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海侵过程
浙东原本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1]之地,水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治水活动对这里的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地理学”研究表明,从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自然界地理环境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2]其中星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0万年以前,海退则在7万年以前,这次海侵就全球来说,留存下来的地貌标志已经很少了。
一 假轮虫海侵
假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4万多年以前,海退则始于距今2.5万年以前。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中国东部海岸后退约600公里,东海中的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155米,C14测年为14780±700年前。到了2.3万年前,东海岸后退到-136米的位置上,即在今舟山群岛以东约360公里的海域中,不仅今舟山群岛全部处于内陆,形成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以东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弧形丘陵带,在这丘陵带以东还有大片陆地。钱塘江河口约在今河口以东300公里,现在的杭州湾及宁绍平原支流不受潮汐的影响。

假轮虫海侵时期今浙江省境示意图
二 卷转虫海侵
卷转虫海侵从全新世之初就开始掀起,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到达现水深-110米的位置上。距今1.1万年前后,上升到-60米的位置。在距今8000年前,海面上升到-5米的位置,舟山丘陵早已和大陆分离成为群岛。而到距今7000—6000年前这次海侵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侵到了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成为一片浅海。20世纪70年代,在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一带城区开挖人防工程时,在地表以下5—10米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层海洋牡蛎贝类化石层,就是海侵的最好例证。[3]

卷转虫海进时期今浙江省境示意图
卷转虫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到达高峰后,海面稳定了一个时期,随后发生海退。这其中海侵海退或又几度发生。
三 《麻姑山仙坛记》碑中的海侵印记
《麻姑山仙坛记》碑刻据传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20里山顶,后遭雷火毁佚。碑中的记载印证了海侵沧海桑田变迁之事。此碑明季毁于火。
缘由:唐大历六年(771)四月,颜真卿登麻姑山,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此记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记载海侵
其中如“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 “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皆为发人深省和经典之语。研究水利史及历史地理者,在其中会感受到神话及民间口口相传海侵的历史传承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