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完的艺术家:悲剧天才梵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与高更“相爱相杀”的癫狂艺术家

梵高在巴黎度过了两年左右的时光,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写信给提奥说:“我好像几乎无法在巴黎工作,除非能在这儿找到一处藏身之地,好让我寻回平静的思绪,宁静致远。如果没有,就注定会变得彻底麻木。”于是,在1888年2月20日,梵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一个拥有更多颜色和更多阳光的地方——普罗旺斯的阿尔勒。这是一个位于隆河河口的小镇,这里一望无垠的农田、连绵起伏的山丘、野蛮生长的橄榄树都深深打动着梵高,这个对于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最终因他而被世人铭记。

由于梵高抵达阿尔勒时尚属冬季,持续的寒冷天气使梵高推迟了户外绘画的旅程,他在租住的公寓餐厅内支起画架,以便画下窗外的街景,以及房东寡居的岳母。待到天气好转时,梵高则去周围的咖啡馆等处寻找模特画画,或是去他向往的运河之堤、田野之中找寻创作的灵感。这一时期,颜料的革新也给梵高带来鼓舞,他尝试用一种原色来表达主题,再用近似色作为画面的呼应与映衬,或用鲜明的对比色作深入的延伸。

《阿尔勒的老妇人》

1888年

实际尺寸:58cm×42.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作是梵高在租住的公寓绘制的,画面中的人物很可能是公寓房东的岳母,她头上打结的头巾是典型的寡妇丧服。画面中带有灰调的蓝色头巾和衣衫有着沉静的味道,与人物的眼神、状态相呼应,平和中却有牵动人心的力量。

《从窗口看到的猪肉店(局部)》

1888年

实际尺寸:40cm×33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画作中,梵高将窗户的几何结构与外部空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别有趣味的画面表现形式,巧妙而生动。此外,作品的色彩明亮,令人在观看此画作时,不觉冬日的凛冽,反而感受到一丝暖意。

1888年5月,梵高在提奥的资助下,租住了被他称为“画家之家”的黄房子,他重新粉刷了外墙,且对室内进行了装修,他得意地写信给妹妹威廉敏娜·梵高:“我在这里的房子,外面漆成鲜黄油般的黄色,搭配着耀眼的绿色百叶窗,房子在一个广场中,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房子里有一个绿色的花园,里面种了梧桐、夹竹桃和洋槐。房子里面的墙完全被刷成白色,地板由红色的砖块铺就。在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蓝天。在这间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画。”

《黄房子》

1888年

实际尺寸:72cm×91.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画作中,梵高用丰富的黄色与湛蓝的天际形成对比,反映出其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初始创作中,梵高原本是想创作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但在定稿时,他特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照亮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仿佛发出了光亮。梵高于1888年5月住到这里,一直居住到1889年的4月。在梵高离开人世许多年后,黄房子被改为酒吧,但遗憾的是这个建筑物毁于二战。

与此同时,梵高还将“黄房子”定义为一个可供来访的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他开始和提奥商议,邀请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来此创作、生活。梵高在5月下旬草拟了一封邀请函给保罗·高更(Paul Gauguin),试图邀请这位在1887年于巴黎相识的友人前往。他说:“我乐意让您知悉,我刚在阿尔勒租下了一幢带四个房间的楼房。私下以为,假如我能找到另一个意欲在南方工作的画家,而且,假如他与我一样,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愿意过上修士般的生活……那将是一件美事。舍弟每月会寄给我们250法郎生活费,我们将分享这笔钱……您每月只需交一幅画给舍弟。”

寄给提奥的信中草图

《在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一)》

1888年

实际尺寸:72cm×90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梵高一共画了三幅《在阿尔勒的卧室》,这是第一个版本,创作于1888年10月中旬,是他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所画的卧室。画面中鲜明的黄色和淡蓝色作为主色调,冷色调的蓝中带紫的墙壁,给人以“绝对宁静”的感觉。在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道:“我这次画的只是我的卧室。这幅画要由色彩来当家……就是说,要通过色彩,表现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围。一走进这个房间,想象力就可以得到休息……四四方方的家具表现卧室不应受到干扰的宁静。”此时,他热切地盼望着高更的到来,希望与他共同建造“南方画室”。

《在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二)》

1889年

实际尺寸:72cm×90cm

现藏于: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艺术学院

这幅画作的第二个版本创作于圣雷米的圣保罗医院。梵高强化了墙面的蓝色表现,加重了地板上的绿色阴影,令画面的色彩冲突性更强,从而反映出梵高内心的挣扎。

《在阿尔勒的卧室(版本三)》

1889年

实际尺寸:58cm×74cm

现藏于: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

画作的第三个版本是送给母亲和妹妹的礼物,尺寸较小。整体墙壁的蓝色再次变得强烈。在给妹妹的信中,“空荡荡的卧室”的说法表明了梵高的孤独和希望有人陪伴的愿望。

《戴红帽子的高更》

1888年

实际尺寸:37cm×33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画作中,高更头戴红色贝雷帽,身披绿色外衣,梵高以厚涂的技巧描绘了这个“高贵的野蛮人”。

然而,高更对自己的艺术天堂有着别样的想法,而且很多时候和金钱有关。作为一个要养活一家六口人的前股票经纪人,高更无法对梵高乌托邦式的奢华梦想感同身受,这种志不同道不合的初心,为两个人后期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时间就这样溜走,梵高在热烈地盼望着高更的到来,而高更却在反复衡量能在这对兄弟身上捞到多少好处。终于,高更在1888年10月23日选择来到阿尔勒。梵高和高更两个人孜孜不倦地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们曾一起去阿利斯康远足,去蒙彼利埃参观藏有库尔贝和德拉克洛瓦作品的法布尔博物馆。这一时期,两个人甚至还合作过多幅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阿尔勒的舞厅》

1888年

实际尺寸:65cm×85.5cm

现藏于: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作据说是梵高和高更合作的作品,画作的主题是他们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在这里正举办着一场节日舞会。画面中,晃眼的金黄色色块与诡异的靛蓝色色块形成的强烈反差,烘托出一种奇特、令人不安而又充满迷幻色彩的美。

但事实上,高更并不热爱阿尔勒,在巴黎出生的他听不懂普罗旺斯的方言,而且觉得这个小镇死气沉沉。而他的“心灵原乡”是充满原始野性的大洋洲的小岛大溪地,他仅仅想将阿尔勒作为攒足资金的临时中转站。

同时,高更和梵高的创作理念也充满差异,高更主要凭记忆和想象创作,而梵高偏好于画眼前之所见。由于两人对艺术的见解迥异,导致他们经常发生激烈的讨论。梵高曾抱怨说:“高更和我就德拉克洛瓦、伦勃朗等人的作品谈了很多。我俩的讨论过度激烈,有时候我们说完之后都精疲力竭,就像耗完电的电池一样。”

《梵高的椅子》

1888年

实际尺寸:92cm×73cm

现藏于:英国伦敦 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梵高的椅子》中的蓝色和黄色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呈现出色彩的和谐。但是,椅子周围空无一人,传达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高更的椅子》

1888年

实际尺寸:90.5cm×72.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高更的椅子》和《梵高的椅子》形成了一对双联画,这幅画作用绿色作为主色调,搭配其互补色红色,产生了色彩上的强对比,再用发出幽幽光亮的蜡烛来渲染夜间氛围。而空椅子上的两本书则有着耐人寻味的隐喻,有人猜测这两本书是用来表达在梵高眼中,高更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也有人说书意味着巴黎的艺术界,并且暗示了高更的行踪。

到了1888年12月,高更和梵高之间的摩擦日渐升级,高更曾威胁梵高说要离开阿尔勒,这直接激化了梵高的情绪,他变得狂躁、焦虑。终于在12月23日这一天,梵高在黄房子中割掉了自己的左耳(一部分或者全部,不同来源说法不一)。梵高只是自己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把割下来的耳朵打包送给了他和高更都认识的一个当地妓女。对于割耳事件的具体经过已经无法考证,高更在15年后回忆起这件轰动一时的事件时,也只是语焉不详地说那天晚上充满了肢体暴力;而由于梵高的精神问题,他在事后也记不起事件的经过。

《割耳后的自画像》

1889年

实际尺寸:60cm×49cm

现藏于:英国伦敦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画廊

此幅肖像画作于梵高“割耳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梵高已找到了自我平衡。画面中高高向上斜的前额、强有力的鹰钩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均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

1889年

实际尺寸:51cm×45cm

现藏于:私人收藏

在梵高精神病发作的风波之后,他将自己描绘成处在一种平静的、顺从的状态。梵高经常写道,在压抑的时候衔着烟斗会让他感到安慰。画面的背景以靠得很近的两只眼为轴线,分为橙色和红色上下两色,因而也把画面和人物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在这条轴线下面的鲜红色背景和绿色上衣搭配在一起显得十分刺眼,其效果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矛盾;而画面上半部分的橙色背景和蓝色帽子同样产生了色彩的对比效果。这样的配色极具张力,能够轻易地抓取视线。

在“割耳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上,梵高被警察送往医院,实习医生费利克斯·雷伊(Félix Rey)帮他重新处理了伤口,但并未把耳朵缝回去。听闻消息之后,提奥匆忙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赶往阿尔勒。提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在阿尔勒的医院里找到了文森特。周围的人从他的焦躁情绪中体认到,他在过去的几天里出现了那最为可怕的疾病——疯病的症状,还伴有高烧。这让他神志不清地持刀自伤,最终被送进医院。他会就此变疯吗?医生认为有这个可能,但还不敢妄下结论。”

《阿尔勒医院的庭院》

1889年

实际尺寸:73cm×92cm

现藏于:私人收藏

梵高在住院期间以医院的花园为素材绘制了一些素描画和油画,这是其中的画作之一。梵高把画架放置在二楼阳台上进行作画,这里可以从俯视的角度看到医院所属的庭院。画面的构图中规中矩,花圃以及被放射状地块围绕的喷泉都清晰可见。从画面的内容和构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梵高的心境已经平复。

在医院,梵高要求见一下高更。但高更和负责此事的警察说:“如果他要见我的话,就告诉他我已经回巴黎了。”随后高更便真的马上离开了阿尔勒。虽然到了1890年,梵高还曾提议要和高更一起在安特卫普建一个画室,但实际二人至此再未见面。梵高组建共同画室的梦想也彻底幻灭了。

1889年1月,梵高康复,他返回黄房子重新拿起了画笔,但随后的几个月中仍然需要不时前往医院检查精神问题。

梵高在阿尔勒居住的15个月里,创作了约200幅油画、共100余幅素描画和水彩画,并写了200多封信。也许正是这繁重的工作状态,成为他精神问题的诱因。

《费利克斯·雷伊医生的肖像》

1889年

实际尺寸:64cm×53cm

现藏于:俄罗斯莫斯科 普希金国家美术博物馆

离开医院后,梵高很快重新拿起画笔,画下了这幅《费利克斯·雷伊医生的肖像》。对于能够顺利完成雷伊医生的肖像画,梵高感到非常惊喜,他说:“我还没有完全失去作为画家的平衡感。”但是,雷伊和他的母亲却并不喜欢这幅画,甚至把画作丢到了鸡舍。

《摇篮曲(奥古斯丁·鲁林夫人)》

1888~1889年

实际尺寸:93cm×74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梵高画了5幅几乎相同的鲁林夫人的油画,画作受日本版画、珐琅彩瓷技术及欧洲彩色玻璃技术的启发,采用深色线条来分隔鲜艳的平面色彩。值得玩味的是这幅画作所具备的抽象性与装饰性,显然是受到了高更的影响,而画面背景中的唐草花纹,以及整幅画作色彩的对比感,则表现出梵高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