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媒介场中的欲望主体建构

主体的欲望从何而来?主体的欲望在生成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流变,有没有一个欲望的递进过程?欲望又是如何建构了主体?

媒介的存在既是历史演化的过程,也是空间共在的场域。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某一种新媒介的介入能引起人事中“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的变化”[1],“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和行为的尺度和形态”[2]。也就是说媒介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知识的载体,是消极、被动的,而且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反作用,是积极、能动的,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在他看来,媒介的影响具有偏向性,不同的媒介,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电影在他看来是低清晰度的媒介,人们可以参与其中,具有包容性,而电视则是高清晰度的媒介,人们的参与度低,具有排斥性。这是对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的进一步申发。所谓的“偏向”就是一种侧重,是不同的媒介特征所引起的文化影响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媒介倚重时间,易于形成僧侣主宰的宗教文化,而有的媒介侧重于空间,更适合于广袤地区的集中化治理的政治官僚文化。

由此,我们认为由于媒介影响的偏向性,在媒介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主体不是普遍的、稳态的、同一的,而是历史的、动态的,具有差异性的。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媒介的变迁揭示某种媒介主导的场域中主体的不同特征,接下来在此基础上讨论多媒介并存的共时场域中的主体状态,即媒介场域的主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