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枢在水:绍兴水利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海岸线与河口变化

一 海岸线

卷转虫海侵在距今7000—6000年前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侵到了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宁绍平原的海岸线大致在今萧山—绍兴—余姚—奉化一带浙东山麓。此时期的东小江(曹娥江)、西小江(浦阳江)河口与今相比在内延西南山麓之地而不能汇聚在一起。

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到达高峰以后,海面稳定了一个时期,随后发生海退。这其中海侵海退或又几度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岸线已推进到了萧山—柯桥—绍兴—上虞—余姚—句章—镇海一线。这一时期各河口与港湾的基本特征是:

由于海面略有下降或趋向于稳定,陆源泥沙供应相对丰富,河水沙洲开始发育并次第露出成陆,溺谷、海湾和潟湖被充填,河床向自由河曲转化,局部地段海岸线推进较快,其轮廓趋平直化,但大部分缺乏泥沙来源的基岩海岸仍然保持着海侵海岸的特点,并无明显的变化。[4]

《庄子·外物》中的任公子在会稽山上垂钓于东海之中,也是古代会稽山下即是大海在传说中的形象反映。《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任公子钓台在稽山门外,华氏考古云:昔海水尝至台下,今水落而远尔,或云在南岩寺,又云在陶宴岭。”

二 钱塘江河口

《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认为:

五六千年前(钱塘江)的河口段原在今富春江的近口段,杭州湾湾顶在杭州—富阳间。[5]

又认为:

太湖平原西侧“河口湾”封闭的时间,则各家说法差异甚大,从距今6000年前至距今4000—2500年前。“河口湾”封闭后,钱塘江河口的喇叭状雏形便告形成。

杭州湾喇叭口奠定后,钱塘江涌潮开始形成,对两岸地貌起了很大的改造作用。涌潮横溢,泥沙加积两岸,使沿江地面比内地高,西部比东部高。同时,涌潮不断改变岸线位置。因沿江地面比内地高,从而使平原上低洼处发育湖泊,也使河流改向。南岸姚江平原上,河姆渡至罗江一线以西的地表水流,由向北入杭州湾而转向东流入甬江。根据姚江切穿河姆渡第一文化层的现象,改道的年代距今不到5000年。绍兴一带出会稽山的溪流,也同样不能北流入钱塘江,而折向东流,汇成西小江,在曹娥江口入杭州湾。[6]

“河口湾”,是“河流的河口段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被海水侵入而形成的喇叭形海湾”[7]。是否在钱塘江喇叭口形成时,河口湾即是今日的杭州湾岸线,研究认为,既然原来的钱塘江河口在富阳一带,此河口的东北向延伸也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8]

三 浦阳江河口

海侵海退对浦阳江下游河口的影响变化,也可以从萧山湘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在假轮虫海退鼎盛时期,湘湖之地远离海岸线,钱塘江河道流贯其西缘,浦阳江下游河道会在这一地区散漫沿着自西而东的半爿山、回龙山—冠山—城山、老虎洞山—西山、石岩山、杨岐山—木根山—越王峥等的山麓地带最后汇入钱塘江,并且在这里的低洼之地会有一些自然湖泊,是跨湖桥等先民的生息之地。可以从跨湖桥地区山川形势分辨当时与外沟通的主要水道大致有后来的渔浦出海口、湘湖出海口和临浦出海口,其中临浦出海口即后来的西小江,又是主要的连通萧绍平原的水道。

而到卷转虫海侵的全盛期(距今7000—6000年前),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湘湖之地也就成为海域,所在大部分山体成为海中岛屿,形成了一个海湾。海退后,这里又成为一片沼泽之地。之后,这一地区又形成了诸多湖泊,最主要的是临浦、湘湖和渔浦。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中记:“西陵湖,亦谓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浙江。”这一时期的浦阳江主要沿着湘湖一带散漫入海,钱清江是渔浦通往山会平原的一条河道,当时主要出口并不在后来的三江口。

四 曹娥江河口地质证明

这里还要举例的是21世纪初编制的《浙江省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探报告》佐证资料。

该工程位于曹娥江河口,钱塘江南岸规划堤防控制线上,距绍兴城市直线距离约29公里,距上虞城市直线距离约27公里。自卷转虫海退以后至20世纪末,这里一直处在河口海湾之中。地质勘探土(岩)层的数据显示:顶板高程(黄海,下同)-24.8—21.4米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厚度10.6—21.9米;顶板高程-44—33.1米为粉质黏土、粉土互层,厚度7.0—20.9米;顶板高程-55.1—42.1米为淤泥质黏土,厚度0.5—10.6米;顶板高程-61.6—50.22米为粉砂,厚度1.4—10.2米;顶板高程-67.3—56.0米为中粗砂,厚度8.0—15.5米;顶板高程-66.3米为含砾中粗砂,厚度7.3米;顶板高程-68.71—71.5米为粉质黏土,厚度4.5—11.0米;顶板高程-73.6—82.5米为粉细砂,厚度2.7—11.7米;顶板高程-85.3—85.2米为含砾中粗砂,厚度3.85—17.4米;基岩面高程-102—89.15米为砂岩、沙砾岩。以上土(岩)层结构的变化便是当时海侵海退形成地貌地层的很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