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结论:“无我报心”的展开与关联
以上对“无我报心”的渊源及含意进行了考察。只在梦的比喻中使用的“无我报心”的渊源可追溯至慧远的“报心”。智俨只使用了一次,是在强调“真妄和合识”这一点上,与《华严经问答》的着力点在于在相同根源上发生了“真妄”分裂的构想不同,用语也全然不同。就此,说《华严经问答》的思想基础是智俨的华严思想也并不为过。尽管如此,在《华严经问答》中,出现了智俨或进一步来说中国华严思想和日本华严思想中几乎见不到的用语或思想。“无我报心”一词的渊源在追溯至慧远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与智俨的想法不一致的情况。
虽然“无我报心”一词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慧远,事实上慧远在梦的比喻中确也使用了“报心”,并未使用“无我报心”这样的新造词。这样的话,义湘为什么使用“无我报心”这一新造词?由于义湘个人并未提及,所以很难找到清晰的理由。通过慧远使用的如“五阴”中的“无我无人”,“五阴”的“体”的真性等表达与《华严经问答》中使用“因缘”的“无我无住法”的表达,可以了解到义湘使用的“无我报心”是梦本身的真性,同时以“无我”的“无住法”含蓄地表达“报心”的含意。《道身章》中“无我报心”的比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推测。但是,《华严经问答》中的“无我报心”在梦虎的比喻中如大家所知,强调的是“性起因果”,这与吉藏在梦虎比喻中强调脱离是非的境地是相通的。《大乘止观法门》的“睡眠因缘”确实是梦与现实的平等无二,即强调“报心”以及因“报心”所创造的事物的“平等无二”,与《华严经问答中》强调“性起因果”的方面是相通的。可以将“无我报心”理解为是通过凝聚吸收慧远、吉藏、《大乘止观法门》中展开的,梦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而创造的概念。
“无我报心”是义湘学派的华严宗的独特的新造词。举例而言,《法界图记丛髓录》引用《道身章》强调了“无我报心”在一念之中,这是通过时间展开的例子。又如在《十句章圆通记》的梦中所见的山河大地,强调的是自我的“无我报心”,通过空间而展开。日本《十玄义私记》中受容了“无我报心”。虽然类似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义湘在梦的比喻中所使用的“无我报心”含意从新罗开始,为高丽和日本继承,乃至发展。
(秦菲 译)
[1]张珍宁(真修):《〈华严经问答〉硏究》,东国大学佛教学科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202~203页;金天鹤:《〈华严十玄义私记〉中引用的新罗华严文献的思想史意义》,《佛教学评论》7,2010,第125~149页;金天鹤:《平安时代华严宗所见的新罗佛教思想的作用》,《凡韩哲学》70,2013,第1~29页。
[2]金天鹤:《平安时代华严宗所见的新罗佛教思想的作用》,《凡韩哲学》70,2013,第6~7页。
[3]对于《道身章》中言及自心虎的比喻与旧来觉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朴书延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道身章〉的华严思想研究》(东国大学佛教学科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117~118页)做出相关解释。《华严经问答》认为老虎的比喻是在和现实的对应关系中出现的,但没有使用“无我报心”这一用语。
[4]金天鹤:《义湘学派的〈华严经〉思想与实践》,《华严研究》第1辑,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总刊之二,2012,第206~214页;金天鹤:《义湘后期思想的实践论——以自我身体为中心》,《韩国先学》35,2014,第169~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