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章 扬州大儒劝刘秀自立
应天府乱了,阮大铖逃了出来,他没有跟随马士英去绍兴,而是北上扬州,到了瓜州以后,派出快马来找刘秀,希望北伐军南下,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做南明的英雄。
阮姑娘也做出应对,派出过江龙去镇江试探。同时李八去应天府的水军,说服明军北上。
这个时候的北伐军,已经和平拿下徐州和睢阳,没有大动干戈,只是采取军屯,收拢流民,当地荒地不少,逃跑的人很多。
听说清军过了长江,刘秀留下吴东守徐州,至于曹州老乡安置在睢阳,还提拔了两个亲兵刘三和刘五负责征兵备战,后续他会派幕僚北上负责政权。
刘秀的想法是不能让清军太轻松,这个时候,不能计较得失,必须站出来,不然会被各个击破。
扬州风云变幻,很多人不希望刘秀渡江南下,阎尔梅找到了阮大铖,两个人谈了很久,紧接着扬州地区就出现了很多歌谣,就是大明已死,大汉当立。
刘秀应该说很勤奋,这个其实很主旋律,很正能量的一个人,作为乱世枭雄,其实不能如此,要做一个糊涂的人。
这不是北伐军说的,这是阎尔梅请来的一个大儒说的,这位原来曾经做过天启皇帝的老师,专门教皇帝的人。
刘秀刚到扬州,阮大铖和阎尔梅一起推荐了这位大儒,他们还建议刘秀打出旗号,这就是机会。
刘秀留下大儒,安排阎尔梅和阿福北上徐州,修建北方防线,主要就是稳住百姓,现在粮食不缺,就得扩大地盘。
至于阮大铖,刘秀安排他负责扬州和淮安的军屯,想的太多没啥意思,还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
至于这位叫什么,他只是让刘秀称呼他为顾先生,刘秀本来只是表演一下,没想到这位确实有本事,他说了,关键时刻不能演错了角色。
这一年弘光这个年号听着很吉利,其实这一年很伤心,用顾先生的话说,弘光帝是一个犯了错误的皇帝,做了错事的皇帝。
他跟崇祯比起来,如果要把这两位比起来,崇祯还是蛮优秀的,这个弟弟还不如哥哥。
历史上的,弘光帝是个评价非常坏的皇帝,其实不公平。因为什么?因为清军南下不是他的错。
他只是赶上了,他已经竭尽全力挽救,而且几乎重建了南明,说他犯了大错,是说他为了要挽回,要灭掉清军,他太激进了,用军阀代替文人,结果最后国将不国。
但是顾先生说了,这个治国没有固定的方法,两权相利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话没错,其实轻重都是事后说,发生了以后,看到结果才知道轻重。皇帝的决策艰难,真正的智者,真正有经验的那些治国者,摸着石头过河。
顾先生解释,就是走一步说一步,小步快跑儿,看着不那么潇洒,不那么风光,但是最终走得到。这比追求一步到位就要高明的多。
为什么说弘光帝糊涂,犯了激进的错误,顾先生解释了,江北四镇后果已经显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弘光帝看到激进的结果以后,走向更激进。
应该怎么干?一般来说呀,这个时候皇帝应该做的,应该趋向保守。
顾先生还说了,历史上大凡中兴之主,中兴之主都是讲复古的,就是保守的。
所谓的中兴之主,多数都是保守势力,不是开创新时代,而是复古。
弘光帝比崇祯幸运,就是那时候人心思变。以前死气沉沉,大家都觉得,过不下去了,要改一改,这就人心思变。
结果天下大乱,到了南明,其实经过几十年的动乱,现在人心思定。
不再是人心思变,而是人心思定。这原本是有利的地方,但是弘光帝走错了路,不但走错了,而且他信任马士英,这百折不回,愈挫愈勇,是越走越远。
刘秀确实不懂,顾先生就说了,有关皇帝接受的教育和臣子接受的不同。太子和王爷,别看这就是兄长和弟弟的区别,其实接受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样。
皇太子是开小灶儿的,教授皇太子的,这种这种关键的学问,只掌握在少数鸿儒手中,他们担负着给皇帝上课的任务。
一些特别重要的课程,还要关上门,皇帝自己教,甚至有时候还得杀几个大臣,杀几个儿子,给太子示范,不然学不会。
显然弘光帝也不是按照皇帝,这个教材培养的,崇祯为什么搞砸了?关键是崇祯他不会,他也不是按照皇帝被培养起来的,他脑子里都是一个做王爷的观念。
弘光帝又是一个序列外的皇帝,原本他是做王爷,做大臣,按照这个要求,这个标准培养的。
可是意外的,他当了皇帝,谁让崇祯一家死绝了,于是还以一种做大臣的方式,做皇帝。
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多数都很悲剧。
90%的皇帝可能都是昏庸之主,但是国家并不会因为昏庸之主而怎样。
顾先生解释,弘光帝在思想上,他是一个错位,干什么吆喝什么,皇帝有皇帝的干法儿,大臣有大臣的干法,不能用大臣的方法去干皇帝。
千万别纠结在不属于皇帝错误的事上,什么皇帝重用太监,皇帝重用外戚,那都不对,任何一个王国,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因为这两个事。
哪个伟大的皇帝也离不开太监,都必须重用外戚,这是必须的。
老婆信不过,这人生得是一种多大的悲哀呀,不信老婆的,听发小儿的,不靠谱。
皇帝当然可以信外戚,弘光帝的问题不在于重用太监,重用外戚,不在这方面。
他的问题是什么?是没有重用大明的旧贵族。他一上来就回答错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皇帝到底是谁的皇帝?
每一个皇帝一上台,通过颁布政令,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专业一点儿的皇帝,知道怎么中兴。
一个国家的皇帝一上台,第一个回答一定是,是贵族的皇帝。而弘光帝的回答是,是军阀的皇帝。
这个回答答错,南明最大的幸福,就是皇帝命短早死,这个国家早安生。
这个问题答错了,就没有大臣拥护了。弘光帝一上台,这第一批政策都是压制旧贵族,重用马士英,重用宦官,甚至提拔新贵族。
刘秀就问顾先生,那现在怎么办,本来他要救援应天府,夺回长江南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