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成员参与辛亥革命
袍哥“开山堂”结义的情景
“浑水袍哥”和“清水袍哥”
《诗经·秦风·无衣》中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意思是说,怎么说没有衣服?我们同穿一件战袍。天子要出兵征伐,磨好我的戈和矛,和你同伴出征打敌人。古往今来同一战壕的“袍泽之谊”,即是兄弟之情,“袍哥”即为此义。
咸丰年间爆发了历时六年,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基本力量就是哥老会。此后历次反洋教的主力也是哥老会,如光绪年间四川最大教案大足教案中的余栋臣等。《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仇教记》记载,1886年、1887年“余栋臣、余翠屏、余海坪、唐翠屏、李昌儒、李王亭者,哥老会魁桀也”。
1910年,清末文人傅崇矩也提到过袍哥成员:“抢劫人者,南路谓之棒客,北路谓之刀客,东路谓之啯匪,省垣(成都)亦谓之棒客。”“棒客”“刀客”,都说明了袍哥和武术具有紧密的关系。
1900年后,袍哥数量高速发展:占山为王、抢劫为生的,称为“浑水袍哥”(即“棒客”“刀客”);不搞盗、抢等武力掠夺的,称为“清水袍哥”,“清水袍哥”占大多数。
清末时期,除了无业游民、贫苦百姓踊跃参加袍哥,地方势力、军营官兵也积极加入,四川方言中将他们统称为“嗨袍哥”。
四川各地的街头茶社,很多是袍哥“码头”。外地袍哥要拜码头,堂倌倒茶时,外地袍哥把右手拇指放在茶碗边,食指放在茶碗底部,用左手做成“三把半香”形,直伸三指靠在茶碗边上,再按照江湖暗号叫茶、摆茶碗、取坐势……用“江湖话”与伙计搭上线,伙计就介绍给本码头交际五哥。五哥把自己茶碗和来客茶碗相对摆放,叫“仁义阵”或叫“双龙阵”。
接头妥当就引见本地舵爷,哪怕来者身负重案、亡命江湖,都可得到几分庇护。当地袍哥大都把胸脯拍得咚咚响:“你哥子尽管在鄙码头操,吃住我们管了。”
图4-3 在茶社“码头”上接头的袍哥,充满诡异的气氛
同盟会重视哥老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1906年,川南地区哥老会首领佘英(佘竟成),东渡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同年,同盟会总部派熊克武(四川井研县人)等人从日本返川,由黄复生任四川分会会长。他们联络秦炳、张培爵、卢师谛等人,建立了同盟会成都分会。
同盟会中有很多革命党人参加了哥老会,如吴玉章、熊克武等。许多哥老会首领也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和四川哥老会就这样互相交融在一起。
此外,哥老会中还有女袍哥。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大邑县赫赫有名的王三大娘以81岁高龄,手执单刀率领同志军结伙攻打县城。在她的影响下,斜源乡的徐幺大娘、苏家地区的晏幺大娘,以及王三大娘的侄孙媳妇熊氏,都英勇参战。
1984年,本书作者应邀参与《草莽英雄》电影的拍摄。剧本是中国文联主席阳翰笙所写,以其家乡四川高县清末袍哥反清为主要内容。剧中再现了孙中山派同盟会成员唐彬贤(张国立饰演)入川,组织袍哥结义的真实场面:
川南高县一处竹篱茅舍,后院密室。神台上挂着三国时关羽巨像,像前燃着高高红烛,烟雾缭绕。
川南武艺高强的袍哥大爷罗选青站在神台前,目光锐利审视众人说:“天下弟兄一家,四方好汉同室;各位兄弟大驾光临敝码头……今天,我们川南几个县的‘舵爷’都到齐了!”
南溪县魏明三魏大爷站起来拱手自我介绍:“豪杰有难奔梁山,英雄遇难投水泊。兄弟小码头,今拜罗大哥为当家大爷,并拜见正堂三爷、管事五爷,及六弟、九弟、老幺!”
一个剽悍汉子起身向众人抱拳行礼:“兄弟姓李,草字青龙。过去跑‘浑水’占山头,现任珙县卧龙潭‘舵爷’。久仰罗大哥仁义过人,武名远扬。兄弟愿与诸兄长共聚义旗。望罗大哥高抬龙袖,晾个膀子。龙凤旗,日月旗,花花旗,给兄弟打个好字旗!”
紧接着,一个个“舵爷”作自我介绍,最后歃血盟誓。“管事”上前一把将鸡头扭下,鲜血淋漓滴入酒碗。罗选青又说道:“鸡血滴进碗中央,碗里装的是杜康。各位兄弟饮一口,患难福祸同担当!”
众人持香向关羽像磕头,同声诵唱《拜把令》:“……异姓同胞,当拜把子。万众一心,名标青史!”
这类袍哥的“开山堂”“拜把子”仪式,当时在巴山蜀水处处可见。清末四川各地香堂组织成千上万,袍哥已成了巨大的反清社会力量。
“爱祖国”“爱家乡”,是四川武术家的主流精神。清末武装反清运动中,四川哥老会不仅是参加者,而且是重要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有不少人壮烈牺牲。1912年2月2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写了《祭蜀中死难诸烈士文》:
“惟蜀有材,奇俊瑰落。自邹迄彭,一仆百作。实力民国,厥功尤多。岷江泱泱,蜀山峨峨,奔放磅礴,礴江千岳。俊哲挺生,厥为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