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不完的艺术家:悲剧天才梵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颠沛流离中探索希望的“寻梦人”

1883年9月,梵高告别了西恩,离开了海牙,也远离了他和西恩问题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他去了德伦特的乡间,画当地的荒野沼泽。他觉得当地的风景美好,令人心神愉悦。他给提奥写信说:“德伦特很美好,但待在这儿也取决于许多事情——有没有足够的钱维持生计,还要看你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果然,梵高没有打破现实的窘迫,不到三个月,严寒、孤独和贫穷就迫使梵高离开德伦特,去往其父母在北布拉班特省纽南的新家。

《沼泽中的两个女人》

1883年

实际尺寸:28cm×36.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画作中出现了暗沉的色彩,用来渲染农人辛苦劳作的场景,也令人感受到她们被繁重生活所累的困苦。

《沼泽地的风景》

1883年

实际尺寸:34.5cm×42.5cm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这片寂寥荒野中的景象,使人心情沉重。梵高形容这片景象时曾说,“永远腐烂着的尸体般的景象,唯一产出的作物就是霉菌”。

《德伦特风景》

1883年

实际尺寸:31.5cm×42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一个笼罩在夕阳余晖中的村庄。这个村庄在白天晴朗的时候,梵高觉得“像沙漠一样令人厌烦、乏味和疲惫”,但在傍晚昏暗的光线下,他却觉得“壮观”。

《在纽南附近的杨树小巷》

1885年

实际尺寸:78cm×97.5cm

现藏于:荷兰鹿特丹 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

这是一幅描绘纽南乡村场景的画作,人物在大场景中显得十分渺小,树木成为画面中的主角,引导着观看者的视线。

当时的纽南算是“农民画家”的理想之地。不少农夫、乡间劳工和织工都住在这里,梵高可以时常描绘这些人物。此时,梵高已经在纽南安稳下来,他在自家房屋的后面开辟了一个小画室,几个月后,还去镇上租了一处更大一些的空间用来作画。在梵高居住在纽南的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的创作速度很快,大概画下了200余幅油画作品。

《工作的织布工》

1884年

实际尺寸:48cm×61cm

现藏于:荷兰鹿特丹 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一个正在工作的织布工,梵高在写给好友安东尼·范·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的信中说:“布满尘垢的橡木织机仿佛是一团黑乎乎的怪物,在这怪物身上装着很多棍棒,与灰暗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就在这怪物中间,坐着一只黑猴子,也许坐着个地精,又或许是个幽灵,它从早到晚都在拨弄那些棍棒,让这怪物咔咔作响。”

这时期的梵高依然没有和家人和解,他曾数次想要离开这里,但是弟弟提奥反对他的离开,于是梵高和提奥达成了一个协议——提奥每个月支付给梵高生活费,作为交换,梵高要用自己画作所产生的价值来回馈提奥。从那一刻开始,梵高所创作的所有画作都成了提奥的财产。

1885年年初,一位巴黎的画商对梵高的作品产生了兴趣,让提奥询问他的哥哥梵高是否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以供参展。正是这次机会,梵高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重要作品——《吃土豆的人》诞生了。这一年的8月,梵高的油画作品《吃土豆的人》和几幅农民肖像画出现在了海牙一个画商的展览橱窗中。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此时梵高的画调晦暗、阴沉,这些作品并没有售卖出去。梵高觉得是因为他的弟弟提奥没有努力推销,而提奥则告知梵高说,他的画作不符合当时法国人的“口味”,因其当下正在流行亮色的印象派画风。

《吃土豆的人》

1885年

实际尺寸:81.5cm×114.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创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作时,梵高深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画风写实深沉,乡土气息浓厚。画面中的主角是五个人物,他们以半身像形式呈现,聚在一起吃晚餐。画中的墙面烟迹斑斑,女人戴着满是灰尘的帽子,在灯光下更显灰暗;男人们则具有粗犷的面孔、关节粗大的双手和疲惫不堪的身躯。梵高笔下的这些农人仿佛带上了土地的颜色。梵高有意地减少对衣纹的刻画并强化了表情,以凸显农人气质,他将农民内心的情感、灵魂呈现于画面中,令观看者可以感知到画面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1885年5月,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这样描述这幅画作:“这个颜色就是用来描绘人物(头部)的颜色,和一个积满尘土、没有剥皮的真实土豆差不多。”

《头发疏松的女子头像》

1885年

实际尺寸:35.2cm×24.4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这幅作品的笔触没有那么厚重,色彩也相对清新了一些。关于这幅肖像画,梵高说自己力求还原“这个女人的欲求和哀伤”。

《戴红帽的农民肖像》

1885年

实际尺寸:43.2cm×30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肖像画中,梵高大胆地运用了红色头巾和绿色衣服来形成对比,虽然画面的整体色调依然暗沉,但在用色上已经有所突破。

《抽烟斗的农民头像》

1885年

实际尺寸:44cm×32cm

现藏于:荷兰奥特洛 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这幅肖像画有一丝漫画的味道,红色围巾的出现表明梵高对鲜艳色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这种兴趣主导了他在法国期间的艺术创作。

《戴白色帽子的农妇》

1885年

实际尺寸:41cm×31.5cm

现藏于:瑞士苏黎世 布尔勒收藏展览馆

在这幅画作中,农妇的姿势看起来并不自然,但是梵高不以为意,他认为此画表达的是他眼中的人物姿态,表达的是模特当下的一种状态。

到了1885年11月,梵高再次背井离乡,移居到了比利时西北部的小城安特卫普。梵高这次的离开,依然是因为来自家庭的责难。在该年的3月,梵高的父亲突然中风离世,而在几周之前,梵高与父亲一直在争论有关基督教教义和道德方面的事情。妹妹安娜·科莉妮娅·梵高(Anna Cornelia van Gogh)将父亲的离开归咎于梵高,致使梵高无法在家中继续待下去。梵高先是回到镇上的画室小住,随后离开了纽南,告别了荷兰,自此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

《静物:打开的圣经》

1885年

实际尺寸:67.5cm×78.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由于《静物:打开的圣经》这幅画作在创作时,梵高正经历丧父之痛,所以画风深沉,色调忧郁。梵高利用色彩、形体、透视和比例等技法将内心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痛苦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幅画面中有两本书,其中翻开的圣经传达了梵高的自责之情——由于此前没能处理好与父亲的关系。《圣经》右下角放着左拉的小说《生活的喜悦》,这是一部教人不要一味索取,而要学着去付出爱的书籍,传达出梵高欲将对父亲的不满情绪消融在这灰暗的画面空间里。而画面右侧描绘了一根熄灭的蜡烛,这是绘画艺术中对“生命稍纵即逝”的传统象征。

梵高来到安特卫普的3个月里,努力地学习绘画并沉醉其中。他开始研究色彩学和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同时还买下了一些日本浮世绘,这些来自日本的作品后来也给予了他创作上的灵感。梵高在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同时作品中的色调也逐渐变得明亮起来,色彩也丰富了许多。

梵高甚至参加了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这一次他顺利入学,学习油画和素描。但没过多久,因为不正规的绘画方法,梵高与教他的油画老师和素描老师双双产生矛盾,最终被勒令重读,梵高则选择了离开。他在信中向提奥表达对学校的不满:“实际上,我认为在学院里看到的画都拙劣得不可救药——甚至从根本方向上就不对。我知道我的画完全不一样——时间会证明一切的。那儿糟透了,甚至都找不出一个了解到底什么是古典雕塑的人。”

《安特卫普雪景》

1885年

实际尺寸:44cm×33.5cm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

在安特卫普,梵高绘制了许多关于城市景观的画作,《安特卫普雪景》便是其中一幅。虽然这些抹灰的房屋后面并没有房屋正面那么吸引人,但梵高想通过画面表达的是当时的气候。画面中,雪后的景象给人一种冷冽的感觉,屋顶上薄薄的雪层使这种印象更加深刻。此外,画面中的房屋,有梵高当时租住的那一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