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西陵词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清之际,西陵地区的词学非常发达,不仅词人众多,历时较长,而且其活动也不限于创作,凡与词学相关的,如词选、词论以及填词技法的讨论等,均有涉及,吴熊和先生以为,“清初在西陵出现的是词的全面复兴态势”。研究明清之际的词学复兴,西陵词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但研究西陵词坛也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如西陵地区词人众多,却缺乏明确的领袖人物,也没有统一的风格取向,这就涉及到如何为西陵词坛定性的问题。另外,西陵地区词学活动频繁,留下的词学文献也非常多,如何搜集、整理这些数量很大,且有些还处于散乱状态的原始文献,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对西陵词坛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展开,也较少有突破性的成果。耿志从博士二年级起,就对明末清初的西陵词坛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并以此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此后几年,他从搜集材料入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尽可能还原西陵词坛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对西陵词人的群体性质以及词史定位,西陵词学的基本特点、演化过程、在清词中兴中的贡献以及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均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扎实的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时受到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为优秀论文。现在,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书稿《明末清初西陵词坛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的资助,即将出版,可喜可贺。

通读书稿,我觉得有几点比较突出,值得专门提出来谈一谈。

首先,打通朝代切割,将西陵词坛视为一个整体。一般的词学史研究往往受政治社会史的影响,习惯于将朝代作为划分词学史的时间节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政治对词学的影响,显示出不同朝代词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也简洁明了,容易操作。但缺陷是容易忽略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并因人为切割而影响对研究对象内在发展完整性的把握。书稿根据西陵词坛的研究实际,摒弃了借助政治社会史以建构文学史的思维模式,将明末清初的西陵词坛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梳理出西陵词坛的演化轨迹。作者通过仔细分析原始文献,认为西陵词坛的基本词学精神从天启年间已开始孕育,理论宣言提出于崇祯间,而其逐渐产生影响是在顺治间,至康熙十年左右形成气候,康熙二十年则取得了全面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西陵词坛的词学活动和内在的词学史演变贯穿了明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四朝,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中间并没有因明清易代而发生割裂或者停顿,也没有发生演化方向的明显变化。因此,书稿在材料的基础上,梳理了西陵词坛的发展过程,揭示每个时段的特点和彼此关系,勾画出演化的轨迹。基于此,书稿提出西陵词学“两段论”的观点,认为西陵词坛的演化以康熙十四年《西陵词选》和《见山亭古今词选》的刊刻为节点,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期理论旗帜是明末主情论基础上的多元审美主张,后期理论旗帜是诗教规范下的多元审美主张。后者之于前者的区别在于词体情感的净化与词体品格的升华,显示了明代词风向清代词风的过渡。这一判断是在认真梳理西陵词坛演化过程后提出的,比较贴合实际,也能体现出词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前后演化的轨迹。

其次,既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又有扎实的文献基础。耿志硕士期间读的是文艺学,理论基础较好,因此他的文章比较注重思辨性,这点在书稿中也有所体现。总体来看,书稿的问题意识较强。在确定选题时,他就面临一个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明末清初西陵词坛上是否存在着西陵词派?也就是说,西陵词坛诸人是一个松散的词学群体,还是一个成形的词学流派?书稿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在展开,最后得出结论:以多元审美为基本词学精神并曾持续活动于西陵这一特殊词学生态中的词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准流派性质的西陵词学共同体。书稿还对这一共同体作了比较明晰的界定:这是一个以仁和、钱塘为中心,以余杭及海宁部分地区为外围,由天启至康熙约百年间的百余位词人组成的,无宗主的,以婉约、豪放并存不废的多元词风主张为理论和创作旗帜的词学共同体。这一结论比较平稳、公允,也符合西陵词坛的实际,容易得到认同。考虑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存在大量比较松散的、以地域为纽带的词人群体,这一结论也对这些郡邑性词人群体的性质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要得出这一结论并不容易,作者需要搜集、综合大量原始材料,并经过认真思考与仔细斟酌。结论的背后,有扎实的文献作支撑,这点在书稿的第一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者为了全面考察西陵词人的群体规模和创作情况,从词人、词作、其他词学文献三个方面搜集、整理文献,最后于《全明词》《全清词》系列之外,新辑补词人19位;梳理了西陵145种词集,其中包含不少《全明词》《全清词》漏收的重要词集,新辑补词作1700首以上;考察西陵近40种词学文献,重点发掘、考辨一批罕为人知的文献。这三组数据的背后,是作者艰辛的基础性工作,凝聚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见,书稿在理论创建的背后,有扎实的文献基础。

再次,纵横交错的结构布局。西陵词坛的词学活动历经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四朝,词人众多,留下的作品和其他词学文献也相当多,如何从这些材料中理出头绪,再以一种合理的结构方式将其组织起来,展现出词坛的真实面貌,也需要认真思考。书稿采用了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点面结合的结构方式,比较科学合理。从横向看,全书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西陵词坛的总貌描述,以下三部分依次是选本研究、理论研究和词的创作研究,基本上涵盖了西陵词坛的主要方面。从纵向看,选本、词论和创作三部分,每一部分均按时间顺序进行系统梳理,或考察其词学观念与理论表达上的前后联系与变化,或分析其创作风貌变迁的动态过程。三部分各自梳理,呈现某一方面的特点与前后变化;合并起来,又能显示西陵词坛整体性的演化过程。与纵横交错的结构相配合,书稿还注意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述方法,这在阐述西陵词人的创作部分表现得比较明显。西陵词人数量较多,创作风貌也比较多样,如果要一一加以描述显然比较困难,因此书稿主要选取不同时间段中对西陵词学风会有关键影响及创作成就卓越的词人进行重点阐述,再以点带面,呈现西陵词坛的总体创作风貌。如通过徐士俊、卓人月的创作,考察西陵多元词风对突破明代词坛格局的尝试及其创作得失;通过曹元方及“冰轮二陆”的词,呈现易代变革对于词坛风会的影响;通过考察沈谦的词风嬗变,透视多元化审美风气的演进过程;通过对“东江词人”的剖析,呈现多元化的创作表现,并借以展示西陵词坛的代表性创作成就。从全书看,既有点的深入,又有面的展开,以点带面,很好地阐述了西陵词坛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及其变化过程。

耿志是个青年学者,书稿的出版对他是一个鼓励,也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我衷心希望他能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取得更多、更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朱惠国

2022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