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典: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古典视野的现代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到伊格尔顿

当我们回到古典,回到那个在哲学发展史初期认识并区分现象(事物)和本质(认识)问题的古希腊时代,尤其是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当中去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收获。

其一,就人类世界而言,存在论上的“实体”与认识论上的“本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目了然,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出发,我们可以梳理清楚所谓“本质主义”思想的源流,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本质,到托马斯·阿奎那的存在与本质,到马克思的类本质,再到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共性本质,这是一条必须得到疏浚的思想理路。国外已有学者借助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念,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思想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思想[100],本研究希望能把这个话题深入下去。

其二,伊格尔顿批判后现代主义,讨论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阐释文学艺术,关心人的自由与解放,畅想乌托邦政治,反思基督教神学观念……这些具体的理论实践(theorital practice)绝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思维游戏,这些行动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与伦理学意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这门学问研究的是最高的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与他人共在,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政治学的目的是达到至善,是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好生活),政治学和伦理学一样都是关于“实践”的学问。因此,站在亚里士多德的立场上看,伊格尔顿多年来对多个学科话题的参与,其实并不是要进入这些各自为政的学科领域,他的目的绝非成为“专家”,他更类似于利维斯、特里林、威廉斯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任何话题的终极目的不是学问,而是真实的生活,从讨论到辩论甚至嘲弄的目的不是话语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和芸芸众生的福祉。

其三,亚里士多德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唯物主义思想鼻祖,他把人类的活动分成了三个领域:理论沉思、技艺和实践,理论沉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技艺属于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而实践则是目的与手段合一的行动,但是,这三种活动是割裂的吗?拿悲剧来说,悲剧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反思?悲剧作品难道不是艺术家们从无到有的创造?悲剧难道不是城邦团结并教育民众的道德实践?我们切不可运用现代观念去衡量古典思想,这种所谓的“古典主义”不是守旧,不是追求形式完美,而是一种利用感性认识和理性反思去改善现状的思维与实践方式,这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理性与感性、知识与道德的统一,所以,当现代人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成一个又一个看上去高深莫测的学科时,我们就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南辕北辙了,同样,如果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美学、伦理学甚至修辞学、政治学、神学(形而上学)等单一学科视角去理解伊格尔顿时,我们注定会走进死胡同,必定要对他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经过本书的探索,当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出发,从这个看似各行其是、实则殊途同归的“本质主义”视角出发,来审视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论观点时,收获是丰盛的,结论也是有意义的。

2000年至今,伊格尔顿出版近20部著作,而在这些广泛涉及文化理论、小说、诗歌、文学理论、伦理学、哲学甚至神学著作当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频繁显现的关键词,他在诗学、伦理学、形而上学中的思想——看待悲剧摹仿的观点、看待美德实践的观点、看待本质与形式的观点——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伊格尔顿看似错综复杂、实则清晰明了的论述当中。

伊格尔顿始终关心的是此岸世界,但我们不能被他时常挂在嘴边的、抽象形而上术语“吓倒”,他和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甚至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一样,关心的是每个独特个体的自由解放,“好的生活以优雅、安逸和幸福为主要目的”,莎夫茨伯里、哈奇生、休谟和伯克等人“和亚里士多德或者阿奎那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明确无误地理解了这一点”[101],但是,自由和幸福是有前提的,最根本前提就是人的身体,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和《陌生人困境》两部著作中用相当长的篇幅来讨论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们的道德哲学,目的是要说明一个关注人之本质的思想史脉络:从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到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moral sentimentalism)对于“身体”的强调,再到劳动的身体(马克思)、权力的身体(尼采)、欲望的身体(弗洛伊德)[102]……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伊格尔顿都试图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伦理、历史、政治、理性,建立一门真正的“唯物主义伦理学”,这是他不懈努力的一个方向。

总之,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观点入手重新审视新世纪伊格尔顿文论,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有所裨益: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和“技艺”说深深地影响了伊格尔顿对于虚构的看法;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与“实践”观强调了目的与手段合二为一,而这激发了伊格尔顿对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反思,也支持了伊格尔顿自始至终对于“文学”之实践意义和乌托邦价值的强调;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强调了存在论上的个别性与认识论上的普遍性,这为伊格尔顿反思文学观念的生成、文学理论的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神学”观更是与伊格尔顿的批判性二度反思不谋而合。


[1]原著The Event of Literature由耶鲁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引进版权后,笔者有幸将其译为中文,但“文学事件”一名在翻译合同签订时便依照约定俗成的译法固定了下来,盛宁先生一再表示应当译为“文学的发生”(参见http://www.rcgus.com/hzcdysbl/383403.html),笔者也曾试图说服出版社参考盛先生意见,怎奈出版社表示译名已报备出版总署,很难更改。希望这个书名不至于像“理论之后”那样广受争议,甚至造成误读。

[2]《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8页。

[3]《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3—54页。

[4][英]特里·伊格尔顿:《异端人物》,刘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2—193页。

[5][英]特里·伊格尔顿:《异端人物》,刘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

[6]《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07—208页。

[7]《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8]《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页。

[9]《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6页。

[10]参见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features/interview-terry-eagleton/2017733.fullarticle。

[11]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92.

[12]Terry Eagleton,Reason,Faith,and Revolution(Reflections on the God Debat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p.9.

[13][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4页。

[14][英]伊格尔顿:《异端人物》,刘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2页。原文中的minor symptom被译为微小症状。

[15]曾艳兵:《理论之后与理论转向》,《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2期。

[16]参见耿幼壮《编者絮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神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第4页;《奇迹与革命性反转:特里·伊格尔顿的神学转向》,《汉语基督教学术评论》第14期,台湾中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30页;以及耿幼壮《唯美、道德、政治:读伊格尔顿的 〈圣奥斯卡〉》,《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第136页。

[17]比如拉曼·塞尔登等人便这样认为,参见《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再如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引出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18]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7.

[19][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9页。

[20][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97页。

[21]近年来,已有学者敏锐地感受到伊格尔顿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隐秘关系,如朱彦振《晚期马克思主义之意识形态理论评析》,《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胡小燕《论伊格尔顿理论的重建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以及王金林《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点》,《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

[22]最早提出伊格尔顿批判康德伦理学的文章是黄应全《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本书将深入讨论伊格尔顿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两种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扬弃。

[23][英]伊格尔顿:《批评家的任务》,王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6页。

[24][英]伊格尔顿:《批评家的任务》,王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25][英]伊格尔顿:《批评家的任务》,王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26][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页。此书中译名多次更改,2013年最新修订版再次改为“美学意识形态”。

[27][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5页。

[28]Terry Eagleton,Sweet Violence: The Idea of the Tragi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78.

[29]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33.

[30]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36.

[31][英]哈奇森:《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戴茂堂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32]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64.

[33]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30.

[34]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pp.113-114.

[3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

[3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3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页。

[39]详见本书第二章论述。

[4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9页。

[41]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p.116-117.

[42]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16.

[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页。

[44]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89.

[45]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88.

[46]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89.

[47]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37.

[48]Terry Eagleton,Sweet Violence: The Idea of the Tragi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169.

[49][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5页。着重号系引者加。

[50][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4页。着重号系引者加。当然,现代意义上伦理主要指向软性的约束力,而政治具有硬性的强制力。另外,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和政治的适用范围也是有区分的,有学者认为:伦理与政治分别适用于个人与城邦、贤人与大众。但这是有关伦理学研究的话题,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详见李涛《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性政治学》,《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51]廖申白:《译注者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ⅩⅩⅤ页。

[52][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略有改动。原文参考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Blackwell Publishing,1990,p.53。

[53][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54]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17.

[55]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54.

[56][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页。

[57]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60.

[58]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p.63-64.

[59]伊格尔顿论述了这二者对文学艺术甚至现代思想观念的不同影响,详见本书第三章。

[60]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64.

[61]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64.

[62][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9页。引用时略有修改。

[63]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64.

[64][英]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2页。

[6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66]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9.

[67]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p.20.

[68]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21.

[69][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70]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9.

[71]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25.

[72]本书第四章将详细讨论之。

[73]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22.

[74]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9.

[75]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Litera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13,p.3.

[76]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67.

[77]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68.

[78]聂敏里:《存在与实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79][德]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黄瑞成译,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0页。

[80]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p.55.

[81]Terry Eagleton,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5,p.58.

[8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19页。

[83]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p.57.

[84]Terry Eagleton,How to Read a Po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13.

[85]John Dupré,“Comments on Eagleton,Terry's‘Base and Superstructure Revisited'”,New Literary History,Vol.31,(2)2000: pp.241-245.

[86]Terry Eagleton,“Base and Superstructure Revisited”,New Literary History,Vol.31,(2)2000: pp.231-240.

[87]伊格尔顿以下著作均有讨论:《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8、119、137、138、147、164页。The Event of Literature,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p.64,206; 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Wiley-Blackwell,2009,pp.177,307; The Meaning of Lif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49; Sweet Violence: The Idea of the Tragic,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220。

[88]Terry Eagleton,“Base and Superstructure Revisited”,New Literary History,Vol.31,(2)2000,p.235.

[89]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204.

[90][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37页。

[91]Terry Eagleton,“Bodies,Artworks,and Use Values”,New Literary History,Volume 44,Number 4,Autumn 2013,pp.561-573.

[92]Terry Eagleton,“Bodies,Artworks,and Use Values”,New Literary History,Volume 44,Number 4,Autumn 2013,p.570.

[93]在博士学位论文《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研究》中,赵光慧(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提出:伊格尔顿的批评背后的真实话语是一种对全人类的爱。这种爱可以从促成他者的自我实现中完成自我实现,并最终促使整个社会走向理想状态。在博士学位论文《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中,陈春敏(北京大学,文艺学,2012)提出,伊格尔顿对文化做了伦理学维度的阐发,文化的伦理学意义与文学审美具有较为一致的追求,即人按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可以说,这两位学者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观念中的伦理学向度。

[94]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p.205-206.

[95]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42.

[96]Terry Eagleton,The Event of Litera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p.111.

[97]Terry Eagleton,Sweet Violence: The Idea of the Tragi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78.

[9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页。

[9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页。

[100]Angela Curran,“Form as Norm: Aristotelian Essentialism as Ideology(Critique)”,Apeiron,2000(4): pp.327-363.

[101]Terry Eagleton,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Oxford: Wiley-Blackwell,2009,p.60.

[102][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