J.,“Four Systems of Policy,Politics,and Choi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2,No.4,1972,pp.298-310)。
[6][英]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页。
[7]典型的界定如:“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成员福利,实现社会进步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8]这种分类,基本上对应了《贝弗里奇报告》关注的五大社会问题:贫困、疾病、无知、住房短缺和失业。参见[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9]对政策过程中两种知识的区分,参见[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0]Heilmann,S.,“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43,No.1,2008,pp.1-26.
[11]转引自Howlett,Michael and M.Ramesh,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2]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一个中央—地方互动推动政策变迁的范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自发开展“包产到户”;这一做法首先得到万里等安徽省主要领导支持,并在省内得以推广;而后逐步得到中央肯定,成为中国农村经营的基本制度。参见汤应武、缪晓敏《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历程》,载张永谦《拉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序幕》,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246页。
[13]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14]关于中国分权改革的回顾,参见姚洋《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8页。
[15]对政策“变通”行为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参见张怀玉《论执行政策中的“灵活变通”》,《领导科学》1988年第7期;孙立平、王汉生等组成的制度与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较早地对“变通”做了深入研究,参见制度与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冬季号。
[16]Hsiao,William C.,“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Health Reform”,Health Economics,Policy and Law,Vol.2,No.3,2007,pp.241-249.
[17]Jin,Hehui,Yingyi Qian and Barry R.Weingast,“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Chinese Styl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9,No.9,2005,pp.1719-1742; Montinola,Gabriella,Yingyi Qian 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Vol.48,No.1,1995,pp.50-81.
[18]Zheng,Yongnian,Institutionalizing De Facto Federalism in Post-Deng China?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8.
[19][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0]Sabatier,Paul A.and Hank C.Jenkins-Smith,“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An Assessment”,in Paul A.Sabatier and Hank C.Jenkins-Smith,eds.,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9,pp.117-166;[美]萨巴蒂尔:《十年乃至数十年间的政策变迁》,萨巴蒂尔、詹金斯-斯密斯《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2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3〕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年第29期。
[2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增补和调整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成员的复函(国办函〔2005〕8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31期。
[23][英]沃克:《Government 政体、政府、政治》,[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0—481页。
[24]《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25]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7页;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5页。
[26]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81—182页。
[27]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1页。
[28][英]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页。
[29]李迎生:《当代中国社会政策》,《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0]转引自林闽钢《中国社会政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31][英]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页。
[32]Marshall,T.H.,Social Policy,London:Hutchinson,1965,p.7.
[33]英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另一位大师蒂特姆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观察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在市场机制之外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组织;而社会政策则包含社会福利、财政福利和职业福利等。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组织。具体讨论,参见李迎生《当代中国社会政策》,《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社会政策概念及研究范式演化,参见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36]杨团:《中国社会政策演进、焦点与建构》,《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37]关于发展型社会政策,参见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38]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9]“政策范式”(policy paradigms)是彼得·霍尔(Peter Hall)借鉴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范式概念提出的。政策范式是“镶嵌在政策制定者头脑中的知识框架(intellectual framework),它不仅支配着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置,而且还决定着政策制定者对其想要解决之问题的认识”。参见Hall,Peter A.,“Policy Paradigms,Social Learning,and the State: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Comparative Politics,Vol.25,No.3,1993,pp.275-296;岳经纶、郭巍青《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公共政策范式的转移》,岳经纶、郭巍青《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40]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第57—74页。
[41]岳经纶:《中国公共政策转型下的社会政策支出研究》,岳经纶、郭巍青《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2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8页。
[42][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傅禄永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43][日]猪口孝:《编者献辞》,[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傅禄永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4]DeLeon,P.,“The Stages Approach to the Policy Process: What Has It Done?Where Is It Going”,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pp.19-32.
[45]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46]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47]例如,美国政府过程研究的重要著作——戴维·杜鲁门(David Trustman)20世纪50年代所著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书的标题用政府过程(The Governmental Process),而第一部分则以政治过程中的团体(Groups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为题。可见,两个概念之间并无严格区别;此外,该书译为中文时,题目直接翻译为《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胡伟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49]转引自[英]希尔、休普《执行公共政策》,黄健荣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页。
[50]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51]Howlett,Michael and M.Ramesh,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2]Lerner,D.and H.D.Lasswell,The Policy Scienc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53]张国庆、刘新胜、曹堂哲:《美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回顾——美国公共政策经典译丛代总序》,[美]沙夫里茨、赖恩、博里克《公共政策经典》,彭云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关于政府过程理论演进,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之“引论”。
[55][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6]Hogwood,Brian W.and Lewis A.Gunn,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转引自[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7]Lasswell,H.,The Decision Process:Seven Categories of Functional Analysis,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1956.
[58]DeLeon,P.,“The Stages Approach to the Policy Process:What Has It Done?Where Is It Going”,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9,pp.19-32.
[59]或许,是因为沿着这一路径诞生了不少关于公共政策过程的经典教材。
[60]Brewer,Gray D.,“The Policy Sciences Emerge: to Nurture and Structure a Discipline”,Policy Sciences,Vol.5,No.3,pp.239-244.
[61]转引自[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62]转引自[英]希尔、休普《执行公共政策》,黄健荣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页。对于阶段模型的汇总与比较,参见吴定《公共政策》,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一章。
[63]Kingdon,J.W.,Agendas,Alternatives,and Public Policies,Longman,1984; Kingdon,J.W.,Agendas,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5.
[64]Baumgartner,F.R.,&Jones,B.D.,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中文版可参见[美]鲍姆加特纳、琼斯《美国政治中的议程与不稳定性》,曹堂哲、文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5]Pressman,J.,&Wildavsky,A.,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66]对这一路径的批评参见Sabatier,Paul A.,“Toward Better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4,No.2,1991,pp.147-156;[美]詹金斯-斯密斯、萨巴蒂尔《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美]萨巴蒂尔、詹金斯-斯密斯主编《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67]对该框架批评的回应参见DeLeon,P.,“The Stages Approach to the Policy Process:What Has It Done?Where Is It Going”,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pp.19-32。
[68]Sabatier,Paul A.,“Toward Better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24,No.2,1991,pp.147-156.
[69]典型研究可参见[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70]Ostrom,Olinor,“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pp.35-71;另可见[美]奥斯特罗姆、加德纳、沃克《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王巧玲、任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1]参见Sabatier,P.A.,“Knowledge,Policy-Oriented Learning,and Policy Change 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Science Communication,Vol.8,No.4,1987,pp.649-692; Sabatier,P.A.,“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of Policy Change and the Role of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Therein”,Policy Sciences,21(2),1988,pp.129-168; Sabatier,Paul A.and Hank C.JenkinsSmith,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Westview Press,1993; Sabatier,Paul A.and Hank C.JenkinsSmith,“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in Paul A.Sabatier and Hank C.Jenkins-Smith,eds.,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pp.117-166。
[72]Cohen,Michael D.,James G.March and Johan P.Olsen,“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7,No.1,1972,pp.1-25; March,J.G.and J.P.Olsen,“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Governance,Vol.9,No.3,1996,pp.247-264.
[73]除了金登的开创性研究外,多源流框架下的典型研究,可参见Durant,Robert F.and Paul F.Diehl,“Agendas,Alternatives,and Public Policy:Lessons from the U.S.Foreign Policy Arena”,Journal of Public Policy,Vol.9,No.2,1989,pp.179-205; Zahariadis,Nikolaos,“Ambiguity,Time,and Multiple Streams”,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Vestview Press,1999,pp.73-93; Zahariadis,Nikolaos and Christopher S Allen,“Ideas,Networks,and Policy Streams: Privatization in Britain and Germany”,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Vol.14,No.1-2,1995,pp.71-98。
[74]参见Baumgartner,F.R.,&Jones,B.D.,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True,James L.,Bryan D.Jones and Frank R.Baumgartner,“Punctuated-Equilibrium Theory:Explaining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merican Policymaking”,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9,pp.97-115。
[75]参见Berry,Frances Stokes and William D.Berry,“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Models in Policy Research”,in 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1999,pp.169-200; Walker,Jack L.,“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3,No.3,1969,pp.880-899。
[76]对于政策过程的框架和理论的综述,参见Sabatier,P.A.,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陈玲《制度、精英与共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0页。
[77]陈振明:《西方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78]Sabatier,Paul A.,“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Vol.6,No.1,1986,pp.21-48.
[79]Matland,Richard E.,“Synthes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Literature: The Ambiguity-Conflict Model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5,No.2,1995,pp.145-174; O'Toole,Laurence J.,“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10,No.2,2000,pp.263-288.
[80]典型的如:Sabatier,P.and D.Mazmanian,“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Policy Analysis,Vol.5,No.4,1979,p.481。
[81]Weatherley,R.and M.Lipsky,“Street-Level Bureaucrat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Special-Education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47,No.2,1977,pp.171-197;[美]李普斯基:《基层官僚:公职人员的困境》,苏文贤、江吟梓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
[82]Elmore,Richard F.,“Backward Mapping: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94,No.4,1979,pp.601-616.
[83]Goggin在中国台湾译作“郭谨”,参见 Goggin,Malcolm L.,Ann O.Bowman,James P.,Lester,et al.,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Glenview,IL:Scott,Foresman/Little,Brown Higher Education,1990。
[84]对政策执行研究的系统评述,参见O'Toole,Laurence J.,“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10,No.2,2000,pp.263-288。
[85]Barnett,A.D.and E.F.Vogel,Cadres,Bureaucracy,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
[86]Nathan,A.J.,“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The China Quarterly,No.53,1973,pp.34-66.
[87]Tsou,T.and A.J.Nathan,“Prolegomenon to the Study of Informal Groups in C.C.P.Politics”,The China Quarterly,No.65,1976,pp.98-117.
[88]Pye,L.W.,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Oelgeschlager,Gunn&Hain,Incorporated,1981.
[89]Lieberthal,K.and M.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p.16-18.
[90]Lieberthal,K.and M.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91]Shirk,S.L.,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92]Mertha,A.,“‘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2.0': Political Plu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The China Quarterly,Vol.200,No.1,2009,pp.995-1012.
[93]Lieberthal,K.and D.M.Lampton,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c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94]Lieberthal,K.and M.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p.16-18.
[95]Lampton,David M.,“Water: Challenge to a Fragmented Political System”,in David M.Lampton,ed.,Policy Implimentation in the Post-Mao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p.157-189;Lieberthal,K.and M.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96]Lampton,David M.,“Health,Conflict,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Michigan Paper in Chinese Studies,Vol.18,1974.
[97]Halpern,N.,“Information Flows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in the Chinese Bureaucracy”,in Kenneth Lieberthal and David M.Lampton,eds.,Bureaucracy,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pp.125-148.
[98]薛澜、陈玲:《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西方学者的视角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99]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100]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01]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2]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 期;赵萍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嬗变》,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朱旭峰、田君:《知识与中国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一个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6期。
[103]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刘丽霞:《中国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作用与影响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王兆斌:《体制转型进程中的利益集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04]黄维、陈静:《我国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学习: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9期;王程韡:《政策学习的障碍及其超越以中国国家饮用水标准为例》,《社会》2010年第4期。
[105]彭宗超、薛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06]薛澜、朱旭峰:《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以政策过程为中心的改革之路》,《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7]Zhu,Xufeng,“The Influence of Think Tanks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 Different Ways and Mechanisms”,Asian Survey,Vol.49,No.2,2009,pp.333-357; Zhu,Xufeng,“Strategy of Chinese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the Third Sector:Challenges of‘Technical Infeasibility'”,Policy Sciences,Vol.41,No.4,2008,pp.315-334; Zhu,Xufeng and Lan Xue,“Think Tanks in Transitional China”,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Vol.27,No.5,2007,pp.452-464;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8]周超、颜学勇:《从强制收容到无偿救助——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9]毕亮亮:《“多源流框架”对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力——以江浙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的政策过程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110]甄智君:《从制定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途径——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1]吴越:《多源流理论视野中的教育政策议题形成分析——以 〈民办教育促进法〉 为例》,《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期。
[112]柏必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动力分析——以多源流理论为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
[113]王甲:《多源流视角下的土地流转政策过程分析》,复旦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14]朱家德、李自茂:《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60年的变迁逻辑——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115]周进:《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政策行为过程透视——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高教探索》2010年第5期。
[116]蒋馨岚:《建国以来中国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17]徐自强:《效率还是公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信念博弈——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6期。
[118]黄文伟:《政策学习与变迁:一种倡议联盟框架范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变迁的解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119]蔡艳:《倡导联盟框架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120]王春城:《倡导联盟框架:解析和应用》,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21]张海柱:《信念与政策变迁:倡导联盟框架的应用——以中国婚检政策变迁为例》,《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22]任鹏:《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变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23]李德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海淀模式”——从制度分析与发展的视角看》,《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李礼:《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7期。
[124]“摸着石头过河”最早是由陈云同志1951年提出来的,参见陈云《做好工商联工作(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1980年12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参见陈云《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六日)》,《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闭幕式的总结讲话中开篇即明确表示,“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参见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对于“摸着石头过河”政策模式的讨论,可参见盛宇华《“摸着石头过河”:一种有效的非程序化决策模式》,《领导科学》1998年第6期;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5]宁骚:《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6]胡象明:《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27]卢迈:《中国农村改革的决策过程》,《二十一世纪》1998年12月号(第50期)。
[128]参见陈玲《制度、精英与共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陈玲、赵静、薛澜《择优还是折衷?——转型期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解释框架和共识决策模型》,《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
[129]宁骚:《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新视野》2012年第1期。
[130]宁骚:《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新视野》2012年第1期。
[131]关于渐进主义的政策制定,参见 Lindblom,Charles.E.,“The Science of‘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19,No.2,Spring,1959,pp.79-88; Lindblom,Charles E.,“Still Muddling,Not yet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39,No.6,Nov.-Dec.,1979,pp.517-526。
[132]Heilmann,S.,“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43,No.1,2008,pp.1-26;中文译稿参见[德]韩博天《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石磊译,《开放时代》2008年第5 期。
[133]Heilmann,S.,“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 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The China Journal,No.59,Jan.,2008,pp.1-30.
[134]王绍光:《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开放时代》2009年第7 期。
[135]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 期。
[136]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 期。
[137]Florini,Ann,Hairong Lai and Yeling Tan,China Experiments: From Local Innovations to National Reform,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
[138]张怀玉:《论执行政策中的“灵活变通”》,《领导科学》1988年第7期。
[139]庄垂生:《政策变通的理论:概念、问题与分析框架》,《理论探讨》2000年第6期。
[140]李瑞昌:《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政策空传”现象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3期。
[141]谭羚雁、娄成武:《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分析与应用》,《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142]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143]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6页。
[144]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14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6]所谓合谋行为,“指在非充分竞争的寡头市场条件下,几家大公司秘密协商定价、瓜分市场等违反反垄断法的经济行为”;此处“是指基层政府与它的直接上级政府相互配合,采取各种策略应对来自更上级政府的政策法令和检查监督”,参见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47]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48]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社会》2011年第3期。
[149]马丽、李惠民、齐晔:《中央—地方互动与“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150]典型研究如Blumenthal,David and William Hsiao,“Privat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the Evolving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Vol.353,No.11,2005,pp.1165-1170; Feng,Xueshan,Tang Shenglan,Gerald Bloom,et al.,“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s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Social Science & Medicine,Vol.41,No.8,1995,pp.1111-1118;曹普《20世纪90年代两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尝试与效果》,《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4期;曹普《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变(1958 ~1984)》,《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 期;曹普《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曹普《1978—2002:关于农村合作医疗存废的争论与实证性研究的兴起》,《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董立淳《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化机制研究》,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83年)》,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李德成《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 期;王绍光《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开放时代》2009年第7期;张自宽、赵亮、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2期。
[151]典型研究如蔡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需求测算的方法学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贾康、张立承《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模式的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5年第3期。
[152]典型研究如罗家洪、杜克琳、毛勇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住院补偿方案的调查研究》,《卫生软科学》2006年第2期;罗家洪、胡守敬、黄兴黎等《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初步研究》,《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年第1 期;王柯、张晓、闵捷、沈其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调整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1期;王小万、刘丽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例与起付线的实证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3 期;王燕《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谢慧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西凡、陈迎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定额补偿模式及效果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7期;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赵卫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补偿模式的补偿效果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9年第2期。
[153]典型研究如Liu,Yuanli,“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Vol.19,No.3,2004,pp.159-165; Wang,Hongman,Danan Gu and Matthew Egan Dupr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rollment,Satisfaction,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Program in Six Study Areas in Rural Beijing”,Health Policy,Vol.85,No.1,2008,pp.32-44;刘利《重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54]典型研究可参见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的角色与作用》,《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3期;曾祥炎、曾祥福、周良荣《政府信誉缺失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期;胡善联《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实施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表现》,《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1期;林闽钢《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 期;刘远立、饶克勤、胡善联《政府支持与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5期。
[155]典型研究可参见Sun,X.,Jackson,S.,Carmichael,G.A.,& Sleigh,A.C.,“Prescribing Behaviour of Village Doctors under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Social Science &Medicine,Vol.68,No.10,1775-1779;任苒、侯文、宁岩、陈俊峰《中国贫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县乡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第2期;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提供方评估报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组《发展中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11页;张明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56]典型研究可参见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卫生软科学》2007年第1 期;钱东福《甘肃省农村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钱军程、高军、饶克勤、A.Wagstaff、M.Lindelow《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对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8年第5 期;任苒、张琳《中国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干预后不同收入组人群的医疗服务需要与利用》,《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2期;王翌秋《中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张容瑜《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157]典型研究可参见黄成礼、马进、白虓《供方支付方式研究及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1期;汪早立、陈迎春、张全红、王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医疗服务供方管理与费用控制》,《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第12 期;徐创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控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杨国平《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杨金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模型与实现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西凡、陈迎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定额补偿模式及效果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7 期;张歆、王禄生《按病种付费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的应用》,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2006年版;朱坤《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支付制度干预案例的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58]典型研究可参见Lei,Xiaoyan and Wanchuan Lin,“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Rural China: Does More Coverage Mean More Service and Better Health?”,Health Economics,Vol.18,No.S2,2009,pp.S25-S46; Wagstaff,Adam,Magnus Lindelow,Gao Jun,et al.,“Extending Health Insurance to the Rural Population: An Impact Evaluation of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ol.28,No.1,2009,pp.1-19; Yi,Hongmei,Linxiu Zhang,Kim Singer,et al.,“Health Insurance and Catastrophic Illness:A Report on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Rural China”,Health Economics,Vol.18,No.S2,2009,pp.S119-S127; Yip,Winnie and William C.Hsiao,“Non-Evidence-Based Policy:How Effective Is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Reducing Medical Impoverishment?”,Social Science&Medicine,Vol.68,No.2,2009,pp.201-209; You,Xuedan and Yasuki Kobayashi,“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China”,Health Policy,Vol.91,No.1,2009,pp.1-9;Zhang,Luying,Xiaoming Cheng,Rachel Tolhurst,et al.,“How Effectively Can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Reduce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for the Poor and Non-Poor in Rural China?”,Tropical Medicine& International Health,Vol.15,No.4,2010,pp.468-475。对于新农合制度评估的系统综述,见Liang,X.,Guo,H.,Jin,C.,Peng,X.,& Zhang,X.,“The Effect of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on Health Outcomes and Alleviating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PLoS ONE,Vol.7,No.8,2012,e40850。
[159]典型研究可参见李兰娟、叶真、郭清等《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第12期;孟翠莲《关于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报告》,《财政研究》2006年第8期;吴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分析》,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改革专题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188页。
[160]杨团:《社会政策设计、实施与公共部门的能力——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2004年中国改革论坛:《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第60—63页。
[161]杨团:《社会政策设计、实施与公共部门的能力——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第61页;杨团:《中国社会政策基本问题——以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科学决策》2004年第12期。
[162]“三类地区、三种模式”中的三类地区是指:(1)第一类地区(the first world):沿海高收入地区;(2)第二类地区(the second world):中部中等收入地区;(3)第三类地区(the third world):西部低收入地区;基于上述三类地区的需求、政府责任和能力的不同,他们提出了对应的三种模式:(1)针对第一类地区的住院保险体系(Insurance);(2)针对第二类地区的增强的合作医疗体系(RCMS-Plus);(3)针对第三类地区的医疗救助体系(Medicaid)。参见Liu,Yuanli and Keqin Rao,“Providing Health Insurance in Rural China: From Research to Policy”,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Policy and Law,Vol.31,No.1,2006,pp.81-82。关于“三类地区、三种模式”的进一步论述,参见饶克勤、刘远立《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制度及相关政策问题研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卫生改革专题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1页。
[163]Liu,Yuanli and Keqin Rao,“Providing Health Insurance in Rural China:From Research to Policy”,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Policy and Law,Vol.31,No.1,2006,pp.71-92.
[164]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97页。
[165]张海柱:《国家建设、合作医疗与共同体认知: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过程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3年刊。
[166]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67]以医疗卫生政策为例,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专家多是医疗卫生或卫生经济学背景的,而鲜有政治学或政策科学背景的;这些医疗卫生或卫生经济学专家的研究兴趣更多地在于具体政策的优化,而不是对政策过程的理论抽象。
[168]如后面的分析,政策框架出台以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并行的过程,本书称为“执行中的政策制定”。
[169]如曹叠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过程探析》,《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5期;陈汉聪《分配型教育政策执行的理论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Z1期;陈学军、邬志辉《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程化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制定过程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濮岚澜《中国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研究》,北京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濮岚澜、陈学飞《中国教育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研究——一个信息互动网络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林小英《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规则和自由裁量权: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屠莉娅《课程政策过程的权力生态——从课程政策概念化的一般形态与中国特征谈起》,《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1期;张国兵《支持联盟与政策过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70]Heilmann,S.,“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43,No.1,2008,pp.1-26.
[171]对于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的研究,可参见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72]Kingdon,John W.,Agendas,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5.
[173]陈君、洪南:《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