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洪迈生平及其著述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老人,谥号文敏,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五年,卒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是洪皓的第三个儿子。
洪迈年仅七岁的时候(高宗建炎三年,1129),父亲洪皓出使金国,遭金人扣留长达十五年之久,直至洪迈二十一岁时(绍兴十三年,1143)才回国。因此,洪迈是随兄长洪适、洪遵投奔舅父成长、攻读的,与二兄并称于世,号为“三洪”。他天资聪颖,《宋史·本传》说他:“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1]绍兴十二年,他曾随二兄一起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洪适、洪遵都顺利考取了,洪迈却遗憾地落榜了。
绍兴十五年,洪迈登进士第,从此走上仕途。初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紧接着又为敕令所删定官。这个时候,洪皓已自金返国,但因为忤逆得罪了奸相秦桧,而被贬饶州。洪迈也因此受到排挤打击,出为添差福州教授。
绍兴二十五年,洪皓去世,洪迈归家葬父守孝。同年,秦桧亦亡。由此,洪迈丁忧期满后得以累迁吏部郎兼礼部、枢密检详文字等职。
绍兴三十一年,朝廷讨论宋钦宗的谥号,洪迈提出:“渊圣北狩不返,臣民悲痛,当如楚人立怀王之义,号怀宗,以系复仇之意。”但是没有被采纳。同年,著名抗金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璘病重,朝廷派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前线巡察军队,叶义问奏请洪迈参议军事。来到镇江时,叶义问听说瓜洲官军正与金人对峙,惊恐失措。后来,又有建康驿卒送信告急,叶义问无以应对,想返回,洪迈却非常镇定,劝阻他说:“今退师,无益京口胜败之数,而金陵闻返旆,人心动摇,不可。”后迁左司员外郎。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金世宗完颜雍继位,他派遣左监军高忠建来临安向南宋朝廷告知登位并议和。朝廷对此进行讨论,宋高宗提出:“向日讲和,本为梓宫、太后,虽屈己卑辞,有所不惮。今两国之盟已绝,名称以何为正,疆土以何为准,朝见之仪,岁币之数,所宜先定。”“朕料此事终归于和,欲首议名分,而土地次之。”但洪迈却力主:“土疆实利不可与,礼际虚名不足惜。”高宗、洪迈的建议都有失偏颇,遭到礼部侍郎黄中、兵部侍郎陈俊卿的反对。洪迈被委派为接伴使,“于是奏更接伴礼数,凡十有四事”,由此“自渡江以来,屈己含忍多过礼,至是一切杀之,用敌国体,凡远迎及引接金银等皆罢”,“持旧礼折伏金使”。此后洪迈进起居舍人。三月,朝廷要派遣使者报金国聘,洪迈又“慨然请行”,以翰林学士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使。高宗亲札赐洪迈等说:“祖宗陵寝,隔阔三十年,不得以时洒扫祭祀,心实痛之。若彼能以河南地见归,必欲居尊如故,正复屈己,亦何所惜。”洪迈上奏道:“山东之兵未解,则两国之好不成。”来到金国,金阁门见南宋国书后认为“不如式”,“抑令使人于表中改陪臣二字,朝见之仪必欲用旧礼”。洪迈坚决不同意,拒绝了金人的无礼要求,于是金人将他们锁在使馆里,“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乃得见。金人语极不逊,大都督怀忠议欲质留,左丞相张浩持不可,乃遣还。”
是年,高宗退位,孝宗即位。七月,洪迈回到朝廷,不料,殿中御史张震弹劾洪迈“使金辱命”,洪迈于是被罢免。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都认为洪迈出使金国不为威武所屈,坚持了民族气节,范成大即曾作诗《送洪景庐内翰使虏二首》赞他曰:“国有威灵双节重,家传忠义一身轻。”[2]在南宋时期,有很多文人都曾出使金国,但像洪皓、洪适、洪迈父子三人都曾出使金国却为仅见。[3]
隆兴元年(1163),洪迈又被起用,出知泉州。四年后即乾道二年(1166),又知吉州。后又除起居舍人,到职后,洪迈随即对“皇帝起居注”的修撰提出建议:“起居注皆据诸处关报,始加修纂,虽有日历、时政记,亦莫得书。景佑故事,有《迩英延义二阁注记》,凡经筵侍臣出处、封章进对、宴会赐予,皆用存记。十年间稍废不续,陛下言动皆罔闻知,恐非命侍本意。乞令讲读官自今各以日得圣语关送修注官,令讲筵所牒报,使谨录之,因今所御殿名曰《祥曦记注》。”这一重要建议被采纳,这对于记录当时的重要史事、保存重要史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乾道三年,洪迈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仍参史事。洪皓、洪适、洪遵、洪迈父子四人都曾历此三职,这也是难得的历史佳话和历史奇迹。
乾道六年,洪迈知赣州。他在赣州凡五年,非常重视教育,大力兴建学馆。又造浮桥,便利人民。淳熙二年(1175),又徙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淳熙十一年春,洪迈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他大兴水利,共修公私塘堰及湖泊八百三十七所。又大力整饬军纪。
洪迈每到一处都颇有政绩,这使他名声大振,也由此深得宋孝宗的赏识信任,淳熙十二年,除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淳熙十三年四月,又进敷文阁直学士兼直学士院。九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孝宗时常召见他议事,往往谈论至夜分。洪迈提出重要建议,认为应在“淮东边备六要地:曰海陵,曰喻洳,曰盐城,曰宝应,曰清口,曰盱眙。谓宜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樁,益戍卒。”又提出要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洪迈任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年底罢为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他乃归鄱阳,过了几年清静自守、勤于著书的日子。庆元四年(1198),他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不久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敏。
洪迈一生历经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五朝,屡任要职。尽管时至今日,对他的历史评价仍不免略有争议之处,但大体而言,他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政绩突出,官声颇佳。宋宝谟阁直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江西临川人何异曾两次在洪迈任职过的地方做官,他在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作《〈容斋随笔〉总序》中这样写下自己关于洪迈的亲见亲闻:“经行之地,笔墨飞动,人诵其书,家有其像,平易近民之政,悉能言之。有诉不平者,如诉之于其父,而谒其所欲者,如谒之于其母。”[4]
而洪迈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莫过于他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著作。洪迈一生数任史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熟悉名物典故。他敢于直言,议论时事、史事,往往切中肯綮,见识颇为不凡,所以《宋史·本传》说他:“以博恰受知孝宗,谓其文备众体。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洪皓)其子适、遵、迈相继登词科,文名满天下,适位极台辅,而迈文学尤高,立朝议论最多。”
洪迈一生著述极为繁富,据李剑国考证,主要有:《次李翰蒙求》三卷、《宋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与李焘合修)、《钦宗实录》四十卷、《节资治通鉴》一百五十卷、《太祖太宗本纪》三十五卷、《四朝史记》三十卷、《列传》一百三十五卷、《记绍兴以来所见》二卷、《哲宗宝训》六十卷、《汉苑群书》三卷、《会稽和买事宜录》七卷(与郑湜合撰)、《皇族登科题名》一卷、《赘稿》三十八卷、《词科进卷》六卷、《苏黄押韵》三十二卷、《容斋随笔》七十四卷、《经子法语》二十四卷、《左传法语》六卷、《史记法语》十八卷(一作八卷)、《前汉法语》二十卷、《后汉精语》十六卷、《三国志精语》六卷、《晋书精语》六卷、《南朝史精语》十卷(一作六卷)、《唐书精语》一卷、《野处猥稿》一百零四卷、《野处类稿》二卷、《洪文敏制稿》二十八卷、《琼野录》三卷(一作一卷)、《唐人绝句诗集》一百卷、《唐书补过》(与洪适合撰)、《隶纂》《隶释》《隶韵》等,但这些著述已多有散佚。[5]
《宋史·本传》对洪迈的生平事迹记录比较简略。清钱大昕编有《洪文敏公年谱》一卷,后洪汝奎有所增订。台湾学者王德毅又新编《洪容斋先生年谱》,载于《幼狮学报》1961年第三卷第二期,后增补成《洪迈年谱》,1995年5月曾于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凌郁之又在此基础上编成《洪迈年谱》于2006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目前整理介绍洪迈事迹最为详备之著作。
[1] (元)脱脱:《宋史》卷373,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0页。
[2] (宋)范成大:《送洪景庐内翰使虏二首》,见《范石湖集》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3] 按:洪适在隆兴二年也曾出使金国。
[4] (宋)何异:《〈容斋随笔〉总序》,见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