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第二届“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重构小学校园文化的思考

基于上述问题,在当前语境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命题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进不进或怎么进转变成如何更好地进校园,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如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已经在中小学扎根,在此基础上,如何从大而化之、千篇一律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中锤炼特色,营造出更好、更适合本地区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则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对此,笔者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传统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本地人文历史积淀,凝练出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3]在诸多地方性学校中,乡贤文化历来都被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但其做法则往往是单纯的、口号式的崇古与师法先贤。显然,这种做法是流于表面的,对学生的发展很难起到促进作用。当前,我们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凝练先贤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形成一种价值理念,以此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比如,扬州人阮元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其“实学”思想对清代学术影响颇深。围绕阮元的人文资源,扬州市公道小学把“实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把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课程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传统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大的文化视野。在“国学热”的推动下,当前各种国学教育泥沙俱下,渐迷人眼。在小学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的教学如果不能“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则会对下一代造成极不好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既可以是大而化之的“经典诵读”,或是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最具有统筹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则是价值理念的建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旦形成一个核心理念,那么传统文化的视野就可以更加宽广。比如孝文化,既可以是儒家的孝道,可以从“二十四孝图”中选取合适的例子,给学生讲解,供大家研讨;也可以是佛家的孝,可以从佛经中寻找孝的故事,可以把盂兰盆会的由来、目连尊者救母的故事做成校本课程;还可以是道家的孝,可以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有关孝的名言警句,从《太上感应篇》中摘抄“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从《太平经》中摘抄“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人,天为治之”,等等,组成一系列的警句,供学生诵读。在核心理念的统摄下,多元统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来。

最后,传统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乡土特征。法国思想家卢梭曾主张教师要教给孩子乡土地理知识,“你拿地球仪和世界志教他们学了两年之后,还找不到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够按照你所教的法子说出从巴黎到圣丹尼镇应该怎样走法。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够按照他爸爸的园林示意图走过其中曲曲折折的道路而不迷失方向的”。[4]乡土教材在当今社会并不是新鲜名词,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也都在尝试编写乡土教材,但如何把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乡土教材的编写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清末乡土教材的概念传入中国伊始,中国的乡土教材就与地方志紧密结合在一起,主要以人文地理的形式呈现,起到保存并传播乡土文化、促进乡土认同的作用。[5]这种乡土志的编撰范例一直影响至今,造成大部分的乡土教材都是地理教科书,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可想而知,单纯介绍地理知识的这类乡土教材是很难激起儿童兴趣的,其实施效果也很一般。在传统文化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视野下,乡土文化尤其是人文传统不但不能缺席,还要发挥其在乡土记忆与乡土认同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资源。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视野下,还是站在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立场上,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接受。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国学教育中,我们既要坚定推广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更要立足现实,创新传统文化的转化形式,使之更好、更有力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1] 张华,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第3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188页。

[3] 杨再隋、刘中林、夏家发等:《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4]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7页。

[5] 李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184—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