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陈明鹤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亮相。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政治经济学学科命名是首次走入公众视野,但其实它是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指导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资本论》的序言里,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虽然马克思指的“现代社会”是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规律,而经济运行规律就代表着马克思的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突破了当时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仍可用于指导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经过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都在不断探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怎样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破除之前的种种桎梏,邓小平同志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的结合。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至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主要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五大发展理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新常态理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协调发展理论”;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有着这样的逻辑顺序,前四大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而最后“共享”这一理念是前四大理念的落脚点,即在发展中遵循前四大理念取得的经济增长的成果要惠及大众。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而这样的思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一)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这样的论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实现的途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著名的“黑猫白猫论”,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发动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的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同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成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工。同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吸引国外项目等方式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间就完成了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布局,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中国制造成为许多世界品牌的标签。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提高。从我国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视,到世界各国对中国游客的重视都能生动地证明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仍然是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社会形式的变革,正如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的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这四大理念,正是为了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而提出的。坚持了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继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

五大发展理念的最后一项是“共享”,前四大理念提出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正是“共享”,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要。“共享”这一理念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继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是这样论述的,是一种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共享的制度”。这种自由、共享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邓小平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并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在长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思索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取得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特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社会制度保证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成果可以惠及每个个体,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和必要准备,正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前一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

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是习近平同志明确当前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形势做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与以生产力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一脉相传。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马克思、邓小平等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既大力发展生产力,又注重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注重效率、更注重公平,明确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更是结合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以创新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位于首位的,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的价值的标准,厂商为了在交易中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会不断地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正是在这样的动力支配下,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带动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到工厂再到机器大工业。这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根据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关键领域中仍受制于创新不足的影响。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代表是科技创新。2015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1%,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技术要靠外援技术,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的芯片甚至是100%进口。从德国的工业4.0到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创新成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大战略,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形势,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个制造的含义更多的是“智”造,是“创造”。科技创新只是“创新”这一理念的一个组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的创新体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涵盖了创新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支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的发展,以制度创新保证各领域创新的实施,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动力,以文化创新构建精神家园。在这一创新体系的指引下,我国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大数据战略,实施“互联网+”计划;促进“四化同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领域都为实现“创新”理念做好了准备,真正实现以“创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二)以协调、绿色、开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调、绿色、开放”这三大理念的提出,主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实现协调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的阶段。而群体性事件是不协调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这些问题既是过去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累积,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面对的问题十分严峻,但只有解决了这些不协调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绿色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民众的民生要求。发展国家的发展都经过了先发展再治理的过程,例如英国的伦敦从“雾都”成为限制城市扩张侵占农村土地的“城市绿带”的严格执行者。绿色发展不仅是当前环境、资源的诉求,也是世界经济民生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消费已经从数量上的追求,上升到质量上的追求。不仅国内有着对绿色发展的要求,要想持续实现对外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出口也要求“绿色”的发展理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就已经证明了“开放”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以往我们还是吸引外资为主,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当前的“开放”理念,是吸引优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以共享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明确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这是当前立足中国国情和人民最深切的利益诉求,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坚持和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连续性,保证最终目的的实现;又要时刻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当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面对有些党员脱离群众的问题,明确提出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才是发展的动力所在;面对当前加剧的贫富分化问题,明确提出发展由人民共享,发展要在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的发展,发展的重心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为了人民就是核心所在。进行经济发展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就是发展为了人民,由人民享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