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人才心理资源与生理资源
人才心理资源与生理资源,实际上是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二者一个是上层建筑,一个是物质基础,它们从不同的领域都给人才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惊喜。
一 人才开发的进步
从人才管理到人才开发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这一进步表现在认识上的飞跃和行动上的飞跃,两个飞跃将人才开发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人才开发认识上的飞跃
市场经济是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个社会所看重的不再是身份和地位,不再是关系和外表,而是能力和潜力,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们正在向着这样一个“能力社会”前进。面对这样的“能力社会”,面对着世界性的市场竞争,中国的人才开发观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1.社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蔚成风气。曾几何时,社会还把人才视为成本,视为负担。因而,在人才管理中出现了重生产、轻文化,重物理、轻心理,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规范、轻机制,重使用、轻培训,重刚性、轻柔性的一系列失之偏颇的问题。现在不同了,社会对人才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个社会对人才开发的渴求,对人才素质的重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尤其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全社会创造人才发展的环境,相信人才具有无限可开发性,提高社会服务的功能已经形成风尚。在人才开发的方法上强调感应性,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被淡化,对人才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点点入心。在人才开发的功能上强调塑造性。通过设计—体验—强化—定型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将良好的习惯升华为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能力就表现出巨大的伸缩性和模糊性。人才在受激励和受压制的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潜力会有天壤之别。
2.重视软实力,全力创建社会和谐发展的软环境。“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一个组织的软实力就是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有两大关键,这就是发展和公平。发展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发展要靠勇气、意志和智慧;公平给人以感动,给人以激励,公平要靠愿望、决心和制度。软实力的强弱有三个指标,这就是人才、管理和文化。人才凝聚预示着事业的无限生机,高能管理必将把各元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理性文化带给组织永恒的个性与无敌。
于是,这种强大的软实力形成的社会氛围就会时时给人才以激励。这种社会的软环境就从根本上、宏观上规定了人才发展的成功。
3.人才研究空前活跃。两千六百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7]人才是民之中坚,人才是“天”之顶梁柱。对人才的研究就是通“天”的研究,当今作为人才的“民”早已超越了“食为天”的境界,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外延:一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于是“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人才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精神的升华和需求的提高。二是文化素质明显超常。人才不再“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普遍超群。三是民主意识空前增强。人才不再“问题面前牢缄口、孰是孰非暗点头”,他们对公共事务要求公平、公开、参与。四是竞争精神逐渐形成。传统的与世无争思想不再被视为高风亮节,安分守己不再认为是传统美德。相信“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五是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公平的概念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机会均等,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等价交换,在生产领域表现为公平竞争,在分配领域表现为按劳分配。这一切,人才都希望实现。六是完美追求日趋强烈。追求完美是人之本能,在人才这里,这种本能的表现常常更加明显和执着。
4.社会管理方式更加重视柔性化。人类社会的管理经历了上百万年,期间历经了混沌自发的史前管理,主观随意的前资本主义管理,刚柔并存的近代管理以及刚柔并重的现代管理,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必然要走向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史前管理主要靠权威性和习惯性;前资本主义管理就有了制度化和人本思想的萌芽;到了近代管理就出现了分权、法治、民主和管理理论;而现代管理已经将经验上升为科学、从重事到重人、从“手工操作”到运用现代技术。可以想见,未来管理将是规范化、科学化、科技化和自律性集于一体的高能管理。
管理的这一系列变化,向社会传达了一个毋庸置疑的信号,那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奴隶社会的“神本”、封建社会的“君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物本”走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本”。事实上,一个世界性的柔性化管理已经风起云涌。美国的IBM公司一贯倡导:企业必须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日本松下电器则诙谐地宣称: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惠普公司则“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在我国,温家宝几次讲道:“不仅要让中国人民生活的幸福,而且要有尊严。”[8]这一切,既是实践,又是管理变化的信号;既是实践,又是对管理柔性化的诠释。
(二)人才开发实践上的飞跃
人才作为有生命、有感情、有潜力的资源,对其开发不仅区别于对物质资源的开发,而且,就其开发方式也区别于传统的人才管理与开发。这些年,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国人才开发的广度、深度与力度。
1.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培养的数量增长令世界吃惊,尤其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从2000年开始几乎是直线增长。博士生和硕士生从2000年的10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55万人,10年期间翻了两番还要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同样惊人,从2000年的13.46亿元人民币猛增到2011年的120亿,10年期间翻了3番还要多。
2.多种形式提供人才发展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仅在国家层面上就采取了一系列激励人才发展的重大举措。诸如“863”计划、“973”计划、百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实施了多项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程、12项重大人才工程等;还建立了博士后制度,使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遍布全国;还有创业园、人才高地、人才特区等。所有这些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另外,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将在科学家工作室、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五个方面全面启动并加大投入。
3.加强评价,重奖英才的机制逐渐形成。近些年,国家和地方都重奖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英才,包括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这是对人才的社会承认,社会对重奖英才的做法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和认可。在方法上,通过科学评价鼓励创新逐渐形成了机制。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从舆论到实践,从获奖者到社会,这一工作都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实际上,这是一整套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一方面在实行,一方面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目的是排除一切干扰,诸如权力色彩的挂名、过分看重资历、争议中埋没人才等弊端,从而确保功勋人员一目了然、一步到位。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社会文化、评判标准、体制机制乃至纪律法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人才心理资源与生理资源开发
心理资源与生理资源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心理资源是一个无形的资源,而生理资源则是有形资源,这两类资源的开发涵盖了人才开发的全部。
(一)心理资源的巨大功能
心理资源实际上是精神资源,人才的心理或者精神是一个奥妙无穷的客观存在。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源于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既隐蔽,又外显;既难以捉摸,又遵循规律。它是人才所具有的意志和潜、显意识的复合状态,是以喜、怒、哀、乐、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
1.心理资源引发超常行为。当代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杜拉克就特别强调人的因素,他指出:“人的资源,在企业所有资源中,是最丰富、最有多方面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9]就是说,在人才开发中要特别注意“单个的意志”,注意“人的感情”、“人的资源”,即精神力量的开发与应用。而这种“精神力量”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资源”。
心理活动引起的超常行为是举不胜举的。大地震发生时,平时胆小如鼠的人可以跳楼,表现出莫大的勇敢;平时笨拙如牛的人可以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来,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平时优柔寡断、不置可否的人可以当机立断选择逃生的道路,表现出高度的果断性……这一切超常表现皆因心理活动的高度紧张,导致超常的精神力量。所以,心理资源具有无限重复性和无限可开发性。
2.心理资源引发道德感应。心理资源的作用还可以反映在道德感应上。这种感应虽然闻之无声、视之无形、触之不及,但是我们却可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觉到它的巨大存在。它像一座无形的桥梁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它像一只巨大的手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研究表明:经常做好事的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低得多。专家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让一部分学生为当地居民做好事,事后对他们的唾液进行分析,发现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大大增加了,唾液中的溶菌酶也大大增加了。前者是抵御感染性疾病的抗体,后者是重要的抗菌物质,有抗感染作用。因为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必然会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会自然感受到身心愉悦、精神舒畅。这种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使人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调节处在最佳水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相反,如若背道而驰,则会招致祸患。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历时10年,研究了583个病例,得出了一个非同凡响的结论:卷入腐败行为的人易患癌症、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病症。他以《腐败导致死亡》为题发表论文。他认为,腐败本身并不导致生病和死亡,但当违反伦理道德准则时,会引起人体激素分泌紊乱,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自体攻击;加之外界舆论的谴责以及担心受到法纪的制裁等原因,在惊恐、谴责、良心、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生病直至死亡。这种变化从本质意义上讲,不是被动、应急的产物,而是人的心理活动直接调动和积极作用于生理机制,引起大脑、周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内分泌乃至血流量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心理的崩溃和生理机能的瘫痪。因此,心理资源引起的正反两方面的道德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3.心理资源的模糊控制。心理资源是客观的、模糊的,人的思维是连续的、模糊的。模糊控制技术,就是针对那些复杂的控制对象,以人工控制经验为规则,经过模糊数学方法的处理与优化,对复杂控制对象实施控制,达到满意的调控效果。在工业上,模糊控制技术可以使被控系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在心理资源的开发中,模糊控制就具有更大的潜力和意义。因为,任何一个重大行为的出现都是思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表现。在此之前,二值逻辑是不适用的。一个思维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糊控制可以对积极的心态强化,对消极的心态削弱乃至使其消失。
于是模糊控制必然成为心理资源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为模糊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在对人们自身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生命现象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问题,诸如人的心理状态与需求的关系,人的思维深度与行为幅度的关系,人的智力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人体健康与精神的关系,人的生理功能与情绪的关系等,都带有极其复杂的因果与非因果、逻辑与非逻辑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在人体内“流动”的探测器所发出的信号,进行分析汇合,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及时地、自动地向被探测者“做工作”:当发现某种疾病时,智能机则及时地向人们提供医院、大夫、护理知识,并“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当发现人们内心矛盾无法自我解脱时,智能机则及时给以“劝导”;当发现犯罪心理时,智能机则立即给予“警示”、“劝阻”,甚至显示图像,声形并用,或者自动通知有关亲属、领导,及时制止极端行为的发生。
4.心理资源开发引起世界的重视与研究。对于心理资源的开发要借助热情、智慧与技术。心理资源是无形的、弹性的、难以度量的,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软体工程”。它的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对其开发的方式也必须是特殊的。20世纪末,美国人提出“开发人力心理资源”的课题,并作为21世纪前沿课题立项研究,这个信号告诉我们“心理资源”的开发已经进入议事日程。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心理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而且心理资源开发的形式也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世界不仅研究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思想,研究“知柔知刚、知微知彰”的人性化管理大略,研究“大同社会”“太阳城”“乌托邦”等理想社会中人性的合理内核。而且,从现代理念上提出并实践柔性管理、心理管理、理念领导、情感领导等。这一切都充满了鲜明而丰富的人本思想,都是开发心理资源的方式方法。
总之,心理资源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它的奥妙神奇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对这个心理世界的把握远不及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把握。心灵深处的东西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天涯。因此,它难以发现、难以估量、难以认识。正因如此,世人才对其投入巨大的兴趣和精力去研究它、开发它。
(二)心理资源的开发
人的精神作用如此神奇而巨大,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而有效,它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这一资源开发的兴趣。人的潜力不仅表现在体力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上和智力上。现代生理学认为,人脑可以经受得起10倍于日常生活中的负荷。但是,由于这种力量是潜在的,平时不易发挥出来。就是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只是用了他全部脑力的30%,所以,人的潜力需要开发。然而,心理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那样具体、有形、可度量。心理资源是无形的、弹性的、不可度量的,如前所说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软体工程”。因此,它的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对其开发的方式也必须是特殊的。
1.发挥理解的魅力。到过老山前线的人都会发现,战士嘴上的“万岁”很多:炮火支援下,战士攻上了山头,高喊“炮兵万岁”;从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来到灿烂的阳光下,战士高喊“太阳万岁”;姑娘把纯真的爱情献给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战士们高喊“姑娘万岁”。然而,在前线喊得最多、最响的是“理解万岁”。血与火中的战士,需要同龄人的理解,需要后方人的理解。前方和后方,一边是炮声隆隆,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猫耳洞,一边是歌舞厅;一边是前沿握枪望星空,一边是月下情侣甜相逢……战士们在保卫着后方的安宁,每时每刻都可能流血牺牲。他们图什么?战士们说得好:“我们不是苦行僧,也不需要怜悯,我们只需要后方的人们理解我们。”
战士渴望被理解,是因为有人不理解。有人给前线战士写信,问他们是否后悔?是否害怕?是否觉得默默地牺牲不公平?这是不理解。而更多的人则是理解,山东大学八名女同学就是其中的代表。八名女同学绣制的一面八颗红心向红星的锦旗,仅一个团就复制了150面发到每个哨位,战士出击前对着锦旗宣誓。八名女同学春节赴前线慰问,指战员奔走相告:“‘八大’来了!”“‘八大’来了!”八名女大学生的活动,成了理解战士的象征。许多战士表示:“我们回答这八颗红心的将是八十枚乃至八百枚军功章。”理解可以转化为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多么强大的战斗力。
理解像一支火种,可以点燃心中的圣火,爆发出无尽的光和热。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除了要与物打交道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人打交道,于是就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可能是融洽的,也可能是紧张的。于是管理者与群众的关系便成为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标。面对管理对象日益高层次化,善于理解他人就成为管理者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管理者善于理解人,就能在矛盾出现时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就能心平气和、理智行事,使矛盾得到缓解;就会尊重他人和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管理者要有博大的胸怀,且不可做“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贾谊式人物。在与人相处中既要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美好的人格,又不要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理解就要沟通,因为理解有个过程,互相的感情交流是理解的基础。
2.强化心理承受力。外部条件突如其来的变化,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许多心想事不成的现实,往往对毫无思想准备的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挫折乃至致命的打击。因此,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保持成熟稳定的心理状态,不管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问题,生活之中出现什么磨难,都能够从容应对、处之泰然,都能不灰心、不气馁,保持一如既往的高昂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热情,这是令精神资源永不枯竭的方略。
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简单地用下式表示:
心理承受力=实现值/期望值
比值越小,心理承受力就越小;反之,心理承受力就大。心理承受力小,人们的心理就失去平衡,此时往往产生埋怨、牢骚、泄气等情绪,心理的自治力就特别脆弱,易被他人鼓动或易受偏激情绪所左右,不易听取劝导;而心理承受力大时,人们情绪稳定,精神振奋,工作效率高,待人热情,易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并自觉加以取舍。
实际上,心理承受力太大太小都不好。因为我们强化心理承受力的目的是为开发精神资源,调动积极性。显然,心理承受力太小,即期望值过大、实现值过小,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如此说来,是不是心理承受力越大越好呢?理论上讲是对的,但实际应用中则不然。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给群众的期望值是1,年终兑现是10,当然皆大欢喜。然而在这一年当中,“1”的力量对众人究竟有多大鼓舞力呢?就是说,如此低的期望值怎么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既然调动不了积极性,高额的实现值又有什么保证呢!所以,这种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柔性管理的原则,没有能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因而最终的高实现值也是难以达到的。
3.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在付出与获得之间,人们往往不在乎付出,而更多地注意获得,只要这种获得是公平的,人们对多大的付出都可以毫不吝惜。这里所指的获得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具体地说有工资、奖金、职称、职务、培训、出国、住房、荣誉等。就是说只要机会均等,分配公平,人们就愿意做出最大的贡献。反之,人们潜在的能力就不能发挥。因此,管理者要把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视为管理的重要手段,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这往往是一个管理者能力、水平、作风、人格的综合体现。
所以,通过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来开发人们的精神资源应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管理者要去创造条件,让所有的人在所管辖的大环境下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发挥潜力。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位被管理者来说,机会来了,需要抓得住、用得上。人们总是对那些成功者油然而生一种赞叹、羡慕之情,然而,成功者给出了理智的回答:机会并不等于现实,更不等于成功。把握适当的机会,由此开启成功的大门,离不开充足的心理准备,离不开创造条件以及捕捉机遇的艰苦努力。
4.引导兴趣。兴趣是精神资源开发的催化剂,是推动参与实践的起点,是探索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管理者要注意发现个体和群体的兴趣,并培养和引导这种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和实践兴趣。
学习兴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意志,影响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影响创造力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一种支配性的作用。
实践兴趣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延伸。因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又是对已有知识的印证。开发人的潜力,必须让人有实践的机会。重担可以压出毅力,困难可以磨炼意志,实践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是为了应用,学习的成效必须从实践中体现,甚至学习的动力必须来自实践的需要。
当然,引导兴趣,绝不只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兴趣是广泛的、多层次的,管理者要善于把那些积极向上的美好的兴趣加以引导和放大,甚至使之成为单位的文化传统,从而发挥它的凝聚作用。
(三)生理资源开发
生理资源同样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未能全部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我们自身。因而,生理资源对于我们还是一个部分已知、部分未知的灰色现象。
生理资源是指人体所具有的所有的生理功能。它主要是指人的脑生理、人体基因、人体节律现象、人体生物场等系统所表现出的功能。这些系统的功能不仅具有神奇性,而且具有无限可开发性。
1.脑生理现象。人的大脑是由无数的神经突触构成的,突触之间的神经联系,即脑电波是一个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领域,大脑的思维内容及形式只要本人不流露,他人便难以捉摸、无从知晓,人们潜意识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像度量显在的刚体那样,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它,因为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本来就是模糊的。目前,人的大脑的奥秘还远没有被揭示。大脑有四种电波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是β波,震荡频率范围在14—30Hz。处于该波段,人脑处于清醒的意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对周围事物很敏感,注意力集中于外在环境,呈分散状,并且大脑容易疲劳,绝大多数人白天都处于这种状态。在β波为优势脑波时,就是人们努力工作时大脑的活动节律。在此状态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费较剧,快速疲倦,若没有充分休息,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第二种是α波,震荡频率范围8—14Hz。脑波处于该波段时人的大脑清醒而放松,注意力呈聚焦状,容易集中精神于某一工作中,不易处于外界其他事物干扰,并且大脑不易疲劳。在α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身体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十分活跃。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
第三种是θ波,震荡频率范围4—8Hz。脑波处于该波段时人的精神处于深度松弛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灵感涌现,创造力空前高涨。但是,未经过训练者一旦脑电波降到这么低的频率,会很快进入睡眠状态。θ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中断,身体深沉放松,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入定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意识中断,使得我们平常清醒时所具有批判性或道德性的过滤机制被埋藏起来,因而大开心灵之门,对于外界的信息呈现高度的受暗示性状态,这就是人在被催眠时会容易接收外来的指令的原因。此外,θ波与脑部边缘系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对于触发深层记忆、强化长期记忆等帮助极大,所以,在科学界称Theta 波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研究表明,思维中的灵感、顿悟总是伴随着Theta 波而出现,这时人们的思维处于最解放的状态,此时它可以产生许多联想、比较、判断乃至顿悟,但表现在语言上却是“难以言状”。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指出:“神经系统是这样一台计算机,它在一个相当低的准确度水平上进行复杂的工作。它只可能达到二位至三位十进制数字的准确度水平。我们还不知道,有哪一种计算机在这样低的准确度水平上仍能可靠地、有意义地进行运算。”[10]
第四种是δ波,震荡频率范围0.5—4Hz,人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
大脑慢活动状态,此时人脑波频率一般在1—3Hz,该频率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中出现δ脑电波,第二天人才能精神饱满,否则,即使睡上10个小时,人在第二天也是精神倦怠。
另外,大脑还有诸多领域待研究,包括神经中枢系统,左半脑、右半脑,思维机制与灵感,下意识与潜意识都是脑生理研究与开发的范畴。
2.人体基因。基因工程技术也叫DNA重组技术,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生物技术的被动状态,使得我们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操作生命”。事实上,一个可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庞大研究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震动了全世界。这个计划自1986年起历时15年完成,耗资30亿美元。目标是确定人类23条染色体上分布的大约10万个基因的具体位置。彻底揭开人类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奥秘,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将来极有可能通过基因移植提高人的聪明度、灵敏性以及耐力耐性等生理机能。实际上,以基因材料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已在发达国家获得迅速发展。美国用人的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生产红细胞生成素,短短几年已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该技术已在我国申请专利。美日两国新发现的血小板生成素基因,也已获生产专利。
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战略的价值。作为遗传因素的储存场所——DNA分子,其中许多的遗传“密码”已经或正在被破译,决定人体生命现象的部分基因已经被定位。将来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而“随心所欲”地操作生命。
3.人体节律。人体的节律有100多种,这些节律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形成了局部有序和整体混沌的现象。现在已经搞清楚了比较重要的三种节律的活动周期:体力节律以23天为周期,情绪节律以28天为周期,智力节律以33天为周期。这三个周期都以正弦波形变化(图1—2)。
图1—2 人体生物三节律曲线
人体节律现象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生物钟所致,每个人从诞生那天起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体力、情绪、智力总是周而复始按不同的周期依正弦波变化着,人的情绪、心理、体力、工作效率则根据这些变化的叠加而表现出不同状态。研究人体的生物节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人体生理的峰值,产生对未知领域的一系列突破,而人体生理机能却不被伤害。人们正在通过高技术的、带有智能的探测器对人体这些规律随时进行测量和预报,告诉人们如何发挥生理优势,避免因生物节律的“低潮”而导致的低效和失误。在未来社会里,人们可以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使用”自己,而又不伤害身体。
4.人体生物场。人体周围存在若干个奇特的“场”,这些“场”不断向外部空间发送信号,传达着人体自身各自特殊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与另外的个体相互感应,被另外的个体所接收(如双胞胎之间、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而且,这些自体感应发生的信息还可以被仪器仪表所接收,频谱仪之类的探测、治疗仪器工作就是利用接收人体生物电波,与人体生物电波相共振的原理而制成的;一些红外探测仪器就是对人体热辐射进行感应而获取信号的;当前,对人体生物场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展开。人们希望通过人体自体感应所形成的生物场去获取信息,做到“未触其人,先明其心”“见微知著,以小博大”。
总之,心理资源与生理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当前,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控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