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武术天下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旗军队为四川武术增添特色

清代军队武术的特点

中华武术自古代产生后,就基本分化为民间武术和军队武术两大部分。

民间武术也讲究实用性(技击性),但表演性、娱乐性、养生性,确实构成了民间武术的重要成分。和民间武术不同,军队武术的特性和目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招制敌。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提倡“真艺”及“功夫”,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或“花法”“虚套”的练法。参见[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比较武艺赏罚篇》,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第90页。

清代军事力量为“额设制兵”(清代正规军总称,由政府中枢统辖),主要由八旗兵与绿营兵两大部分组成。

八旗兵是清朝自东北关外带入的劲旅;绿营兵则是清朝入关后改编明军降将降卒,以及后来陆续招募汉人组成的部队。四川八旗军队武术情况罕为人知,这里作重点叙述。

成都驻防八旗,使清代四川新添了既有军队特色,又有满族、蒙古族特色的武术内容。

前文说过,肃亲王豪格率满蒙八旗兵射死张献忠。因射中张献忠而“得头等功牌”的爱新觉罗·雅布兰,当时官阶为“半个牛录章京”(即只统领150人)。不可一世的大西国的“老万岁”,却栽在小小的神箭手雅布兰箭下,可见八旗兵射术之精妙。

由上所述,满族八旗兵首次入川,是顺治三年(1646年)岁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准噶尔部的大汗策妄阿拉布坦进军西藏,四川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荆州将军拜音布遵照康熙谕旨,派荆州八旗防地的副都统宁古礼,领兵两千人到达了成都。参见齐木德道尔吉、黑龙、宝山、哈斯巴根、任爱君编:《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上、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第1234页。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后,留驻四川的荆州八旗兵总数已达三千,正式设立成都八旗驻防。同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命令成都府知府刘世奇,开始修建成都少城(满城),康熙六十年二月(1721年2月至3月)基本完工。

成都驻防满蒙八旗兵丁,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著名的黑水围解图中,反映了四川八旗兵骁勇善战、纵马冲杀的骑射情景。

清代四川地区满族、蒙古族的武术家

满族、蒙古族,原本是我国北方的骑射民族,尚武之风颇盛。

在嘉庆、道光以前,成都少城内的旗人黎明即起奏乐升旗,弓马骑射刀光剑影,打杀之声不绝。咸丰朝以后,骑射之风逐渐松弛,但仍有不少八旗子弟喜习拳棒,医术亦精。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名的武术名人。参见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第458页。

图2-6 著名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体现了八旗兵的剽悍(来源:清代宫廷画《紫光阁功臣像》)

(1)安明山

安明山,满族镶蓝旗人,拳术很精,性情谦和不与人争胜。老年时期,一些少年人轻视他,一天硬要和他比试。安不得已说出一个比法,叫他们尽力用拳击他。一少年向他一拳打去。还没有见安明山动作,少年就跌出七八尺以外。再打再跌如是三次,少年这才服了。

(2)有子林

有子林,蒙古族镶白旗人,喜欢武技,善使飞叉。清代民间常演目连戏,戏中有刘氏四娘生前作恶,死后被判处叉刑。有子林扮演鬼卒,执叉行刑。演时刘氏出场,翻一筋斗,立即靠在预先安置的木桩上。有子林从后追出,把手中的五把叉一齐向刘氏飞去,钉在刘氏的颈部左右、腋下两旁及裆下,刘氏却毫无损伤……观众大为惊骇。参见陈季衡,王继钰编:《武术纵横》,1991,第183页。

(3)春三爷(奎木特)

春三爷,即奎木特,蒙古族正红旗人,汉姓富,名景惠。有一年,春三爷随某协领游青羊宫老君会(花会)。有湘勇戏侮妇女,春三爷挥拳打倒数人。湘勇数十人手执棍棒蜂拥而至,春三爷夺棍在手左冲右突,湘勇多数被他打伤狼狈逃窜,于是春三爷声名大振。

春三爷反而深为隐藏,闭口不谈拳技事。某天,他侄婿同一人来,手拿礼物说要领教。春三爷虽不愿又不好推却,即起身去附近的正法寺。他在院里飞起一腿踢在粗大的柱上,霎时柱础歪斜屋瓦震动。这时他对来人说个“请”字。来人急忙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高明高明”,便快步离开。

(4)颜联五

颜联五,满族镶白旗人,青年时武艺出众,隶籍清营任教练,尤精枪法。培养人才甚多,如石继周、朱太康、何仁甫等人。成都举办青羊宫打金章擂台赛时,颜联五多次担任“执旗评判”(主裁判),并担任四川省国术馆教练职务。20世纪40年代在金章擂台上称雄一时的景书堂、朱仲康、杨金龙等人,都是他的徒弟。

(5)杜自明

杜自明(1877—1961),满族,自幼随父习武及正骨科医术。杜自明武艺高强,精熟杜、岳门功夫。武林前辈彭元植回忆:“杜擅长三十六单手,出拳最具脆劲,人桩和麻圈打得特别好。他的手形打得已不似常人,而且表面总泛着红红的颜色。”彭元植:《四川武林和我的习武生涯》,载《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六卷 社会民情编及其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69页。

(6)石继周

石继周,史料中又常写为石继舟,字金剑,蒙古族。自幼师事颜联五、马宝等,对各类兵器,如日月轮、乾坤圈、龙头刺、飞刀、飞镖、甩头一字、虎头钩等运用娴热,且能打造各类器械。

1928年,四川省国术馆评选优秀运动员,赴南京参加全国比赛。他参加省考比赛连胜十轮评为中等武士之一,代表全省参赴国考,后被四川省国术馆聘为国术专门学校拳械教官。1933年创办私立自强国术专门学校,男女学员超过百人,聘有马宝、颜联五、侯方召等20余人为教师,后因各种原因停办。

石继周习练岳门拳法,50多岁时还打得金章,可见功夫精绝。1956年四川省体委邀请历届金章获得者,举办民族形式比武较技大赛,石继周被聘为裁判。

此外,蒙古族步元凯、满族刘云汉二人,早年也曾在成都花会擂台上获得金章奖。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编印:《成都满蒙族志》,1993年版,第57页。

清代进入四川的满族、蒙古族以及回族等各民族的武术家,给四川武术又增添了多民族元素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