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原则与路径(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有自己的话语和话语体系,用中国的话语和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论。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又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应该遵循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分析和制度分析,研究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是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导向性的有机统一,这种独特的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其话语体系必然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目标追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的自由、协调和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其研究的基本对象,根本任务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保护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指导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稳态转换和结构性调整的发展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涉及的是经济的本质层次、制度层次的分析,由此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为基础(4)。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实践发展服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经济学以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背后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人类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是经济学发展的根本属性,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就背离了经济学研究的初衷(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历史命运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在其整个经济学体系中强调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向,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的现实表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领导核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的经济社会实践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管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来考量,还是从本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看,都有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诸多考量和充分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中国经济学人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思考内容和方式、术语的使用以及生存方式的选择(6),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到以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和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表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必须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分析批评功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的支撑,基于自身优秀文化和经济实践发展的经济学各流派。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引进,初始的简单拿来主义过分推崇国外的理论,排斥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具有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中国经济学未能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导致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缺失,更使中国经济学未能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广泛性、现代性和持续性,这样的文化,对中国经济学未来走向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经济学提炼出的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体系一定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扎根并发扬中华文化,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现实要求,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快扭转学术理论界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过分推崇。坚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必须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实现时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本质范畴来看必然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其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融入中国元素,贡献中国智慧,在对已有经济学话语体系“有破有立”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
(一)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重视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必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需要用自己的话语和话语体系表达,而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认识和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重视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的基本任务,目前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和阐述方法创新、强化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7),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提升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首先,优化大学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提升政治经济学的地位,激励更多优秀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投身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其次,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再次,教材建设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点之一,应该集齐全社会核心力量和权威人士编写一本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使其用于各大学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最后,给予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和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专业人才团队和后备力量。首先,设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提升政治经济学人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经济学人参与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来。其次,在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注重知识结构的优化,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而且也需要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较高的科学认知,提升学术权威。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关注未来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扭转人才流失状况,使得更多的青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建设。
(二)借鉴古今中外话语体系,积极推进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博大胸怀借鉴古今中外的话语体系,不仅需要加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基于《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提供的话语体系,并基于中国实践进行继承和创新;更要熟悉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话语体系,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将古今中外话语体系融会贯通,基于中国经济实际和现实国情进行扬弃和创新,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对话,实践于国际沟通和交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一方面需要中国经济学人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和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探究其现代观点、现代意义,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以便更好地解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现实特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学说,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也必须正视和吸收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和合理成分,包括研究范式、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需要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进行科学的吸收和借鉴。
在比较融合、兼容并包、创新发展中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是一种新的创新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全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运而生。有别于已有学科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在全球化视野的参照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参照系,寻求中国经济学从分立到均衡转化的逻辑基础,对现实经济运行进行深层次分析,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比较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8)。随着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与创新,推进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向纵深发展,以博大胸怀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借鉴。
(三)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关注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以科学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双重转型和经济发展动力的稳态转换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需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创新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资料,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科学抽象法,用中国话语总结提炼中国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总结提炼经济学的中国规律,以历史逻辑的分析传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融入中国元素,贡献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和学说显得非常零碎,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的中国经济学说(10)。因此,只有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创新中国故事的中国话语、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全面系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把中国经验凝练为系统化的中国经济理论学说,建立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JY104);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ZDA18);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5049)。
(2) 邓金钱,甘肃武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3) 何爱平,河南济源人,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4) 洪银兴:《〈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
(5) 何自力、张俊山、刘凤义等著:《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6) 万华炜:《基于政治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7) 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8) 赵康太:《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领域》,《南海学刊》,2015年第1期。
(9) 卫兴华:《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1期。
(10) 华明:《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红旗文稿》,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