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曼托瓦的圣安德烈亚教堂
圣安德烈亚教堂平面图,后部的穹顶、横厅和圣堂可能不是原设计意图
1470年,阿尔伯蒂又受卢多维科三世委托设计圣安德烈亚教堂(Basilica of Sant'Andrea)。虽然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但是一般认为后来的建造者在正立面和中厅上基本实现了他的设计意图。
圣安德烈亚教堂正立面
为了保留位于基地右前方的中世纪塔楼,阿尔伯蒂缩小了正立面的宽度,使之不与教堂内部宽度相一致,然后他将这个立面同样做成神庙造型。但是这一次他在中央两个壁柱之间放上了巨大的拱门,使之又融入了他所喜欢的凯旋门形式,两根壁柱正好成为古罗马券柱式构图的有机组成。这样一种将神庙与凯旋门这两类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糅合在一起的尝试是前所未见的。与此同时,在中央巨拱的两侧,立面形成三层构造,相比之下,四根壁柱显得特别巨大。这样一种巨柱式造型也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阿尔伯蒂希望将这个立面的凯旋门元素运用到教堂内部设计中去,为了保持两者高度和比例的一致性,他不得不降低外立面神庙造型高度,这样一来,就不得不在山花上方再做一个拱门以遮蔽后方高起的教堂中厅。
英国建筑史家约翰·萨莫森(John Summerson,1904—1992)在评论文艺复兴建筑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成就不是对罗马建筑惟妙惟肖的仿制,而是对古典建筑语法的重建。”[21]15这一点在阿尔伯蒂的建筑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回顾一下他所先后设计的四座教堂立面,从第一座里米尼的马拉泰斯塔神庙几乎是照搬古代凯旋门形象,到第二座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将小神庙叠架在凯旋门上方,再到第三座曼托瓦的圣塞巴斯蒂亚诺教堂对古代神庙进行异化处理,最后是这座圣安德烈亚教堂将神庙与凯旋门糅为一体,阿尔伯蒂用25年时间走过了从学习继承古典遗产到将之拓展创新的全过程,成为后来者效法的榜样。
圣安德烈亚教堂中厅,向圣坛方向看
教堂中厅由直径18.3米的筒形拱顶覆盖,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罗马帝国时代建造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如此沉重的拱顶显然不可能使用布鲁内莱斯基喜爱的连拱廊来支撑,所以阿尔伯蒂向古罗马借来墩柱结构。墩柱之间相向而对的大型拱洞(其高度、比例均与外立面相同)形成与主轴线垂直的副轴线,在内部空间产生新的韵律变化。这种做法以后也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