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虽然在上一节中,从国家政策法规到学校办学理念,都在倡导产教融合的办学思想,然而却未对产教融合的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根据《汉字源流字典》,“产”,作名词,指“产业、财产”,是在社会专业分工的基础上,由利益相互联系但分工各不相同的相关行业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或行业。产业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义,广义的产业指一切专门生产或制造某种独立产品的部门或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卫生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农业等。狭义的产业有时仅指工业。
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产业的定义发生了新的变化。2017年5月,马云在贵州举行的“数博会”演讲中重提自己对产业的五个新的定义,即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新金融。新零售,由原来的卖产品转为未来的卖服务;新制造,原来所谓流水线、规模化、标准化、集装箱、低成本的概念将会被重新定义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制造。对此,阿里CTO张建锋进行了深度阐述。他以一支高尔夫球杆为例,假设在球杆中加入传感器,用于记录消费者每一次挥杆的力度、击球的位置等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上传到工厂,利用云端做更多的分析,就可以帮助工厂改善他们的产品;进而,工厂可以利用所得数据,为这个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继而为消费者提供进一步的个性化服务,帮助其纠正不良的使用习惯和训练习惯,提升球技。因此,可以说大数据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将远远超过电子商务对零售行业的冲击。新金融,不再是过去的服务20%的大客户就能得到80%的利润,而是只有通过扶持80%的中小企业、年轻人或需要钱的人,才能获得20%的利润。
因此,新的金融必须建立各种各样以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新技术,从IT时代——以“我”为中心,走向了DT时代(数据时代)——以“他人”为中心,主要任务是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新能源, 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
按照马云的说法,今后数据将成为主要的能源,任何组织的创新都离不开数据。
回顾近些年社会经济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不难发现,马云的这一系列言论有理有据,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马云重新定义的五个产业,基本覆盖了高职院校所有的传统专业,如市场营销、机械制造、金融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技术等。这些专业涉及院校众多,招生人数多,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能否与各行业产业高度对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我国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同时,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也决定了中国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因此,这些新的定义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和迭代升级。另外,从教育顶层设计来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越来越难以对接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微观层面,我国疆域广阔、院校众多、校企合作形式不同、人才培养路线图各具特色,教育部设立的“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亦很难施行“行业指导”。具体到地方学校,其面临的问题有:①专业设置面过窄,课程十分刚性,制度缺少弹性等,很少具有适应产业变化的空间;②高职院校中负责研究产业普遍变化的机构,往往沦为科研处、研究所等行政性质的事务部门,缺乏称职的人员和能力,难以满足研究产业变化、紧跟产业发展并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以对接产业的需求。试想,连产业最新的动态都不了解,没有问题导向,又怎么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目标呢?
一、产教融合的“教”作何解?
“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当读为去声“jiào”时,本义为“教育、指导”,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2003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其中,明确将教育划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但产教融合概念中的“教”特指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讨论产教融合时,必须明确产教关系是指除教育之外的其他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为了讨论的方便,下文所称的产业就专指除教育之外的其他产业部门。
二、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
根据教育部2014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现代职业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顶层统筹和行业分类指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终身学习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系统培养,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研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顺利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换句话说,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大职业教育,内容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各种社会上的职业培训”
。
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在《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因为它要满足三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即“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求,这三个需求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职场的需求”。在他看来,全世界面向职场的各种专业教育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医学专业教育。其原因在于:①医学专业对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明确具体;②各个层次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都能与工作岗位相匹配;③教学模式采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实习医院具体到各科室的一线医护人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受到真实的环境的熏陶,真刀真枪地治病救人,在独立行医之前还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住院医生”学习。这样的培养模式是其他所有专业教育应该学习的榜样和示范。
三、什么是产教融合?
以上对现代产业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定义和进一步阐释,尤其是对医学教育的肯定,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路径。然而,截至目前,学界并未对“产教融合”的具体内涵做出界定。从目前可获得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率先提出了“产教融合化”,即“千方百计寻求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时间观念及动手能力”。这里的“产”仅指产品,而“教”仅指实习教学,含义过于狭窄。此后,长期未被提及。2007年,施也频和陈斌在《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一文中介绍了江苏南通理工学院(原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的产教融合路径,遗憾的是,通篇未对产教融合的内涵予以明确的界定。官方文件中,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颁布《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时提出“产教研一体化和促进产教深度合作”
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专辟一章,提出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具体工作要求:一是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把产业或专业(群)作为纽带,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二是要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教育部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各职业院校积极聘请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给予行业指导。三是要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同时,通过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法,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四是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都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把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还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这一要求突出了产教融合的建设机制就是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因此,可以总结出,产教融合就是指职业学校根据市场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把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通过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仿真模拟、顶岗实习辨析:
第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校企合作是“微观层面学校教学与某个企业生产过程的衔接和统一”。遵循的宗旨是:在同一框架下,双方为完成某件事而进行合作,其结果就是“××订单培养班”的出现。而“产教融合”则是从宏观层面对接产业、行业的团体性标准。首先,国家和地区在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做出有关产业与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其次,教育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各院校与产业部门(含行业、企业),双方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就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进行相互适配。二者合而为一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内涵发展的水乳交融。二者相互合作,延伸至彼此的整个价值链中,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第二,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维造型和向先进学习理论为基础,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模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以仿真模拟为主或以单项技能为主的实训、实习,而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要求地真刀真枪地实干真做。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为主要依据。因此,产教融合融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国家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不再是通过简单的开设课程来实现,而是在实战的项目中实现。
第三,“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2+1”教育模式。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为了破解“农村教育人才荒”的问题,率先实施了“顶岗实习”工程。顶岗实习要求:“在校生在基本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后,在毕业前一年,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带薪实习12个月,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毕业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产教融合要求在系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从而促使高职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发生质的变革。产教融合的方式可采取集中、分散或顶岗实习。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指导下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仿真模拟的实训方式的弊端在于:①由于仅仅对接某个企业,其教学标准的适用范围狭窄,一旦企业无法每年接受规模性的毕业生,或者企业所提供的待遇无法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就会面临毕业生无法就业或者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结构化矛盾,这种培养模式也就无法持续下去。②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职院校没有与大型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渠道,如何为提高人才素质服务呢?所以,关键是要培养符合行企需求标准的人才。③仿真实训中学生主要使用电脑、鼠标和键盘完成工作,其设计类似于电脑游戏,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能动性,但却不能让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故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些失误和故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产教融合的明显优势在于:①具有明显的“互利性”特征和“公益性”特征。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产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教育为企业提供竞争所必需的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行业为教育提供最新的行业标准、必要的设备,解决了学校面临的资金问题,提升了教育的品质。教育在满足行业需求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②产教融合具有“动态调整”的特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要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教育结构包括类别结构、专业结构、程度和级别结构等,它的调整受经济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教育结构(包含专业结构)内部也处于不断变化、改革和调整中。因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是常态,两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动态循环和变化之中,具有“动态性”。
显然,“产教融合”意义深远,要求更高,完全依靠院校自身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有更高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才能“深化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从而达到“产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