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民工基本特征及务工地点分布
(一)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分布
RCRE2006年的统计显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年龄以21~40岁之间为主,占到全部农民工样本的59.06%,41~60岁的农民工也有27.09%,有11.7%的农民工小于20岁(见表1—11)。
而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农村普查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40岁占66%;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由于这个农民工的统计口径是外出打工时间长于1个月的人口,可以认为,2006年,21~40岁之间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时间更长。
表1—11 农民工年龄分布:RCRE2006年
2006年,RCRE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约占66.05%,女性占33.95%(见表1—12)。而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农村普查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性劳动力4747万人,占36%。这个比重非常接近RCRE的数据统计。
表1—12 农民工性别分布:RCRE2006年
同样,CHIP2002年也有对农民工年龄性别的统计。2002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4.7岁,男性比例约为56.36%(见表1—13)。
表1—13 农民工性别分布:CHIP2002年
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5.1%,女性占34.9%,这和使用RCRE数据库计算的2006年性别比例非常接近。从监测数据的年龄看,2009年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1.6%,26~30岁占20%,31~40岁占22.3%,40~50岁占11.9%,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4.2%。而使用RCRE 2006年数据统计,16~25岁的农民工约占总民工数量的32.5%,可见,农民工年轻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从婚姻状况看,2009年已婚的外出农民工占56%,未婚的占41.5%,其他占2.5%。
(二)收入特征
2006年,RCRE统计数据库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日劳动收入以每天20~30元为主,占到总样本的30.86%,其次是收入在11~20元之间和31~40元之间,比重分别达到24.9%和18.64%。日工资小于10元或大于100元的比重都很低(见表1—14)。农民工日均工资很低,以平均30元/日计算,月工资只有900元,大大低于城市劳动者收入。
表1—14 农民工日工资收入分布:RCRE2006年
根据CHIP 2002年的统计,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认为自身收入在中等偏下甚至最下等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达87.99%(见表1—15)。
表1—15 自我认定家庭生活水平在本市属于哪一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监测数据,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5】可见,近年农民工收入已经有了系统性的提高。并且,中西部地区增幅更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务工收入差异已经不是很明显。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50元,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78元(见表1—16)。从务工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569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425元,在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402元、1359元和1348元。从不同地区务工收入的增幅来看,西部地区的增长要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可能也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吸引农民工数量增大的原因。
表1—16 不同地区农民工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农民工务工地点分布
RCRE数据库统计了农民工的去向,可以看到到外省城镇务工的占主体,比例达到27.4%,本乡外村务工次之,比例为26.75%,到本县外乡、外县城镇和本省省城的比例分别为20.8%、10.94%和9.87%(见表1—17)。这些分布中,中西部省份到外省城镇的比重最大(未列出)。
表1—17 务工地点选择分布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底,大陆农民工总数2亿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亿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2.3%;本地农民工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亿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国大陆的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4%,中部占13.2%、西部占15.4%。 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根据国家统计局较新监测,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地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下降8.9%;在中部地区务工的为 2477 万人,增长33.2%;在西部地区务工的为2940万人,增长35.8%。【6】实际上,更新的监测发现,2011年,东部地区务工人数下降得更多。
同时,2009年数据显示了如下重要特点: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为7441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减少0.6%,占全国的51.2%;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为7092万人,比上年增加535万人,增长8.2%,占全国的48.8%。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2008年上升2.1个百分点(见表1—18)。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增加,主要是在省内就近转移的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民工仍以在省内务工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大多数在省外务工,但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就近务工的比例明显增加。
表1—18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内、省外务工的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2009年的数据还显示,外出农民工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占9.1%,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9.8%,在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34.4%,在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8.5%,在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占13.8%,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4.4%。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63.3%,比上年略降0.3个百分点。到城市务工的比重明显比2006年的统计数据要高。
可见,外出农民工显示了向中西部回流和向大城市流动的强烈倾向。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户口多半在村一级,也有相当比重属于乡镇居民(见表1—19)。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城镇经济缺乏活力,使得农民工向沿海或者大城市迁移。
表1—19 2002年农民工户口所在地分布
(四)务工地点与健康状况
根据RCRE2006年数据库统计,从外出务工地点看,健康状况较好的个体倾向于外出务工,并且倾向于到本村外务工(见表1—20)。
表1-20 健康条件与务工地点选择
注:在外工作地点:1表示本乡外村,2表示本县外乡,3表示外县农村,4表示外县城镇,5表示本省省城,6表示外省农村,7表示外省城镇,8表示境外。
(五)农民工教育、技能特点
在RCRE2006年调查样本中统计发现,2006年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9年,高于全部样本的6.8年。从微观分布上看,农民工中接受了小学以上及初中以下教育的占主体,比例达59.59%,初中以上学历者比例只有13.51%,小学以下学历占26.9%(见表1—21)。
表1—21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分布: RCRE2006年
如果只对外出打工6个月以上农民工进行统计,2006年,有24.37%的此类农民工受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初中文化占61.36%,高中及以上占14.26%。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长期外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较新发布的2009年监测数据,在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的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
可见,从2006年到2009年,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很大提高。
年轻人往往有更好的受教育程度。分年龄组看,2009年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
在专业技能方面,RCRE2006年统计显示,全部人口中有专业技术职称比例达到5.05%,而农民工中比例达到8.04%。全部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比例达到7.32%,而农民工中达到12.34%。农民工群体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高于全部人口。在农业技能方面,全部人口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比重达到5.5%,而农民工中这一比例只有4.99%,这意味着农民工相对而言并不具有农业工作优势。
如果只统计外出工作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则有8.77%的农民工有技术职称,13.36%的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比例进一步提高。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度监测数据统计,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
可见,虽然从绝对数上讲,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但2009年相对于2006年已经有很大提高。
根据CHIP2002年的统计,对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占比为79.96%(见表1—22)。可见,从2002年到2006年,再到2009年,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表1—22 农民工受教育分布:CHIP2002年
根据CHIP2002年的统计,到1999年底从未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达84.77%,只接受过1~3年培训的占9.6%,超过3年培训的比例极低。可见,2009年相比于10年前已经有极大改善。
(六)农民工职业分布
RCRE2006年样本调查显示,农民工外出工作主要集中在五个行业:第一大比重的行业还是农业相关工作,占总外出农民工人数的比例大约为23.33%。从事工业的比重占22.38%,商业饮食服务业占15.04%,居第三位,建筑业占12.49%,运输业占4.11%。其他农民工分布比较零散的行业比如城市环卫、家政、小摊贩等总计占到22.66%(见表1—23)。
表1—23 农民工所在行业分布: RCRE2006年
这些外出打工的劳动者,自身主要工作性质是受雇劳动者,比例达到48.85%,第二位的是家庭经营农业劳动者,比例达到25.53%,他们只是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家庭经营非农业劳动者也占到10.64%,其他行业的农民工比例很低(见表1—24)。
另一个数据库的统计可以作为对照,根据CHIP2002年针对3407名农民工的统计,可以观察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特点。从就业单位性质看,2002年的农民工主要工作在城镇个体经营企业中,比例达到60.08%,工作在农村个体经营单位的比重达11.71%,为第二大类型,其他城镇私营、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加总达到18%,在外企和合资企业中工作比重极低(见表1—25)。
表1—24 职业分布: RCRE2006年
表1—25 现在就业单位所有制性质:CHIP2002年
从农民工工作性质看,2002年大部分农民工属于从事私营或个体经营的人员,比例达到66.13%,其他为受雇员工,25.63%为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长期合同工比例只有4.83%,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职工只占0.53%(见表1—26)。可见,在2002年,农民工外出打工以自我经营为主,而RCRE2006年的统计显示受雇劳动者占主体。CHIP2002年调查的受雇劳动者中,工作比较正规的农民工比例很低。
表1—26 职位性质:CHIP2002年
从职位种类看,2002年,农民外出打工以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主身份为主,从事服务业的打工者占18.96%,接下来依次为受雇于商业、工业和建筑业(见表1—27)。
表1—27 职位种类:CHIP2002年
国家统计局2010年3月发布的2009年度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均有所增长。
同时,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在外出农民工中,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占93.6%,自营者占6.4%,自营者比例比2008年下降0.5个百分点。可见,从2002年到2006年,再到2009年,自营比重逐年下降,受雇劳动力逐渐占据绝对主体。【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