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理论之后》的后四章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浮现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在国内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广泛关注,但在学界印象中,伊格尔顿是一位略显另类的学者,既与英美传统风格迥异,也与大陆传统相去甚远;更重要的是,他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言辞犀利、爱好论战、故意与主流拉开距离的文风;新世纪以来,伊格尔顿又把理论“触角”探到了伦理学、形而上学(神学)等看似与文学不相关的领域,甚至与无神论者激辩“上帝”是否存在;因此,在人们眼中,除去意识形态批判或者文化政治批评这两个标签之外,伊格尔顿似乎并没有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思想主张或者比较清晰的理论体系,他的学术视角是多维度的,他的关注对象游移不定,理论背景杂乱无章。
然而,这类看法略显表面化,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美学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导论》,再到21世纪的《甜蜜的暴力》《怎样读诗》《英国小说》《陌生人困境》《文学事件》,伊格尔顿的理论背景是一以贯之的,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本书将要论证的是:伊格尔顿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理论)、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且深入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2003年出版的《理论之后》当中,已经比较明确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但十余年来人们对“理论之后”的看法存在不少误读,大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理论”与“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后理论”“抵制理论”“反理论”“理论终结”等话题的复杂关系上,很多人误解了伊格尔顿对“理论”和“文化理论”之功能的探讨,以为他仅仅是在期待某种文学和审美的“回归”,无意中忽视了伊格尔顿在此书中对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观点的扬弃。事实上,正是在《理论之后》一书中,伊格尔顿期待着某种基于人本身的善与美、知与行、现象与本质、价值与事实、目的与手段合二为一的、古典主义式“回归”,这种古典主义思想的源头就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细读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的后四章中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内容,这四章是整体把握21世纪伊格尔顿文论观点的基点。接下来,本书将通过梳理“理论之后”在学界引起的争鸣入手,一方面展示并回顾国内近年来伊格尔顿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另一方面尽量把伊格尔顿和亚里士多德在学理层面上的联系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