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这叫简约风格
一屋子人都安静下来。
十个工分,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活的工分了,而且不用风吹日晒。
陈阳心中一动——这工作既能赚工分,又不耽误复习高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他还是谨慎地问:“具体要做什么?”
“简单!”陈开山笑着说,“就给孩子们讲讲怎么写作文,批改批改作业。你连《人民文学》都能上,教小学生还不是小菜一碟?”
陈老汉激动得直搓手:“阳娃,快答应啊!”
陈阳点点头:“行,我试试。”
“好!爽快!”陈开山拍拍他的肩膀,“下周一就开始,早上八点到学校找李校长,我都跟他说好了。”
说完,他又抽了抽鼻子,“真香啊……那我先走了,不打扰你们吃饭了。”
送走陈开山,一家人的兴奋劲儿更足了。
陈母又去灶房炒了盘鸡蛋加菜,陈老汉破例多喝了一杯。
小虎子吃饱了,在院子里追着鸡玩,笑声传出去老远。
羊肉的香气飘出院子,引得路过的邻居纷纷驻足。
刘项军的媳妇王秀英挎着篮子经过,闻到香味,酸溜溜地说了句:“吃肉呢?真阔气!”
回到刘家,王秀英把这事儿跟刘项军一学。
刘项军正蹲在门槛上啃窝头,闻言立刻凑过来:“真的假的?”
“那还有假?”王秀英撇撇嘴,“人家陈阳现在可了不得了,《人民文学》给稿费,公社还请他去小学教书,一天十个工分呢!”
刘项军不服气:“凭啥啊……他不就初中毕业吗?我还是高中呢……”
王秀英冷笑一声:“人家能上《人民文学》,你能干啥?就会在地里刨食!”
刘项军被戳到痛处,猛地站起来:“你懂个屁!我也能写!”
“就你?”王秀英上下打量着他,“昨天晚上两个小时写出四个字,还错了一个!”
刘项军气得满脸通红,转身从炕席底下摸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你等着!我今晚就写篇小说,明天就寄给《人民文学》!”
王秀英懒得理他,收拾了碗筷就去睡了。
刘项军点上煤油灯,趴在炕桌上,咬着铅笔头苦思冥想。
可憋了半天,纸上除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什么也没写出来。
“写啥呢……”他抓耳挠腮,“要不……还是写种地的事?”
他也只能想到种地了。
两个小时后,王秀英起夜,看见煤油灯还亮着,刘项军趴在桌上睡着了,口水把笔记本都浸湿了。
她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差点笑出声——整整两页纸,就写了三百来个字,标题还是《我的生活》,“活”字跟上次一样,还少了一横。
“刘项军!”她推醒丈夫,“这就是你的'大作'?就这么点字?还没有小学生的作文字数多呢。”
刘项军迷迷糊糊地醒来,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有些尴尬,但嘴上不服软:“你……你不懂!这叫……叫简约风格!”
王秀英懒得跟他争,转身上炕继续睡觉。
刘项军却来了精神,把“小说”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装进信封,准备明天一早就去县城寄给《人民文学》。
……
第二天清晨,陈阳早早起床,换上了那件最体面的蓝色中山装。
陈母特意煮了两个鸡蛋塞进他兜里:“路上吃,别饿着。”
“娘,就是去趟公社,又不是出远门。”陈阳笑着推辞,但还是接过了鸡蛋。
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乡间小路上。
陈阳脚步轻快,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位于公社大院旁的小学。
这是一排低矮的砖瓦平房,围着一个不大的土操场,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请问李校长在吗?”陈阳敲了敲办公室的门。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抬起头:“我就是。你是……”
“陈阳,陈书记让我来辅导语文课的。”
李校长的眼睛一亮,连忙站起身:“哎呀,可算来了!快请进!”
他热情地握住陈阳的手,“《人民文学》的大作家来我们这小学校,真是蓬荜生辉啊!”
陈阳谦虚地笑笑:“校长过奖了,我就是个农民,写点东西纯属爱好。”
“太谦虚了!”李校长拉着他往外走,“走,我带你去见见孙老师,她是语文老师,以后你们多交流。”
他们来到隔壁的教师办公室。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教师正在批改作业,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陈阳一愣——这张脸似曾相识。
“孙老师,这是新来的陈阳同志,以后负责高年级的作文辅导。”李校长介绍道。
孙安安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陈阳?你是……李沐清的丈夫?”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陈阳这才想起,眼前这位孙老师是妻子李沐清在知青点的好友,两人曾有过几面之缘。
那时原主腼腆自卑,几乎没跟她说过话。
“曾经是。”陈阳平静地回答,“我们已经离婚了。”
孙安安的表情复杂起来:“我听说了……抱歉。”
她顿了顿,上下打量着陈阳,“你……变化很大。”
李校长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连忙打圆场:“孙老师,陈同志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文章,文笔了得!以后你们多交流教学经验。”
“《人民文学》?”孙安安的眼睛瞪大了,“真的?”
陈阳点点头,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谈:“校长,我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第一节课就是五年级的作文课,孙老师带你去。”
李校长看了看手表,“还有十分钟,你们先熟悉一下。”
李校长离开后,孙安安给陈阳倒了杯水:“没想到你会写文章……沐清知道吗?”
“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了。”陈阳接过水杯,“我们早就断了联系。”
孙安安欲言又止,最终叹了口气:“沐清她……有她的苦衷。算了,不说这个了。我带你去看教室吧。”
五年级的教室里,二十多个孩子已经坐得整整齐齐。
孙安安拍了拍手:“同学们,这是新来的陈老师,以后每周两次来辅导大家写作文。陈老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文章,是真正的作家!”
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陈阳,有好奇,有崇拜,也有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