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文化(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旅游文化

本章导读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生产民俗的一般概况;了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物质生产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学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物质生产民俗来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能够利用所学物质生产民俗的相关知识解释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民俗事象;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情感。

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人类持续生存的生计模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都来源于生产和贸易。生产贸易活动也成为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民俗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包括:农事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2)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3)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它具有直接的功能性。(4)稳定性。农业生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护苗、除草、灭虫和抵御旱涝等各种方法,于是在生产过程中,土、肥、水、管等方面的习俗便渐渐形成,并依赖人们的口头或行为方式一代代延续下来,尽管表象有过十分复杂的变更,但核心内容依然有所存留,且往往形成了固定的模式。(5)经验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而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的传播主要靠农民自己的经验积累。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性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