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定力与活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讲 人才素质开发

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型过程中,人才资源的开发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人才素质的开发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其目标是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就其形式来说,有国家的政策性开发、用人单位的使用性开发、学校的培养性开发、个人的自我开发等。

一 人才素质开发的原则

人才素质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它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或然性;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模糊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开发。

(一)基础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全面培养人才基础素质和着重开发人才的创造能力要协调并举。人才的基础素质一方面来源于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社会和基础教育的塑造。人才主体的基础素质是人才较高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基。

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一劳动的前提就是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从本质上说,创造力是区分人才与非人才的关键,而创造能力的高低、创造成果的大小,则是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标志。

在人才素质的开发中,基础性与创造性是辩证统一的。虽然两者的内涵不同,对人才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础性为创造性提供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是基础性的拓展和延伸。

(二)扬长与补短兼顾的原则

所谓扬长与补短兼顾的原则,就是在人才开发的不同阶段实现优良素质的最优化和欠佳素质的补偿化。人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这是扬长与补短兼顾原则的理论依据。

人才素质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的人才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势,从而体现出每个人才个体独特的素质。在人才素质的开发中,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既要扬长避短,也要扬长补短。把扬长与补短统一起来,才能“使他的天资表现得到益处”[11]

(三)志向性与需要性相协调的原则

所谓志向性与需要性相协调的原则,就是指在人才素质开发过程中,要把个人的志向与社会的需要契合起来。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要有所作为。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就是志向。而社会需要则往往体现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导向。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志向常常会与社会的需要产生矛盾或冲突,使人难以抉择。实践表明,处理好志向性与需要性的关系,才能为人才提供长久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体现出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机会与环境。任何人的成功,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按照时代方向努力奋斗的结果。个人的志向往往是在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要使个人的志向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其一,认清个人的特长和志向倾向,以及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对自己有客观冷静的评价;其二,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人才素质条件的要求;其三,找准个人志向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以便消除志向的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当人才主体的志向与社会需要相协调时,其聪明才智才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和使用是人才素质开发中的两个基本的方面。培养主要是通过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其逐步具备人才的一般素质,同时促使其素质结构的优化,为进行创造性劳动和产生创造性成果打下基础。在当代社会,任何人才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培养这个环节。使用是指让成才主体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加才干,提高素质,做出贡献。

培养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在人才素质开发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在于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培养是使人“学而知之”,那么,使用就是使人“干而知之”。同时,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是使用的基础,使用是培养的拓展。在培养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结合实践的锻炼;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干,还要为成才主体提供学习的机会。学和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人才素质的开发,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二 人才素质开发的途径

人才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外在环境的塑造。所以加快人才素质开发的速度和力度,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人才队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教育——人才素质开发的基本途径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社会活动和手段,它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与开发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虽然教育投资收效较慢,但一经发生作用,它的效果可以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

1.教育在人才素质开发中的基础作用。教育是人才主体获得文化知识的基本方式。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它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教育而传递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是各类人才产生的基本条件。

教育还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同时还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品格等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无论是早期教育、学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

2.教育在人才素质开发中的凝练作用。人才主体随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完善,日益走向成熟。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教育在人才素质开发中的凝练作用。第一,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循序渐进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与自身成才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对应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为步入工作领域打下基础。第二,不同时期的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对人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格。

3.教育在人才素质开发中的拓展作用。在当今时代,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学校范围,成为人才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教育的拓展作用主要是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的。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已经完成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特别需求的人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重点是对其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开发人才的潜能。人才通过后天续教育来拓展知识和能力,能有效延长人才的创造期,推迟衰退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因此,不论是人才个体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自觉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二)实践——人才素质开发的必由途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参加某种实践活动。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人才。因此,实践是人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既是人才素质开发的起点,又是人才素质开发的归宿。

1.实践对人才素质形成的塑造作用。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虽然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存在差异,但只要具备了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机能,实践都可以使他获得各种才能。至于每个人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要靠实践的塑造。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就必须经过该方面实践活动的历练。人才的专门知识和能力以及生理上的特长,都是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运动员发达的肌体、钢琴家灵活的手指、古董鉴定专家的火眼金睛、同声传译人才的快速灵敏、领导人才的运筹帷幄等,都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2.实践对人才素质展现的外化作用。人才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这并不是人才素质开发的最终目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的至理名言。然而,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在没有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产生创造性成果之前,还只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人才的内在素质才能转化成一种现实的、物质的力量,展现出其社会价值,同时使人才自身完成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转变。

3.实践对人才素质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人才的素质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和深化的转变。社会实践在发展中不断有新的需要出现,这就给人才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才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3]。在对新领域的探索中,不仅使人才的知识得到更新和拓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自我开发——人才素质开发的自主途径

教育和实践都是人才素质开发的途径。然而,不论哪一种途径,都只有通过人才的自我开发,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个体自我开发是成才主体充分发掘和运用自身的潜能与优势,有效地参与创造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

1.自我设计与成才。自我设计指成才主体在服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素质、兴趣、爱好、环境等条件,选择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科学的自我设计,可以帮助成才主体开辟成才路径,实现成才愿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它对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引导作用。

2.自学与成才。自学成才是指个体依靠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取得成功或掌握才能的过程。自学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成才的重要途径。自学的关键,第一,明确自学目标,它决定了自学的方向和内容。第二,掌握自学方法。注意借鉴他人自学经验和善于总结自学规律。第三,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处理好自学与工作、自学与家庭等关系,合理利用零散时间。第四,顽强的毅力。要想达到成才的目标,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旦放松,就会前功尽弃。

3.机遇与成才。在日常生活中,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机遇为人才成长和成功提供了平等的条件,关键在于谁能抓住机遇并利用好机遇。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科学认识机遇。机遇虽然是一个偶然现象,但是偶然性背后一定隐藏着必然性,人才的成长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科学史上,很多新发现,特别是那些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发现,都与机遇有着联系。也就是说,机遇对创造性劳动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机遇不经常出现,所以迷信机遇、坐等机遇、漠视机遇等都是对机遇消极的、错误的认识。二是做好捕捉机遇的充分准备。机遇具有时效性,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机遇降临在哪个人身上,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种偶然。但是,对于那些平时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抓住机遇就是一种必然了。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在机遇来临时才可能得到机遇的眷顾,避免与机遇失之交臂。

4.个性心理品质与成才。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激发人才主体的创造欲望,保证人才创造的持久性,对人才成长成才具有保证和推动作用。因此,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修炼也是个体自我开发的重要方式。

(1)兴趣成才。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能高度凝聚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思维热情,甚至可以使人把毕生精力奉献。兴趣不同于先天本能的欲望,它能够后天养成。那么,怎样发现和培养兴趣呢?一是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先导,是成才的原动力。二是发展早期兴趣。人生最早萌发的兴趣就是早期兴趣,这是进行创造活动的起点。三是有效地培养兴趣。培养兴趣要顺其自然,不能采取“绑架式”的方式。兴趣的培养要结合自身条件,否则发展兴趣就会变得不切实际。

(2)志向成才。志向是自己设定的、用以支配自己行为的意向。志向与成才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生有涯而志无疆”,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各类杰出人才的共同特征。有了志向,人才的发展就有了动力;确立了志向,人才的发展就有了方向。因此,人们把立志看作成才的关键和事业成功的基石。一是成才先立鸿鹄之志。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就很可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二是贵在坚持。有志成才者必须立长志,为之锲而不舍地努力。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志向,坚定信心,成功才能不期而遇。三是善假于物。为实现奋斗目标,踏实肯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踏实肯干不等于一味蛮干,要善于从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中寻找有利于志向实现的最佳途径,充分利用外在资源。能够善假于物,是人才主体缩短成才周期,少年得志的有效渠道。

(3)勤奋成才。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才成功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勤奋是成才的内因,而机遇是成才的外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勤奋比机遇更重要。勤奋和其他优秀的品质一样,都是经过后天的磨砺才能具备。通过习惯养成法和压力激将法可以培养勤奋的品质。习惯养成法是说任何一个人的勤奋都不是天生的,勤奋源于后天的养成。压力激将法是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从而给人造成压力。面对压力有人退缩了,导致最终被淘汰。有人却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取得了成功。因此,压力是成才的一种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2]《文明飞升的双翼--中科院院士对话人文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9日。

[3]《文明飞升的双翼--中科院院士对话人文学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9日。

[4]周光召:《“十万分之一”的科学元勋》,《凤凰周刊》2012年第15期。

[5](战国)墨子《墨子·经上》。

[6]四川成都宝光寺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7](春秋)管仲:《管子·权修》。

[8]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9][美]彼得·F.杜拉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0]楼世博、孙章、陈化成:《模糊数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1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