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最强大的软实力,是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基础,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等,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根基、自尊自信的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
(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
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5]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不能继承、昙花一现、只属于特定时期的文化,都不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充满伟大智慧的祖先留给今人的丰厚遗产,是带有深深中华民族烙印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总和,有鲜活的生命,有丰富的内涵,代代延续、渗透于每个炎黄子孙心灵深处。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孩子被各种各样的文明成果所影响,有些家长也是言必称欧美,文化的兼容并包是好的,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就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打好人生底色的必备手段
文化是民族的魂,语言是文化的根。正如一位学者诗意地描绘的那样,“在无数中国人的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优质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凭借他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7]语文学科是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小学语文更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它依靠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和文化熏陶。小学低年级段是儿童受启蒙、打基础的阶段,更应用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儿童铸牢民族的特色,引导他们自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体味汉民族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华民族文化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从而打好人生底色、开启灿烂人生。
(四)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承担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项任务。这里的语言正是指汉语,这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每种语言都存在于“塑造精神的力量”、“承载历史的力量”、“创造文化的力量”三重作用形式下[8]。可见,汉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学好汉语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关于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指出,“文学是人学,它能使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生命体验,产生共鸣感,由此而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把美还给美,把丑还给丑,进而使美的更美,使丑的更丑,最终把人的感情、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9]。而这一发现作者生命体验与其产生共鸣并由此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最终提升感情和精神的过程,正是对人的重视、关怀,正是对人生的关注和追求,正是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学学习中我们能够找到和古人的共鸣,从而不自觉地完成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