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传新与经典思辨:从脾胃到心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脾胃学说奠基阶段——先秦时期

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及部位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古医书中已有“脾胃”的记载,描述了脾胃的经脉循行及治疗脾胃病的基本药物。

《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胃解剖形态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描述脾胃的生理功能,为脾胃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如《灵枢·肠胃》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在《灵枢·肠胃》中不仅具体描述了胃肠的形态学实体,而且指出了胃肠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和容量。《灵枢·胀论》曰:“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未解其意,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灵枢·平人绝谷》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黄帝内经》对胃的形态学实体有基本的论述,但对脾的解剖形态学实体论述相对较少。

《难经》不仅补充了《黄帝内经》对脾的解剖形态学认识,而且还进一步描述了脾与胃的重量和容积。《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黄帝内经》和《难经》所描述的脾胃解剖与西医学描述相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医典籍有关脾胃解剖形态的描述是建立在朴素的解剖基础上,偏于宏观层面上的认识。中医学对脏腑的认识更多的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借助“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思维方法,形成了关于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证表现、治疗法则等的一整套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和《难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论述,主要包括阴阳和调、纳运有常、燥湿相济、升降有序等方面。

1.阴阳和调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脾之与胃,太阴阳明,五行属土,一阴一阳,脾属阴土,胃属阳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2.纳运有常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对脾胃生理功能作了很好的概括。《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饮食入胃,水谷精微,受纳化生,敷布脏腑,以溉四旁。《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受纳运化,气血津液,荣养周身、四肢百骸,故“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3.燥湿相济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脾土,喜燥而恶湿,方能助胃运行津液,敷布五脏六腑,荣养四肢百骸;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故脾之与胃,互为体用。

4.升降有序

脾胃斡旋阴阳,为气化之本。《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三、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对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也有较多的论述,不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六淫外袭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img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因病机,胃腑多实证,脾脏多虚证。《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说明饮食不节对脾胃病的影响至关重要。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横逆犯脾。《灵枢·本神》曰:“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情志内伤,脏腑失和,五志失调,气机失序,脾胃病变。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以升为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鳞见于陆,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项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太阴湿盛、阳明燥化,每多伤及脾胃。

《黄帝内经》对脾胃病在寒、热、虚、实等方面均有论述,《素问·刺热》曰:“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灵枢·师传》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黄帝内经》对脾胃的系统认识,在生长、发育、疾病及死亡整个过程中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脾胃学说奠定了重要基础。而《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经脉、脏腑理论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发挥,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难经·十五难》曰:“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又《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四、脾胃疾病的命名探源

1.脾心痛

脾心痛,厥心痛之一,多由脾胃久虚,气血化生乏源,心血不足,累及心脉而发病。《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2.脾风

脾风之名首见《黄帝内经》,风者,百病之长;风寒之邪客于皮毛,失治误治,进而客舍于肺;失治,肺传而行之肝;失治,肝风内动,木克于土,肝传而行之脾,《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3.肉痿

肉痿又名脾痿,即肌肉痿弱麻痹之病证。《素问·宣明五气》曰:“脾主肉。”《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4.脾痹

脾痹者,五脏痹之一,肌痹不已,脾胃虚弱,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发而为痹。《素问·痹论》曰:“脾痹者,四肢懈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5.脾瘅

《素问·奇病论》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6.脾胃疟

《素问·刺疟》曰:“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刘志军,金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