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传统文化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要进一步突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并努力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状态。[2]上述文件的发布凸显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评选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从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名单看,文化传承的项目存在项目重复、特征不明显等不足,给人以千人一面之感。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重复率高,没有体现地域特色。以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为例,在一千余所中小学里,以书法、书画作为优秀文化加以传承的有193所,剪纸有126所,其他如戏曲、民乐等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很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把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概念狭隘化,单纯地理解为物质文化,理解为文化遗产。因此,在公布的文化传承学校名单中,带有地域色彩的项目几乎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扬州市第一中学的“扬州玉雕”,上海市崇明区堡镇第二小学的“扎染”,辽宁海城同泽中学的“海城高跷”等。很显然,这些虽然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但并不适合在中小学教学,也不适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不仅仅局限在技艺文化上,还应该包括文化观念和精神内核等。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本地区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和地域特色。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国学的理解存在明显的不足。从上述扬州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可以看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所理解的是一种跟风式的、缺乏准确定位的国学。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的经典读本,教育研究机构研发的母语教材,或是各中小学自编的校本教材,都存在取材不精、编排不合理等问题。以扬州市某学校为例,其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所选取的经典虽然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层次阅读的差异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明显不足,比如《老子》的阅读是在小学三年级,而《论语》的阅读则在小学四年级,《大学》《中庸》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这种顺序显然是不合理的。现代诗的选取,并没有选择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典诗作,而是选择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则又混淆了国学与经典的范畴。此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被当前国学教育选择性地忽视。《老子》是少有的能进入国学的道家思想经典,为诸多中小学所选用,其余如《庄子》《淮南子》等道家经典,《心经》《金刚经》《莲华经》等通俗佛家经典,甚至《坛经》这样的经典均很少涉及。作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各具特色,同时又和谐互融,不可分割。当下单纯地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学,割裂三家文化的做法并不可取,且这种国学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失去了乡土特征,盲目追求看似高大上却并无根基的目标。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根本,千百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在当前中小学文化建设中不但没有形成传承的影响力,反而逐渐被漠视和摒弃。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中,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占比非常小。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学,在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校园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当然,这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兹不赘述。单就乡土特征而言,当下的乡村小学既没有足够财力,也没有足够的师资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建设,因此往往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照搬城镇小学的做法。这样一来,既丢掉了特色,又在城镇小学话语体系中失去了位置,日渐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