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外资企业产业布局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

1.研究思路(见图1-2)

图1-2 本书的写作构思

2.篇章结构

本书共分6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书选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然后对本书中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界定,如外资企业、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国际城市;接着对国内外有关外资区位选择及产业布局、外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首都经济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以及外资与北京产业效应的文献研究分别进行综述;最后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2章在京外资企业产业布局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多维度、多视角地分析了在京外资企业产业布局的现状:用五个阶段分析了北京利用外资从1980年到2009年的历史与现状;从空间特征视角分析了在京外资企业在北京各功能区域的基本状况;从来源地视角分析在京外资的地区国别结构及其质量;从三大产业角度分析了北京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从北京重点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外资的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趋势;最后,对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利用外资规模、外资产业结构、外资行业分布、外资来源地及其利用外资业绩指标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3章在京外资与北京宏观经济灰色关联研究——基于北京市1988—2008年的数据。本章采用灰色关联理论从在京外资总量、一二三产业、行业门类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及其北京各功能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四个维度分别研究它们与北京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在京外资对北京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影响程度。

第4章在京外资对北京宏观经济影响研究。采用1988—2008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相应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在京外资企业对北京经济总量(GDP)、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就业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与短期回归关系,研究了在京外资对北京的宏观经济效应。

第5章北京主导产业与在京外资企业产业效率评价。北京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变化较大,本书从四个阶段分析了北京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演变;然后,分析了外资企业在北京主导产业中的布局情况,对17个行业的内外资企业2008年的经营效益进行了比较;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在京外资企业2008年相关行业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在京外资企业产业效率较差。

第6章结论及政策建议。本书通过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得出在京外资产业布局、宏观经济效应和产业效率方面的八条结论。从外资引入、外资管理和功能定位方面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本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

(1)从企业的维度研究外资的效应,如外资企业的技术效应、外资企业的创新效应、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鲶鱼效应”以及外资企业的负效应等;

(2)从地理空间的维度研究在京外资企业的产业布局,分析外资产业的地理特征、地理集聚、地理效应等。

3.逻辑结构(见图1-3)

图1-3 本书写作的逻辑结构

1.4.2 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了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在京外资企业产业布局及效应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统计分析法。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资料,利用上万个外资相关数据,从统计角度分析了北京利用外资的历史演变情况,分析了在京外资企业产业分布情况,以及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的外资利用的差异性。利用统计数据研究了北京主导产业的演变,相关产业外资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其效率。

(2)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是本书的主要分析方法,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统计描述,总结了北京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京外资企业的产业布局情况。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回归模型研究了在京外资对北京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程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在京外资企业产业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产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北京市相关部门制定外资政策提供数量和理论上的依据。

(3)对比分析法。本书广泛运用对比分析,对北京利用外资的历史情况与现实情况比较;对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外资来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对首都功能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功能与主导产业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京外资企业的产业布局和效应。

(4)归纳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贯穿了本书的始终,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归纳在京外资企业的产业布局;通过灰色关联性分析归纳出在京外资与北京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在京外资产业与北京宏观经济效应的关联性;通过DEA模型归纳出在京外资产业大量存在DEA无效,并且这种无效是因为纯技术效应造成的,说明在京外资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4.3 创新之处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外资效应理论。外资效应理论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外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业优化和技术溢出产生积极的影响上。运用DEA模型从东道国外资企业出发,研究其产业效率,能够清晰地观测到外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规模报酬、技术水平等状况;并且与最优投入或产出方案比较,寻找纠正DEA无效的途径,促进外资企业产业效率优化。因此,对外资企业产业效率的研究是对外资效应理论的重要补充。

(2)运用DEA模型对在京外资企业产业效率进行评价。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是比较、判断决策单元(DMU)之间的相对效率,并对决策单元的效率优劣做出评价的一种方法。DEA模型在管理科学、系统过程和决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选择上。但是,将DEA模型用于对外资产业效率评价的研究,目前还尚未见到相关成果,本书把DEA模型引入外资企业产业效率研究中,是一种创新型尝试。

(3)拓展了灰色关联模型的运用领域。灰色关联模型在经济决策和经济评价领域中有广泛的运用,但在区域利用外资与区域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运用目前是空白。因此,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从外资总量、外资产业构成、外资行业分布以及各功能区域外资四个维度研究了北京外资与其宏观经济的灰色关联性,是对灰色关联模型应用领域拓展的有益尝试。

(4)对FDI业绩指数的应用进行了纵向延展。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业绩指标的初衷是用于测评世界各国吸引FDI流入的现状,我国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FDI业绩指数应用拓展到测评中国各省市吸引FDI流入的业绩现状。本书受此理论的启发,将FDI业绩指数应用领域再次延伸到测度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在一二三产业中吸引FDI流入的业绩现状,分析它们在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的绩效。

(5)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了北京利用外资的情况。本书从外资总额、外资的空间布局、外资来源地、外资在三大产业中布局、外资在重点行业布局五个维度研究了北京利用外资的演进及特征。从外资规模、产业布局、行业分布、来源地及其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角度比较研究京津沪渝利用外资的情况。从宏观经济层面和产业层面研究了北京外资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6)研究了北京利用外资的新进展,弥补了已有研究的时间局限。有关外资与北京经济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大部分在2005年以前,而北京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从2005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2011年北京利用外资规模占北京利用外资总量的78.7%,同时,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纷纷落户北京,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明显增加。因此,以往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北京利用外资的效应,需要运用最新的外资数据弥补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