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第一个条约的签署

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局势紧张,伯驾被迫关闭医院,回到了美国。作为一个暂时失业的医学传教士,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游说美国政客上。

1841年1月22日,新年刚过,伯驾再次走进总统大厦(白宫),拜访新任国务卿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伯驾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总统大厦,只有这次找对了人。

韦伯斯特非常热情,两人握手、拥抱,犹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听说阁下在广州开了一家眼科医院,效果如何?”韦伯斯特关心地问。

伯驾笑了笑说:“广州人对我的医院适应很快,他们需求很大,经常需要我做其他外科手术。”

几句寒暄过后,两人谈到了当前的焦点问题。韦伯斯特问伯驾说:“阁下如何看当下英国对华发动战争?”

伯驾说:“双方无法对等贸易,战争是必然发生的。英国是海洋国家,一直将自由贸易视为自由权利。其实,我们不也是这样嘛。”

“对。美国同样是海洋国家,也非常认同英国的理念。前总统亚当斯也曾反复说,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是天然的权力和职责,因此他就支持英国发动战争。”韦伯斯特说。

“英国发动战争,势必是夺取更多的利益。美国人要有紧迫感,要尽量争取到相同的利益。”伯驾呷了一口咖啡,严肃地说道:“我希望是,美国能尽快派出一位特命全权公使,毫不延误,直通中国皇帝的宫廷。”

韦伯斯特听得入了神。伯驾继续说道:“我们的公使扮演的是道德权威的角色,因为中国人对我们的信任超过了其他国家。我们除了可以调和中英矛盾外,还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最好是与英国等同。”

韦伯斯特乐了,他说:“巧了,我最近正构想着一个太平洋链条战略,正好可以将中国纳入第二链条。”

韦伯斯特饶有兴致地向伯驾介绍起来。在他的构想中,美国把环太平洋国家视为一个大链条,夏威夷为第一链环,日本则为最后一环。如今,韦伯斯特可以将中国纳入最后一环中。

二人相谈甚欢,最后,韦伯斯特嘱咐伯驾,希望他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向联邦政府提交一份报告。

一周后,伯驾的报告正式提交给联邦政府。

此时,美国总统正在新旧交接,无人顾及此报告。趁此之机,韦伯斯特让伯驾去欧洲活动一番,主要到英国、法国去宣讲下美国对华政策。

9月,伯驾再次走进白宫,拜访新任总统约翰·泰勒(John Tyler)与韦伯斯特。泰勒对伯驾的建议也非常感兴趣,但此时美国与英国也在闹矛盾,两国为争夺俄勒冈问题大动干戈,双方都在气头上。泰勒担心时机不对,经与韦伯斯特商议后,暂将出使中国一事搁置下来。

幸好,美国与英国很快达成了和解。正在美国轻松缓一口气的时候,英国在中国取得战争胜利,不仅获得了香港岛,还成功迫使中国开放了更多口岸。

美国人危机感加剧,泰勒立即召集韦伯斯特商讨出使中国一事,事不宜迟,但究竟派谁去呢?

就在泰勒与韦伯斯特愁眉不展之时,国会议员顾盛(Caleb Cushing)突然来了一封信。顾盛同样很焦急,他在信中提醒泰勒,英国在战胜中国后,很可能会以同样的手段逼迫日本开放。如果日本也被英国抢去,那夏威夷就非常危险,他们的美国大链条就会变成英国的堡垒带,将会严重挤压美国的对外贸易生存空间。

刚刚上任的泰勒总统急欲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顾盛的信函后,多日坐立不安。四天后,他再也等不及了,立即敦促国会拨款,抓紧派人出使中国。

伯驾热心推荐出使人选,诸如前总统亚当斯(John Q. Adams)。泰勒否定了亚当斯,认为亚当斯对华过于不友好,且充满争议。亚当斯曾称中国妄自尊大。韦伯斯特认为美国驻英国大使埃弗雷特比较合适,但埃弗雷特说自己干得好好的,不想去中国。

1842年12月30日,当美国人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时,泰勒向国会提交了年度咨文。在这篇报告中,泰勒提到,出使中国刻不容缓。

“目前对于和中国有关的美国商业利益集团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注意,但美国政府却没有人员在中国负责其事,因而特咨请国会拨出专款,以便派遣驻华专员,使其专心照料赴华美侨的利益,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该专员应有权与中国政府交往,并在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随时饬令他致函中国高级官员,或通过中国高级官员上书中国皇帝。”

亚当斯也为泰勒点赞。1843年1月24日,亚当斯在众议院中发表演说:“严格地说,她(英国)或许无权代表别国制定同样的原则,……我们独立以来,便任命了驻广州的领事。但是他们却从未被允许进入广州的大门,他们被当作化外之夷……帝国君主的奴仆,其职务从未被对方接受和承认。外交委员会认为,目前的时机对以下事情是有利的,即双方签订条约,使未来的中美关系建立在民族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

亚当斯不仅赞成出使,同时还建议,专门拨款4万美元。3月3日,拨款方案在议会获得通过。至此,在出使中国的问题上,美国政府高层已经达成一致。

韦伯斯特还没忘向波士顿、纽约的美国商人征求意见。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人提出,中国人以为美国只有两艘战舰,这次要派出4~5艘,给中国人施加一点影响。最重要的是,战舰是军事实力的体现,派出战舰不是炫耀武力,但可以做到让中国人屈服。

展示军事实力的建议是很多人的共识。美国商人希望,要给中国送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汽船、铁路、大炮、碉堡的模型及各种科技绘图,千万不要赠送常规的礼品,这样很容易被中国认为是贡品,会把美国降格为进贡的藩属国。

经过反复遴选,顾盛成为出使中国的最佳人选。43岁的顾盛与泰勒和韦伯斯特关系良好,对中国问题熟悉,且也曾建议出使中国。顾盛的亲属中,有两位都在从事对华贸易,且有较大影响。顾盛主张激进的扩张主义,反对英国对华政策,他曾说:“驻广州的美国人对中华帝国的法律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英国人形成体面的反差。”似乎没有人比顾盛更合适。

5月8日,韦伯斯特向顾盛颁发了训令。训令中讲得很委婉:“你应该使中国政府和人民从内心产生这样一种信念,相信你的使命完全是和平的;你绝没有怀着敌意或有意找麻烦的目的而来;你是从美洲最伟大的国家派到亚洲最伟大帝国的一个和平使者,前来表示敬意和好感,并创立友好往来的途径。”

韦伯斯特将顾盛定义为和平使者,希望将这次出使塑造为良好的亲善行为。但真实目的则是,“确保美国船舶和货物能进入这些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并获得英国商人享有的同样优惠的条件”。

7月17日晚,盛夏之夜,微风拂过,难得一丝的清凉。波士顿法尼尔厅内,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泰勒、韦伯斯特都在,顾盛也在。此次晚宴主要讨论的是筹建邦克山纪念碑的问题,但顾盛还是提到了出使中国的焦点问题。

顾盛在致辞中称,文明起源自东方,一直是从东方向西方流动。但随着英国的兴盛与美国国力的提升,这种流动将改变方向,从此会是从西方流向东方。原来中国是老师,现在我们美国是老师,美国是“做了老师的老师”。

顾盛的讲话得到众多嘉宾的赞赏,兴奋的顾盛看看泰勒又说:“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先生,我是代表文明去中国。”泰勒为其鼓掌,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顾盛出使中国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美国人积极投信自荐,希望能加入出使队伍中,一起见证伟大的历史。有军火商希望向中国展示自己强大的产品,有造船商希望向中国售卖铁甲船,还特意给中国皇帝写了一封信:“陛下一望而知我们这一发明的巨大优势,它能使陛下的水兵对付海军战术和战船结构先进的国家的海军,它将成为您手中战无不胜的力量。您掌握的工具无疑将摧毁最强大的军舰,而您的水兵则安然无虞。”

此时的中国还没有重视海防的意识,距离组建北洋水师和向外国购买军舰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如果此时能接纳美国人的建议,或许后来的甲午战争也不至于惨败。

向中国展示美国最新的科技,成为上下的共识。

此时的美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新英格兰地区的上千村庄里运转着无数纺织机,大量的纺织品被生产出来。顾盛的家乡马萨诸塞州,已经出现了水动力纺织机。另外,蒸汽机也成了最被看好的科技产品。

顾盛最终选中了两名副手。一位是年轻的土木工程师小约翰·彼得斯(John R. Peters Jr.),一位是绘图员乔治·韦斯特(George R . West)。彼得斯负责展示美国的科技模式,韦斯特负责绘制出访图片,相当于摄影师。

高规格的使团还需要高档次的装备。美国政府特别为顾盛制作了一套适合男爵地位的高级礼服,刺绣的上装、带翎毛的礼帽和贴有金线的紧身长裤。不过,考虑还是不周到,礼服只有冬天款式,没有夏季款式。

美国政府还为顾盛配备了四艘战舰,其中头舰为采用最新蒸汽驱动技术的“密苏里”号军舰。美国人认为,重要的是威慑,要让中国人看到,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弱于英国。

为此,泰勒专门给中国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我希望皇帝强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你有千百万臣民。美国的26个州和贵国一样大,但我们的人口较少。旭日东升时,照耀中国的山山水水;夕阳下沉时,照耀着同样大小的美国山山水水。”

泰勒在信中强调,要开展和平与友好的中美外交关系。

1843年7月31日,在万般期待中,“密苏里”号鸣放礼炮,与另外一艘军舰一起启航赴中国。其他两艘军舰因要运输机器模型而延后出发。

顾盛万万没想到,强大的美国军舰还没有到中国,没来得及威慑中国便因意外烧毁。8月31日,“密苏里”号上一名士兵不慎将松油桶点燃,扑救不及引发大火,最终整艘军舰被烧成空架子,沉没于汪洋中。顾盛在狼狈中,眼看着军舰烧毁,他那套豪华的礼服也早已化为灰烬。

虽经此劫难,但没能摧毁顾盛的意志,他毅然继续向中国进发。

秋去冬来,经历近七个月的艰苦航行,1844年2月24日,顾盛终于抵达澳门,载有44门大炮的“布兰迪维因”号护卫舰神气威武地停靠在岸边。

顾盛一身军装,头顶鸵翎海军军帽,身着布满金色纽扣的蓝色军装,下穿金色条纹的白色紧身军裤,脚蹬马刺高筒军靴。在人们的簇拥下登岸,葡萄牙驻澳门炮台鸣放礼炮欢迎。

刚上岸不久,顾盛就听到一个坏消息。中英之间又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人毫不吝惜,但各国既与英国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国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也就是说,美国人已经享有与英国人同等的待遇,而这正是顾盛使团的使命,还没等争取,就从天下掉下来了。

顾盛没有一点兴奋,反倒有点郁闷,因为这意味着他将空跑一趟。英国人与中国签约,为何美国人不能签约?再进一步,是不是还可以争取更多权益。顾盛及时调整了谈判方案。

初来乍到的顾盛对中国两眼一抹黑,照样离不开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伯驾、卫三畏等人的支持。翻译中文、写资料、充当顾问,三人成了顾盛的帮手。三人都是中国通,深知清政府权贵的心理,于是提出一个策略:进京威胁。

第三天,顾盛即致信署理两广总督的程矞采,要求北上京城,面见皇帝递交国书。洋人动不动就要进京,这是中国官方最忌讳的。三个星期后,程矞采回复顾盛,鉴于中国礼仪与法律原因,未被邀请的使节不能北上。程矞采还举例说,英国公使璞鼎查始终也没有进京。再者,通商章程也已经明确,美国人亦可同沾其利,根本没有必要再另签条约。

第一次碰了钉子,顾盛有点懊恼。程矞采立即上奏皇帝,称美国人一向平和,不会出大乱子。

在反复周旋下,顾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伯驾等人的强硬态度下,顾盛再次致信,强烈要求进京,并语带威胁。顾盛称,拒绝使节不仅有辱国体,且是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顾盛还威胁说,美军两艘军舰正向中国驶来。气恼之下,顾盛调军舰北上黄埔港,用鸣炮的方式进行武力恫吓。

最终,清政府服软。耆英作为钦差大臣,紧急南下广州。其实,耆英早就听说美国人要来广州,但等了几个月没等到,便先回京了。5月上旬,已经进入夏季,67岁的耆英被迫水陆兼程、奔波四千里南下。

6月中旬,耆英一行抵达澳门,下榻于澳门城外的望厦寺。耆英来不及休整,立即派人送信给顾盛,第二天主动去拜访。

次日,天气炎热又潮湿。耆英在仪仗引领下进城见顾盛。钦差大臣的出行派头不小,两名分别手持利斧、皮鞭的军官负责开路,耆英的轿子在中间,后面还有一队士兵跟随。队伍一路锣鼓,非常威风。

美国海军士兵鸣炮三响欢迎耆英到访。双方初次见面,场面非常尴尬,主要是语言不通。作为翻译,伯驾等人只会粤语,且还不是很流利,而耆英只会北方官话。幸好耆英的一名亲信熟悉粤语,方才解了围。

美国人第一次见中国的高官,还是很紧张。炎热的六月,美国人没有夏装,身着羊毛制服正装,个个汗流浃背,满脸通红流汗。

双方在交流时,伯驾的夫人出现在现场,这让中国人很尴尬,因为按中国的规矩,女人是不应该在陌生人面前出现的。耆英因此认定,美国蛮夷是野蛮、愚蠢无知的。

在反复磋商中,美方始终以不惜武力进京相威胁。后来,中方看透了美国人的伎俩,无非是想和英国人竞争,多要点权益罢了。耆英不无得意地向皇帝炫耀自己的洞察力。经过多轮谈判,中国同意与美国签订条约。顾盛大悦,说明武力威胁有效,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月3日,望厦寺犹如往常一样不起眼儿,这次将见证一段历史。

在望厦寺后面的一处平房内,耆英与顾盛又坐到了一起。不知道是不是要让美国人故意难堪,房间内密不透风,像蒸笼一样。耆英穿着夏季丝制官服,凉爽舒适,而顾盛照样羊毛制服套在身,差点中暑倒地。

协议条款早已拟好,一阵简短仪式过后,双方正式盖章,签署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文件中英文各4份,一共8份。

中美《望厦条约》共34款,涉及通商、外交等多个方面。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割地、赔款外,美国享受与英国同等的待遇。条约明确,美国有权到中国任一通商港口巡查通商情况,也有权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教堂与医院。

这是清政府与美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署完毕,中方以满汉全席来宴请美国人。耆英不忘让美国人脱下羊毛制服,以方便享受中国大餐。美国人入乡随俗,尽管很不习惯中国人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但也强忍着接受。

当时的美国人回忆道:“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然后假意傻笑,再无奈地将菜吞进肚子里。”让美国人最难以忍受的是,中国人喜欢夹菜往对方嘴里塞食物。后来美国人学聪明了,也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用自己的刀叉往中国人嘴里塞食物。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报复。我吃了你的口水,你也要吃我的口水。

而美国人在回到城里后,感到阵阵恶心,他们认为“吃的全是一堆恶心恐怖的东西”。

《望厦条约》的签署,耆英与顾盛都非常满意。耆英满意的是,成功阻止了美国人进京,消除了美国的武力威胁。顾盛满意的是,美国人不仅取得了与英国人同等权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出了英国人。重要的是,条约的签署,证明了美国的崛起与强大,让美国政治影响力成功渗透进东亚。相比之下,顾盛更满意,美国人收获更大。

1845年1月16日,《望厦条约》获得美国参议院全体通过。第二天,泰勒总统还兴高采烈地在条约上签了字。

美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就超过了英国人,诸如美国人有权在中国土地上修建房屋,如教堂、医院、公墓,但首先要取得房屋拥有者的租赁权,且房屋拥有者有权拒绝。另外,美国人可以自由请中国老师教授汉语,中国老师则不受政府处罚。这些看似普通的条款非同一般。

在顾盛初到澳门时,就曾暗中请中国人教授汉语,但中国人要求上课时,必须紧锁房门,即使这样,中国人仍害怕得不行,甚至中途退了学费。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要治以死罪。

关于法外治权的一个条款非常引人关注,如美国人在中国犯罪,可根据美国法律来审判,由美国驻广州领事馆进行处罚,中国当局不能干涉。但耆英要求,涉及鸦片走私的犯罪必须排除在外,美国人也欣然同意。

这个条款生效前,正好发生了类似的案例。美国驻广州领事保罗·福布斯(Paul Forbes)在屋顶上安装了一个风向标。此举引发广州人的强烈不满,因为此时正值旱季,广州人认为,此风向标不吉利,可能带来噩运。部分激动的广州人蜂拥而至,以暴力手段冲进商馆,大肆进行破坏。美国人开枪还击,一名中国人被打死。广东官方要求美国人交出凶手,最终,顾盛引用美国法律,裁定为正当防卫。

12月31日,在浓郁的新年气氛中,顾盛回到纽约。顾盛的凯旋受到了美国人英雄般的礼遇,他瞬间成为美国东海岸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

顾盛回到美国后,在东海岸各城市四处巡回演讲,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顾盛讲述的故事,从中国奇异的服装、音乐、习俗到中国的制度、政治、军事、历史,包罗万象。

顾盛的演讲对中国总体是充满尊敬的,比如称赞中国人勤劳、勇敢、聪明。

但顾盛对中国人不时流露出的优越感还是有些不爽。顾盛认为,中国要想融入世界大家庭,必须接受三样东西,基督教、现代技术与自由贸易。

顾盛的副手彼得斯与韦斯特没有随顾盛一同回国。彼得斯因为要组装机器模型,直到1844年4月才到广州,但他根本没有机会向中国人展示自己的机器模型,更别提跟中国人讲解了。彼得斯曾致信耆英,希望可以帮助中国制造轮船、汽船、火炮,但耆英似乎没有兴趣。扫兴之余,彼得斯留在中国四处收藏中国文物,后来回国开了一个中国文物博物馆。

韦斯特是个画匠,在各通商口岸游走,边观光边绘画。后来回国后,办了一个大型画展——中国全景图。

彼得斯与韦斯特将中国文化带到了美国,持续引发了中国热,无形中促进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顾盛与彼得斯、韦斯特几乎都成了中国迷。顾盛更是从战略高度认为,中国在欧洲国家眼中应享受更高级的地位。但也有人对顾盛的观点不屑一顾,政治观察家威廉·亨特尔(Willam Hunter)评论道:“被人刀架脖子的中国成了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民族之林的成员,岂不滑稽。”

福布斯也做出了如下评论:“除非被一次又一次鞭打,中国人绝不会进入那个文明国家的名单。既然中国是被迫进入,西方观察家就应考虑中国入门时的地位:与欧洲国家平起平坐呢,抑或接受低下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