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58/52075758/b_52075758.jpg)
第19章 自由市场(求收藏,求追读)
一辆崭新的28寸自行车在1980年,需要140多块钱才能买到,而且还需要有自行车票才有资格购买。
陆卫民想要买一辆自行车来作为摆摊的交通工具,先不说自己如今手头根本就出得起这140多块钱,就连自行车票都不是轻易能获得的。
在80年代,老百姓家中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和现在家中拥有一辆私家车一样重要,在生活中可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大城市里,老百姓的还有公交车出行,但是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还得是自行车。
而在乡下就更不要说了,家里拥有一辆自行车可是很值得炫耀的事。
因为自行车的广泛使用,这个时候的国家还有着“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呢。
陆卫民家里的这辆自行车可是在七八年前他们家花了100多块钱买的,如今家里可不会舍得再花这么一大笔钱买第二辆自行车的。
所以陆卫民想买一辆新自行车的想法,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既然新自行车他买不起,那他现在的想法就是看着能不能搞来一辆旧的自行车。
但是现在想要去弄辆旧自行车也不是简单的事,旧自行车也是抢手货。
自行车的保值率在这个时期还是很高的,只要车子还能骑,它即使再破烂也能卖得上好价钱。
陆卫民的想法是先去县城里的自由市场看看,找找看有没有合适价位的旧自行车,如果遇到价格还可以,车子的情况也不错就直接买下来,可如果他还是买不起,那就再另外想办法。
他即将要去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政府过去为乡下老百姓进县城赶集而建立的。
六七十年代国家的经济制度是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一根针、一丝线都得去国营商店买,而农民在圩集上摆摊卖东西也都是农民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工业商品是卖不了,也拿不出货来卖。
当时自由市场的形成是因为在六十年代初,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受到巨大影响,于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给农民分了一些自留地。
农民在自留地上收获的农作物是会有一些多余,这自然会将多余的农作物在圩期赶集时拿去卖了换钱,为了方便赶集,故而各地集贸自由市场就应运而生。
武山县城的集贸自由市场也是在六十年代初开办的。
当时的自由市场时是在县城民居巷边上的一片空地上,那块地原先是有一片房屋,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成了危房。
在政府拆除这些危房后,暂时就空出了这么一块地来。
政府见这块空地位置不错,就把这里改造成了集贸自由市场,给乡下来县城赶集的农民们一个摆卖的场地。
并且政府在自由市场上开了一些国营的饭馆、茶铺、书摊等,甚至还修了一座小戏台,时不时就有戏团的来演出,这一下子就让自由市场在圩期时变成了县城最热闹的地方。
每当自由市场到了圩期,那里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农民们会卖些自己编的箩筐、簸箕、扫帚、笤帚等日杂品外,更多的还是本地各种各样的小吃,诸如:粽子、馍、米糕、糍粑、米粉等。
此外还有一些自己上山采摘草药,也是拿来摆卖的东西。
当时的武山自由市场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一定是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
只可惜自由市场是在临时空出来的居民区空地上建的,它的硬件设施非常简陋,是以临时搭建的帆布棚居多,就是竹子一扎,帆布往上一盖,便是一间铺面。
地面也没有硬化,大雨过后就成了一片沼泽,泥泞不堪,人走过去后就是一脚的泥。
加上市场里的布局也不规范,除去固定一些政府开的铺子外,来赶集摆摊的人可以任意摆摊设点,造成场面特别混乱。
所以自由市场在建立起来的几年后,由于管理不善以及一些政策原因,在1968年的年底关闭了。
政府在市场关闭后,在那块地上重新建起了房子来。
由此,曾经繁华热闹的自由市场暂时成了历史。
自由市场还没关闭的那几年,每年春节前,陆卫民他们一家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市场买些过年的年货。
那个时候的陆卫民已经蛮大了,六七岁年纪的样子,每年年底他就特别期盼爸妈带他们兄弟姐妹一起去县城赶集买年货。
过年的时候自由市场的年味非常之浓,摆卖着花花绿绿的年画,春联、窗花等,都是铺在地上,用碎砖块压住,除此之外卖吃的、用的比平常多出好几倍呢。
陆卫民对当时一个卖油馍的小摊印象特别深,摊主是一个脸胡子拉茬,穿着一身满是油污印的白色褂子。
那时候的油可是稀罕玩意儿,普通人家里日常生活都是省着用的,所以油馍这种大量用油的小吃很难吃得到,也就过年的时候才会有的卖。
他们这儿的油馍是使用的糯米粉,馅料是红糖花生芝麻,按压成圆型后下油锅炸里至金黄色出锅,特点是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特别香。
每次过年这个卖油馍的小摊就会排起长队来,可受欢迎了。
而每次全家人到县城赶集买过年的年货时,陆父就会给陆卫民他们兄弟姐妹买油馍,一人一个,吃得他们满手的油。
长大后,陆卫民再去吃那些小时候心心念念的食物,总感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那时的更好吃。
可能小时候肚里面没有什么油水,大了以后好东西吃多了吧!
除了吃的以外,自由市场最吸引孩子们就数书摊了。
那个年代文化设施和娱乐活动非常匮乏,小孩子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在书摊上最喜欢看那种有图画的小人书。
看一本厚的要2分钱,薄一些的一本1分钱,如果多看还会赠看一本呢。
而这些带图画的小人书有成套的,古代的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也有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像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
因为小孩子没钱,往往一本小人书有七八个孩子轮流来看,而这时候书摊的摊主就会严厉的告诫租书的孩子们,别把书弄坏或是弄脏了,如果弄坏或是弄脏可要找他们父母赔的。
胆子小的小孩子会被摊主吓到,于是看书的时候小心翼翼的翻着,生怕坏了或是脏了。
甚至有些小孩子怕到不敢把小人书分享给其他小孩子看,怕别的小孩子不好好保护书。
陆卫民每次跟父母到自由市场赶集,就跑到书摊前面,跟在那群县城的小孩子们屁股后面,等待着有机会混个脸熟看到书,用后世现代流行的说法就是白嫖。
那时候的他在生活上没什么烦恼,每天想的事情就是放学后要去哪儿玩,玩什么,整天跟着村里的小孩们疯玩,没啥心事。
在自由市场关闭后,一直到陆卫民上县城读初中,他们就再也没有全家人一起上县城赶集过了。
陆卫民如今要去搞自行车的自由市场,其实是改革开放后,市场周边的居民就偷偷在原先的地方,那些房屋的巷子里支起摊,卖起东西来。
随着这两年的发展,新的自由市场从一开始的几个摊点,慢慢的发展起来了,摊点越来越多,卖的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稍微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陆卫民听人说自由市场是有人在卖旧自行车的,
一般来说既然县城有这么一个地方在摆摊卖东西,陆卫民应该去那儿摆摊的,不至于跑到水泥厂门口去。
实际上到新的自由市场摆卖的人基本上都是附近居民,少量是县城周边村子的。
就目前来说,摆摊还不被允许,虽然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没有了,对摆摊这事也已经不再严打,但县工商管理所还是会管一管,不时去执法整治,也看看有没有人偷偷买卖粮食等。
自由市场的摆摊小贩们因为是附近的居民,总可以利用地形和自己的住所躲过工商管理所的执法,跟后世城管和流动摊贩的“斗智斗勇”差不多样子。
而陆卫民一个从乡下来的农民,在自由市场人生地不熟的,去那儿摆摊只会是自找麻烦,完全没有本地居民有地形优势。
水泥厂大门口这种比较偏的地方,工商管理所是很少会跑过来看有没有人摆摊的,只要没人举报,基本上是不会有事。
当然,即使工商管理所的执法人员真的来了,陆卫民卖的东西也是自己做的农产品,是政策允许摆卖的,无非是没有按照规定到集市摆卖而已,也不会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