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下决定(求收藏,求追读)
听到厂区传来的打铃声后,赵斌对陆卫民说道:“厂里下中午班了,卫民同志,我不能跟你聊了,得去门口站岗执勤,让领导看我跟你聊天就该批评我了。”
陆卫民知道水泥厂保卫科这个时候还是很讲纪律性的,管理比较严格,所以就多打扰赵斌了。
“行,赵同志你去忙吧,等有空闲了我们再聊。”
“嗯,没问题。”
两人说好以后,就各自去忙自己的事,赵斌把厂子关上的铁栅栏门拉开,然后到工人经过的路上站岗执勤。
陆卫民则赶在工人出大门之前,把自行车停到一边去,并好好的上了锁,他怕自等会儿人多,自己忙着做事,自行车被人顺走了。
没过多久,就见下了中午班的工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从生产区内走出,他们行色匆匆,已经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吃午饭。
陆卫民静静地站在大门的一旁,目光紧紧地盯着正朝着大门口走来的工人们。
那一袭袭统一的灰色工装,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望着眼前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陆卫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之情。
这样的情景,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上辈子他已经不知看过多少回,甚至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这个阶段,工厂里的工人们的着装依旧还是以黑色、灰色、蓝色以及绿色为主色调。
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他们这个小县城,所以着装的颜色都很单调,但这也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美,与这个时代的氛围相得益彰。
在这群鱼贯而出的工人当中,陆卫民一眼就认出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自己在上一世进厂工作之后结识的同事。
虽然他提前了将近 10个年头来到水泥厂,但看到的那些认识的工人们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除了样子年轻不少。
毕竟在那个年代,一旦踏入工厂成为其中一员,几乎没有人会轻言放弃这份稳定的工作,选择辞职离开。
因此,即便是在 1980年这个相对较早的时期,厂子里的工人都还是那些人。
水泥厂通往外面就只有一条路,工人们下班回家也只能走这一条路。
陆卫民从工人们出了厂大门开始就数人数,数白班下中午班会有多少工人是回家吃午饭的。
既然阿强哥说厂子现在白班上班的人有600多,按照陆卫民自己的估算,选择带饭来的工人应该有一半,差不多300多人的样子。
刨去带饭的人数,剩下的300多也就是回家吃午饭的人数。
他今天来水泥厂就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判断,确认是不是真有这么多人是回家吃饭。
如果他来此摆摊,只要这回家吃午饭的300多人当中的一半人数来买他的东西,那就是能挣到钱。
经过一整个上午高强度的劳作之后,工人们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所以此刻的他们都想着赶紧回家吃饭!
有的工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冲出门外;有的则迈着急匆匆的步伐大步流星地向外走去。大家都归心似箭,以至于场面一度有些混乱,像是一群被惊扰的蜜蜂一般,一窝蜂地往外涌去。
陆卫民就站在大门边上,仔细地观察并统计着从厂里出来的工人数目。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人流量较小且较为有序,他还算能勉强跟得上节奏,一个两个三个……认真地数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工人如潮水般涌出大门,那密密麻麻的身影瞬间就让陆卫民应接不暇,根本无法再准确计数。
尽管如此,陆卫民并没有放弃,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对大致人数的判断能力,开始尝试进行估数。
终于,在大约二十分钟过后,绝大部分准备回家吃午饭的工人都已经离开了工厂,而此时陆卫民通过估数得出的总人数约为 300多人。
这个数字让陆卫民心中暗自窃喜,因为它意味着在这里摆摊卖东西,将会有相当可观的潜在顾客群体。
想到这里,原本还有些犹豫不定的陆卫民顿时坚定了要到水泥厂门口摆摊挣钱的决心。
至此,这次实地调查也算是圆满结束了。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应该拉一些工人问一问相关的问题,但是他现在跟水泥厂没有关系,贸然叫住人问问题可能会有不必要的麻烦。
加上这会儿工人们都赶回家吃午饭休息,哪里会有时间理会他这个陌生人。
所以他稍微思考后,放弃了这一个想法,选择到这里为止。
随着工人们离开,水泥厂大门口开始变得安静下来,只有寥寥几个有事耽误回家的工人出去了。
在工人们都走得差不多后,赵斌开始把大铁门给合上,就留了小门供工人进出。
陆卫民这次来水泥厂的目的已经完成,后面他还需要去解决交通工具的事,不能耽搁了,所以看到工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大门也被关上,就推着自行车离开了。
不过他刚走出去没多远,身后就传来叫喊自己的声音。
他转头一看,发现赵斌正骑着自行车朝他而来,于是他脚步停了下来,等待人过来。
赵斌来到陆卫民面前,从自行车上下来,笑着说道:“卫民同志,我也下中午班了,一起走啊!”
“行啊,没问题,乐意至极。”
以赵斌的性格,原本他是不会对陆卫民上心的,但之前的稍微这么接触,觉得陆卫民这人挺有意思的,摆个摊还要先过来实地调查。
这么有计划、有想法的人很是难得,而且还是从农村来的。
他现在特别想知道陆卫民在实地调查过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在他们水泥厂门口摆摊是不是真的能挣到钱?
从水泥厂门口到县城的居民区的这段路差不多有两公里,他们两人骑着自行车,边说边聊。
因为两公里的距离对于骑自行车来说并不算太长,所以他们聊的事也不算太深入,简单的聊下水泥厂的事。
大部分关于水泥厂的事,都是陆卫民问的,他想要了解这个时期水泥厂的情况。
昨天在阿泽家的饭桌上,他不好意思问阿强哥太多,现在有机会和赵斌交谈,当然要尽可能的去问了。
而赵斌回答得很认真,基本问的问题都说了。
当然也不是只有陆卫民在问,赵斌也问了一些问题,就比如他想知道陆卫民为什么会选择到水泥厂来摆摊。
要知道,县城的其他地方人流量可是水泥厂大,比如县里的自由市场、客车站、国营菜场等,去那些地方摆摊难道不比水泥厂强吗?
既然赵斌问起来,陆卫民就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选择到水泥厂门口来摆摊的原因有很多,把不能说的刨除掉后,就一个主要原因。
在他看来,到水泥厂门口摆摊,这儿远离城区,唯一一个摆摊的,不用跟人抢位置,麻烦事少,另外竞争压力小可以挣到钱,如此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
经过陆卫民这么一解释,赵斌稍微理解了。
而他们就这么并排着,边骑车边聊天,大概花了十来分钟后来到了岔路口。
到了岔路口后,他们就此分开了,赵斌要回家吃饭,然后睡个午觉,下午继续到厂上班,陆卫民则需要去解决摆摊用的交通工具。
一般来说,这会儿正是饭点,搁在后世,他陆卫民怎么着也要拉上赵斌去搓一顿。
但是奈何如今的他,有些囊中羞涩,兜里就没几个钱子,可请不起赵斌到县城的饭馆吃一顿。
这会儿县城里根本就没有多少私营的饭馆,都是国营饭馆,那价格可是老贵了,简单的一顿午饭,可能就得花几块钱。
赵斌作为国营厂的职工,一个月工资多少有40几块钱吧,可比陆卫民这个乡下人有钱多了,他能承担得起这一顿饭,陆卫民可是吃不起的。
当然陆卫民可以狠下心花上一笔钱去请赵斌去吃顿午饭。
但是以他对赵斌的了解,结婚前的赵斌出手是挺大方的,一顿饭钱到时候吃完,他应该会抢着付钱的。
可陆卫民不太想变成他请客吃饭,结果赵斌出钱买单的情况。
所以他们岔路口分开时,他没有提一起去吃饭,想等他到时候摆摊挣钱了,再好好的请赵斌吃饭,跟他多走动走动,继续他们在上一世的友情。
“赵同志,明天见。”分开时,陆卫民朝赵斌挥手告别。
“明天见。”
赵斌也挥了挥手向陆卫民道别。
与赵斌告别过后,陆卫民开始赶往他计划的下一个目的地。
(今天除夕,祝大家除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