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价值冲突及其化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科学有无国界之争

中国原本没有“科学”一词,它是源于日文对science的翻译。science的拉丁文词本来是指“认识”,它一开始是知识的总称。文艺复兴之后它渐渐表示以数学、物理学为样板的无可置疑的知识体系。在近代人的心目中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仅仅指精密科学或自然科学。尽管到19世纪人们已开始将科学一词运用到人文与社会领域,并由此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类名称,但人们仍有两套科学标准即狭义上的精密科学标准和广义上的知识体系标准,至今遗留“科学是什么”这一难解之谜。

之所以会出现“科学有无国界”之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争议各方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存在着不同。如果撇开广义上的科学不谈,仅就狭义上的精密科学(或自然科学)而言,争议各方也没有在看待“科学”的视角上达成一致。因此,就有必要澄清在何种意义上科学是无国界的,在何种意义上科学又是有国界的(本章“科学”仅指狭义上的自然科学)。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其含义指的就是科学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强调科学不应受到任何人为的干扰而能够深入探究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客观对象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科学究竟有无国界?争论中形成了两派对立意见。

主张“科学无国界”论者,其观点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

第一,从科学的内容看,它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因而具有客观的普遍真理性,是超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都可以认识和利用相同的自然规律,可以发现或发明和利用相同的科学技术。它的客观内容与国家制度、民族关系、阶级地位等并没有必然联系。它本身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的普遍真理性不因国家与民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第二,从科学的功能看,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杠杆,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的强大武器,是没有也不应该有国界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生产力是无国界的,我们不能说作为第一生产力或者说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是有国界的。在科技时代,科学家虽然属于特定民族和国家,但也应该以人类的总体利益为重,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持这一观点的人,往往喜欢援引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转引自:汪堂家.科学在何种意义上是无国界的?[J].书城,2000(12):35.。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它应为全人类造福。

第三,从科学的发展看,它是各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勤奋探索与世代相传,积累创造的结果,不是个别国家与个别人孤立活动的产物。尤其现代科学是“大科学”,更需要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随着科学界和科研人员比以往更为频繁地交流与合作,科学正在走出国门,跨越国界。知识的产生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真正无国界的事业。不仅如此,科学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不管是本国发明的还是外国首创的。即使是很民族化的东西,只要是先进的,就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是由各民族所组成的。很多学科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很多学科的发展只依靠一两个民族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民族的介入。整个科学的发展进程,需要所有民族世世代代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结果。

主张“科学有国界”论者,其观点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

第一,从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看,科学的成果应用是有国界的。科技一体化,一方面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不仅指科学通过技术中介将理论知识和原理变成实用产品,而且指科学越来越需要技术为它提供研究手段。技术的科学化则表现为高精尖的技术需要理论的支持,尖端技术的发明和采用需要科学理论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预设,并对这些技术的运用进行长期的评估。我们知道,技术一向是有国界的,这一点已无可置疑。那么,科学呢?由于在当代,科技一体化业已成为一种现状事实和发展趋势,我们很难截然分清哪个是属于科学、哪个是属于技术,其实它们往往都处于一种高度融合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既然技术都是有国界的,那么由此推出科学也是有国界的,就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从科学的社会功能看,提升国家实力是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是分国界的。科学技术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它成为国际竞争的一张张“王牌”时,科学技术不仅是有国界的而且界限还很分明。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是受国家制度所制约的。例如,当今世界无处不在的科技间谍,围绕知识产权而产生的无数国际纠纷,以及经济竞争和国防实力的竞争,最后都表现为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科技活动在许多国家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政治决断,甚至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正如国内一位院士所指出的:“科学技术虽使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滥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精密制导武器的高度发展等严重危害。在利益驱动和竞争压力下,科学不再是完全中性和客观的事物。科学对社会、对政治的直接影响,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张存浩.科学道德建设应借鉴国外经验[N].光明日报,2002-02-07.科学与国家利益的这种内在关联,不仅促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使人们无法无条件地享用他人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无国界转移会因此受到不断的阻碍。科学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国家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影响。实际上,国家制度和阶级关系不仅影响科学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而且也决定科学应用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只要存在着国力竞争,存在着国家利益之争,科学就不可能是无国界的。

第三,从科学的发展模式看,越来越走向国家化科学之路,因而深受国界的影响。现代的重大科研活动,通常需要国家的组织和投资,即便是那些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基础研究也是如此。科学不是自行发展的,它需要国家巨大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成本,任何国家的科研投入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每个国家都只能有选择地支持科研项目。无回报的投资必然导致科技活动难以为继。今天的重大科技活动越来越需要一个国家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人士参与,这既需要科技活动的国际化,也需要不同国家在分享科技成果之前承担科技投资的风险。这一点,决定了科技活动一开始就受制于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投资安排和产业要求,也决定了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国界的。

上述争论双方的观点,在理论上各有一定的合理性,给人很多启发。但也难免各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就坚持任何一方的观点而放弃另一方的观点,我觉得都有点勉强。其实,“科学有无国界”之回答应该是辩证的,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说,科学既有国界也无国界,得看在什么意义上说。下面,我将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第一,从科学的多重内涵来看,科学既无国界,又有国界。

国内学界对“科学”的界定,常常用“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来诠释。但我认为尚不够全面,还是以J. D.贝尔纳的观点来阐释比较合理些。他把“科学”归纳为以下五层含义:第一,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科学知识具有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第二,一种特有的思维方法;第三,一种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工具,即生产力);第四,一种建制或社会职业(例如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1666年法国巴黎科学院);第五,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例如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气质)。可见,J.D.贝尔纳是把科学的社会建制也纳入了“科学”的内涵作为其应有之义。

如果认可J.D.贝尔纳的这个观点,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就“四科”四层含义而言的“科学”确实是无国界的,但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的含义来看,科学又是有国界的。“四科”是无国界的,这比较好理解。因为它们都属于科学文明,是人类共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全人类都可以学习和通用,科学思想可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即使像科学精神这样的东西,你也很难区分其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也没有必要做出区分。但是,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的含义来看则不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在社会结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其他社会职业存在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它的发展不能不受各种社会—国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国家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科学已从个人在实验室和书斋中的活动发展为社会性事业以后,社会—国家因素对科学的制约作用就更加明显、更加重要了。例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德国最早出现了由国家出资创建的大学、研究院,国家直接雇用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这样的科学发展模式被20世纪中期的苏联发挥到极致。在那里,所有科研人员都是国家的雇员,科学活动完全由国家组织。国家之所以要这样,一方面,因为科研成就本身可以给国家带来荣誉,这种荣誉在冷战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这些科研成就立刻可以被军事工业综合体进行开发,变成国家的工业与军事力量。可见,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活动已经社会化、国家化了。需要国家大量投入,需要宏大的科技队伍、复杂的实验设备和巨额的科研投资,重大科研课题都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而且,科学活动需要政府出面组织管理。要取得科研成功,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科学成果特别是科学成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评奖和给予各种国家荣誉等。因而,这一切都使得科学不能不受各种社会—国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能不具有国界的意义。

第二,从科学的两大分类来看,科学既无国界,又有国界。

科学可以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大类。基础科学是指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技术科学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基础科学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与其他科学相比,抽象性、概括性最强,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②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比较间接,需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③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们忽视。④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和连续性。⑤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一般公开发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用科学是指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的科学。狭义的应用科学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是直接应用于物质生产中的技术、工艺性质的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狭义应用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设计程序、劳动对象成型方法、对工艺可靠性的评估方法、保障优化生产的方法、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约材料的方法等。当代,应用科学正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各种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为基础理论的运用开辟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如果我们认可对科学的这种两分法,那么其结论就是,基础科学是无国界的,但应用科学一般都是有国界的。基础科学无国界,不难理解。例如,每天世界各地都在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理论成果和学术思想,当然也存在着愈来愈重要的国际合作,实际上,像宇宙探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脱离了国际合作几乎难以成功。但是,应用科学则不然。应用科学已经不再仅仅靠科学家个人才智和努力(虽然那仍然很重要),而在相当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创造合适环境,以及发展相互协作的团队。如果没有对依赖于应用科学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广泛保护,科技发明与发现将缺乏内在的动力,科技投资将陷于萎缩,受害的将不仅是科学自身。今天随着国家间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科技人员既需要具备全球眼光,也需要在尊重别人知识产权的同时,真正懂得保护自己的科技成果,在参加国际会议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应慎重。用“科学无国界”的口实来淡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显得很不合时宜。从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来看,传统的“科学无国界”观点只适用于基础科学,其适用范围将大大缩小,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也越难具备。

综上,在我看来,从科学的多重内涵和两大分类来看,科学有国界与科学无国界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应辩证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抽象地谈论科学有国界或无国界,本身没有多大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