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表索引

表1 杜郎口课堂学习系统的局部分析………………………………… (2)

表2 设计研究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 (31)

表3 文献调查概况…………………………………………………… (39)

表1—1 知识时代教育的“李约瑟难题”及其指向………………… (48)

表1—2 知识创新决定价值: 以iPod 为例…………………………… (49)

表1—3 面向21 世纪的教育目标框架……………………………… (51)

表1—4 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识论)…………………… (63)

表1—5 知识分类的实用层次………………………………………… (67)

表1—6 学习的三个隐喻的理想的典型特征概览…………………… (77)

表1—7 多重学习隐喻的整合………………………………………… (82)

表1—8 人类能力的比较……………………………………………… (86)

表1—9 Reeves 的意动维度目标……………………………………… (91)

表2—1 协作学习、合作学习与协同学习比较……………………… (111)

表2—2 不同学科领域对场的理解………………………………… (122)

表2—3 意动相关词汇语义比较…………………………………… (127)

表2—4 协同学习场域的内涵……………………………………… (128)

表2—5 联通主义视角下的学习理论比较………………………… (143)

表2—6 知识建构的不同表达……………………………………… (147)

表2—7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之比较……………………………… (150)

表2—8 不同社会条件的社会适应………………………………… (151)

表2—9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策略的比较………………………… (153)

表2—10 协同学习范式与深度知识建构的实践空间列表………… (155)

表4—1 协同学习原则—协同学习工具的映射关系……………… (224)

表4—2 基于协作创新网络模型的分析维度编码………………… (232)

表4—3 新手数据统计(74人)……………………………………… (232)

表4—4 专家数据统计(23人) ……………………………………… (233)

表4—5 专家视角的三维度分析…………………………………… (233)

表4—6 新手视角的三维度分析…………………………………… (233)

表5—1 教学设计与学习设计的比较……………………………… (246)

表5—2 协同学习设计要素连续统………………………………… (248)

表5—3 协同学习场域三层比较…………………………………… (255)

表5—4 信息场、知识场的互动…………………………………… (259)

表5—5 个体/群体—信息场/知识场的互动……………………… (262)

表5—6 协同学习场域的知识创新机制…………………………… (266)

表5—7 协同学习技术选择矩阵…………………………………… (273)

表6—1 教学设计中的协同学习特质考量………………………… (283)

表6—2 协同学习量表的一般特征数据统计(第一轮) ………… (284)

表6—3 深度互动情况……………………………………………… (286)

表6—4 汇聚共享情况……………………………………………… (287)

表6—5 集体思维情况……………………………………………… (288)

表6—6 合作建构情况……………………………………………… (288)

表6—7 多场协调情况……………………………………………… (289)

表6—8 五个原理的实现效果对比………………………………… (290)

表6—9 协同学习量表的一般特征数据统计(第二轮)………… (293)

表6—10 编码体系…………………………………………………… (298)

表6—11 协同学习过程编码体系…………………………………… (300)

表6—12 杜郎口某语文课堂关键事件的场域分布………………… (305)

表6—13 协同学习原则在教学流程中的体现……………………… (308)

表6—14 杜郎口中学课堂学习行为举例……………………………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