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血生化相关检测
一、肝功能检测项目
3.4~17.1μmol/L(0.2~1.0mg/d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0~3.4μmol/L(0~0.2mg/d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1.7~13.68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细胞性黄疸。
速率法(不含P5P):男:5~40U/L;女:5~35U/L
速率法(含P5P):男:13~40U/L;女:10~28U/L
赖氏比色法:5~25卡门单位/m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严重肝损伤时出现ALT与黄疸分离,即黄疸日益加重,而ALT却逐渐下降。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淤血脑出血等,骨骼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内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药物或乙醇致升高等。
速率法(不含P5P):8~40U/L
速率法(含P5P):男:13~40U/L;女:10~28U/L
赖氏比色:8~28卡门单位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6~12小时内显著升高,48小时内达到峰值,3~5天可恢复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等肝胆疾病。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致肝损害的药物。
30~90U/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如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与转氨酶结合可以有助于黄疸鉴别,溶血性黄疸ALP正常;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指标。
速率法:女:1~12岁<500U/L,15岁以上40~150U/L;男: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以上40~150U/L
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儿童:5~28金氏单位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对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有无复发有重要意义;嗜酒或者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替比林等,口服避孕药,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增高。
(15.0±1.99)U/gHb
成人:走动后:64~83g/L,成人静卧时:60~78g/L;新生儿46~70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脱水和血液浓缩、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降低见于肝脏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大量反复放胸腹水、溃疡性结肠炎、水潴留使血液稀释等。
4~14岁:38~54g/L;成人:34~48g/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脱水和血液浓缩;降低见于白蛋白合成障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白蛋白消耗或丢失过多,消耗性疾病、恶病质、肾病综合征、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腹水形成等,其他情况,如妊娠晚期、遗传性无白蛋白血症。
20~30g/L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以丙种球蛋白为主,见于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减低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先天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1.5~2.5)∶1
临床意义:减低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等。
250~400mg/L
以蛋白计:0.75~1.35g/L;以酪氨酸计:31.5~56.7mg/L
丽春红S染色,直接扫描:白蛋白:35~52,α1球蛋白:1.0~4.0,α2球蛋白:4.0~8.0,β球蛋白:5.0~10.0,γ球蛋白:6.0~13.0。
氨基黑10B染色,直接扫描:白蛋白:66.6±6.6,α1球蛋白:1.5±1.1,α2球蛋白:3.9± 1.4,β球蛋白:6.1±2.1,γ球蛋白:13.1±5.5。
氨基黑10B染色,洗脱比色法(百分比):白蛋白:66.2±7.6,α1球蛋白:4.2±1.7,α2球蛋白:66±21,β球蛋白:10.2±3.1,γ球蛋白:17.3±4.2。
速率法:5000~12 000U/L;比色法:130~310U
二、肾功能检测项目
3.2~7.0mmol/L
去蛋白终点法:男:44~133μmol/L(0.5~1.5mg/dl);女:70~106μmol/L(0.8~1.2mg/dl)
1.7~8.3mmol/L
临床意义:减少较为少见,常表示严重的肝病,如肝炎合并广泛的肝坏死。BUN在60%~70%肾单位功能受损时才升高。只能作为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敏感性指标。增高:肾前因素,肾功能减退、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结核、肾肿瘤、肾盂肾炎等;肾后性因素: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
53~108μmol/L
临床意义:肾功能损害时增高,肾病初期肌酐值常不高,直至肾实质性损害,血肌酐才升高。升高3~5倍提示有尿毒症的可能,升高10倍,见于尿毒症。如果肌酐和尿素同时升高,提示肾严重损害,如果尿素氮升高而肌酐不高常为肾外因素所致;降低见于患者营养状况差、肝功能异常、血容量扩张、肾小球滤过增加或肾小管排泌增加、肌萎缩、贫血、白血病。
202~416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痛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子痫、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摄入过多含核蛋白食物、尿毒症肾炎、肝脏疾病、氯仿和铅中毒、甲状腺功能减低、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妊娠反应红细胞增多症;减低见于恶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先天性黄嘌呤氧化酶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等。
三、心功能检测项目
血清中100~300U/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肺梗死、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溶血可致假性增高。
乙酸纤维素膜电泳法LD2>LD1>LD3>LD4>LD5
琼脂糖电泳法:LD1(28.4±5.3)%,LD2(41.0±5.0)%,LD3(19.0±4.0)%,LD4(6.6±3.5)%,LD5(4.6±3.0)%
琼脂糖电泳法CK-MB:0~3%,CK-MM 97%~100%;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10U/L,CK-MB/总CK<5%
琼脂糖电泳法测定CK-MM亚型,CK-MM1(57.7±4.7)%,CK-MM2(26.5±5.3)%,CK-MM3(15.8±2.5)%
男:38~174U/L;女:26~140U/L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但此酶总活性时间持续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故对心肌梗死后期评估价值不大;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骨骼肌损伤、营养不良、急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剧烈运动,使用氯丙嗪、青霉素等药物均能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异常。
乳酸为底物的速率法:109~245U/L
亚乙基-4-NP-麦芽庚糖苷法(EPS法):血清:≤220U/L;尿液:≤1200U/L
碘-淀粉比色法:血清:80~180U/dl;尿液:100~1200U/dl
丙酮酸为底物的速率法:200~380U/L
<0.5mg/dl
临床意义: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急性损伤、炎症或感染时升高,常用于细菌性感染诊断和治疗观察;可用于机体微小损伤检测,特别是在冠心病早期(血管炎性损伤的增加导致斑块增加);对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和经皮血管成形术患者,能预防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的危险;未有心血管或周围血管意外的人可使用这一指标来评估6~10年出现发作的危险性。
3.7~13.9μmol/L
临床意义:增加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增加;目前国内外逐渐把此水平作为心脑血管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
以100pg/ml为界值
临床意义:①诊断心衰:确认心衰的临床诊断以及对心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正常值几乎可以完全除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②心衰患者预后判断:在老年人群中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衰的危险度;③监控心衰:通过多次测定可调整CHF治疗措施;④在一般人群中筛查无症状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人。
<70μg/L
95%单侧上限为0.8μg/L
0.9±0.07fmol/ml
临床意义:pro-BNP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负荷增加时反应性地从心室分泌,其浓度,特别是N末端pro-BNP,不仅可以作为AMI患者心脏功能的评价指标,还可作为其诊断的辅助指标。有国内外文献报道,AMI患者血浆pro-BNP水平的检测在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pro-BNP的分泌增加主要集中在梗死与非梗死区域交界的边缘地带,此处室壁机械张力最大,因此pro-BNP可准确反映梗死局部室壁张力的变化,而张力又受到梗死面积、左室形态改变、心肌机械应力等因素影响,因此对心肌梗死后病人测量血浆pro-BNP可以同时预测梗死区大小、左室功能。很多报告都提出对于预测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进程来说,血浆BNP测定是一种简便、准确、有用的生化指标,由于左室重构在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不易发现,pro-BNP的测定对于心肌梗死后危险度分级是优质的筛选方法。Pro-BNP是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从理论上讲血浆pro-BNP浓度和存活率密切相关。近年来,临床已将NT-pro-BNP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并纳入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新的心力衰竭诊断指南及诊断准则。
四、内环境离子指标
275~300mOsm/kgH2O
3.89~6.11mmol/L
临床意义: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糖尿病,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颅内压升高等;重症感染、创伤等可导致反应性高血糖。病理性减低见于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细胞增生或肿瘤、注射或服用过量胰岛素或降血糖药、严重肝病。
血清钾:3.5~5.3mmol/L;尿钾排泄量:25~100mmol/24h
临床意义:增高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休克、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的液体、高渗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等;减低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服用利尿药和胰岛素、钒盐和棉籽油中毒、碱中毒、长期禁食等。长期注射青霉素钠盐时肾小管会大量失钾。
血清钠:135~145mmol/L;尿钠排泄量:130~260mmol/24h
临床意义:降低较为常见,见于腹泻、呕吐、幽门梗阻和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等,尿路失钠: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应用利尿药治疗等,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分、大面积烧伤或创伤。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右心衰竭时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血钠被稀释。大量放胸腹水。升高较为少见,潴钠性水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性血钠: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肿瘤等,中枢性尿崩症、高渗性脱水。
血清(血浆)96~108mmol/L;脑脊液:120~132mmol/L;尿液:170~250mmol/L
临床意义:降低常见于丢失过多或摄入过少,如腹泻、呕吐、胃液、胰液或胆汁大量丢失,长期食用盐低量,艾迪生病,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糖尿病酸中毒,各种肾病引起的肾小管重吸收氯化物障碍;升高见于氯化物排泄减少、摄入过多、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成人:2.08~2.60mmol/L(8.3~10.4mg/dl);儿童:2.23~2.80mmol/L(8.9~11.2mg/dl)
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成人:2.03~2.54mmol/L(8.11~10.15mg/dl);儿童:2.25~2.67mmol/L(8.98~10.78mg/d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成人:2.25~2.75mmol/L(9~11mg/dl);儿童:2.5~3.0mmol/L(10~12mg/d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维生素过多症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手术后,佝偻病和软骨病,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或进行性血透析患者,吸收不良性低血钙:严重乳糜泻时,钙与不吸收的脂肪形成钙皂排出,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血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低血钙症等。
总钙:成人2.08~2.6mmol/L;儿童2.23~2.8mmol/L
离子钙:成人1.13~1.32mmol/L;儿童1.18~1.37mmol/L
硫酸亚铁磷酸钼兰比色法:成人0.96~1.62mmol/L(3~5mg/dl) 儿童1.45~2.1mmol/L(4.5~6.5mg/dl)
紫外分光光度法:成人:0.9~1.34mmol/L(2.76~4.16mg/d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假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过多症、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尿毒症或肾炎晚期磷酸盐排出障碍,骨折愈合期,多发性骨髓瘤可有轻度升高;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伴有继发性甲状腺增生,注入过多葡萄糖或胰岛素,或胰腺瘤伴有胰岛素过多症,肾小管变性。
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成人:0.67~1.04mmol/L(1.64~2.52mg/dl)
Calmagite燃料比色法:成人:0.7~1.10mmol/L;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成人:0.6~1.1mmol/L,儿童:0.5~0.9m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等;减低见于长期丢失消化液者、慢性肾衰竭多尿期、使用利尿药、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食用糖皮质激素。
男:11.6~31.3μmol/L;女:9.0~30.4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红蛋白沉着症,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再障,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铁摄入不足或胃肠道病变,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恶性肿瘤、肝硬化;丢失增加如泌尿道、生殖道、胃肠道的慢性长期失血,铁的需要增加,如妊娠及婴儿生长期感染、尿毒症、恶病质等。
男7.9~10mmol/L;女7.3~8.4mmol/L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男:11.0~22.0μmol/L(70~140μg/dl),女:12.6~24.4μmol/L(80~155μg/dl),儿童:12.6~29.9μmol/L(80~190μg/dl)
比色法:男:10.99~21.98μmol/L(70~140μg/dl),女:12.56~23.55μmol/L(80~155μg/dl)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11.6~23.0μmol/L(76~150μg/dl)
单扫描示波极谱:12.24~18.36μmol/L(80~120μg/dl)
吡啶偶氮酚显色:9.0~20.7μmol/L(59~135μg/dl)
成人:<0.97μmol/L(<200μg/dl);儿童:<0.48μmol/L(<100μg/dl)
五、血清相关脂值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理想范围:<5.2mmol/L(<200mg/dl),边缘升高(200~239mg/dl),升高:≥6.21mmol/L(≥240mg/dl)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理想范围:<1.7mmol/L(<150mg/dl),升高:>1.7mmol/L(>150mg/dl)
NCEP提出的医学决定水平:理想范围:<1.7mmol/L(<150mg/dl),边缘升高:1.7~2.25mmol/L(150~199mg/dl),增高:2.26~5.64mmol/L(200~499mg/dl),极高:≥5.65mmol/L(≥500mg/dl)
女:1.29~1.55mmol/L(50~60mg/dl)男:1.16~1.42mmol/L(45~55mg/dl)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
理想范围:>1.04mmol/L(>40mg/dl),降低:<0.91mmol/L(<35mg/dl)
NCEP提出的医学决定水平
<1.03mmol/L(40mg/dl)为降低,CHD危险增高,≥1.55mmol/L(60mg/dl)为负危险因素
中、老年人平均为:2.7~3.1mmol/L(105~120mg/dl)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
理想范围:<3.12mmol/L(<120mg/dl),边缘升高:3.15~3.61mmol/L(121~139mg/dl),升高:>3.64mmol/L(>140mg/dl);
NCEP提出的医学决定水平
理想水平:<2.58mmol/L(<100mg/dl),接近理想:2.58~3.33mmol/L(100~129mg/dl),边缘增高:3.64~4.11mmol/L(130~159mg/dl),增高:4.13~4.88mmol/L(160~189mg/dl),极高:≥4.91mmol/L(≥190mg/dl)
偶联法:1~54U/L;色原底物法:13~63U/L;比浊法:单侧95%上限为7.9U
酶循环法:空腹:(3.71±2.98)μmol/L(0~9.67μmol/L);酶比色法:空腹:(4.9± 2.38)μmol/L(0.14~9.66μmol/L),餐后2小时:(8.22±2.91)μmol/L(2.4~14.0μmol/L)
六、其他检测
速率法:19.6U/L
<36U/ml
速率法:0~11U/L;钼蓝显色法:2~17U/L
72~182U/L
荧光光度法:血清:7~20U/L(Kaback报道),(9.94±2.07)U/L(于嘉屏报道);尿液:(6.39±1.39)U/gCre(魏有仁报道)
CNP-NAG速率法、对硝基酚比色法:血清:(21±6)U/L;尿液:<16U/g
速率法:(27.1±12.8)U/L
终点法:(6.9±3.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