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教育會教育科學研究組成果
澳門多元化教育的剖析與探索注1
注1本文收入2001年第2期《澳門教育》。
多元化是澳門教育的主要風貌。
澳門教育的多元化,是由長期獨特的歷史條件形成的。
一 三大獨特歷史條件形成多元化
(一)居住人口的多元化決定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澳門文化多元
澳門自古是中國神聖的領土,從16世紀开始,漸漸成為對外商埠,1553—1557年間,在明末政府的管治下,租出南隅讓葡商旅居停,開始了四百多年的華洋雜處。西方人士——以南歐葡國人為主,並常有印度、馬來西亞、非洲、日注2、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商人、水手、葡人家眷家僕,甚至羅馬教廷各國神職人員,亦涉足這塊彈丸之地。還延續了四百多年歷史的異族通婚,誕生了今數以萬計的土生葡人——即以中葡混血為主的人士。但是,澳門人口始終以華人佔絶大多數,因而形成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兼容拉丁文化、南歐文化等的多元文化。
注2本文收入2001年第2期《澳門教育》。
(二)獨特的教育政策與社會的自由競存形成澳門教育參差複雜的多元化
從1557年到1849年,葡人租居澳門的二百多年间,中國華人的封建教育與葡人的宗教教育已是涇渭分明,各自發展。1849年葡人強佔澳門以後,直至1978年的130年間澳門政府的教育政策與香港的港英政府不同,教育經費只管葡人葡語。佔人口90%以上的華人教育,由教育界人士以及華人慈善團體、廟宇宗祠、工會行會、界别社團、街坊組織以及各大宗教來辦,按社會需求、團體意志和教育人士各自的辦學宗旨來辦。1987年開始,政府決策承擔公共教育時,私校學生已佔九成以上,成為教育的主體了。澳門教育的多元化是政府長期不承擔公共教育,由民間多元承擔所造成的結果。同時也是百年“自由競爭”、汰弱留強的結果。
(三)民族性與兼容性的基本平衡形成並存的學制多元化
澳門教育的民族性是強烈的。四百年來,中、葡兩種教育系統河水不犯井水,各自沿襲本民族的教育發展而發展。事實上,華人人口的優勢、中華文化的強勢使手持管治權的葡人逐步明白他們所面對的被管治者絶對不像巴西人。同時又由於強勢的中華文化具有兼容性,有容納不同文化的空間,所以從1849年到1999年,葡人管治澳門的150年間,葡語文成為官方語文,葡政府又通過行政手段,推澳門居民中學習和使用葡語的,仍為極少數。因此,政府只能採取兼容的政策,使澳門教育在中、葡雙方強烈的民族性中,相互兼容達至平衡。既不同香港般重英輕中,更不像巴西般以葡文作為巴西官方文字。
二 從四種學制並存看澳門教育多元化本質
澳門從小漁村經過四百年蛻變成現代化的商業城市。中、英、葡三語流通,四種學制並存,百年來相互兼容,各自在“自由市場”中獨立競存,這足以說明澳門教育發展的軌跡,也可以透視澳門教育多元化的本質。
(一)中國學制——六·三·三制
澳門的主流學制與母體文教——中國學制演變一脈相承而來。清末民初至1922年間,是中國廢科舉辦學堂至新學制醖釀成熟的30年,學制幾次變更,澳門都有回應。例如1916年曹美瓊辦的維德學校,就採用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初小4年,高小3年,小學7年畢業。澳門中文學校到20世紀30年代,基本上與內地1922年頒行的六·三·三制看齊,一直沿襲至今。“文化大革命”十年,因內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教育出版社停向澳門發行教科書,全部中文中學被迫採用香港課本,也被迫改為五年一貫英國制,至1984—1994年度才先後改回六·三·三制。可見澳門教育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同時也可見,以漢文粵語為教學語言的中文學校其學制一直與海峽兩岸的學制相同,這既是文化認同,也適應畢業生升學銜接的實際需要。2000—2001年度採用中國學制學生,佔全澳門學制多元是以中國學制為主體的。其他三制合起來還是很小部分,這也是較合理的。
(二)英國學制——六·五·二制
19世紀末,澳門的商業地位基本上被擁有深水港的香港所取代,澳門的華人、葡人不少往港謀生,也有葡文、中文學校遷港續辦的現象。但澳門商業還是逐步發展的,為適應社會需求,從1914年,樹學會開始辦第一所英文中學——澳門英文學校。30年代相繼辦了私立的英文中學男、女校多所。英文中學採六·五·二制,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畢業生以投入商業服務或升讀海外大學為主。90年代以來,往內地升學的也逐步增加,直接就業的較少。因此,個别開始改中學三·三制,取代五·二制。可見學制的選擇與升學銜接關係較大,直接聯繫培養目標以適應家長的要求。2000—2001年度英文學校學生佔全澳的6.61%,學校共八所。其中五所是一校兩制,同時有中文部。
(三)葡國學制——四·二·六葡制
葡國學制小學四年,預備中學二年,中學六年(即第七級至第十二級),入讀的大多為葡人子女或部分土生葡人子女,個别華人子女也有入讀,畢業生部分往葡國升學,大部分在澳門入職公務員,學生向來很少。2000—2001年度佔全澳學生的0.91%,僅得909人,反映出回歸後葡人減少的實況。
(四)中葡學制——六·五制或六·三·二制
19世紀末,政府已開辦為華童入讀的官校,以中文為教學語言,但必須教授葡語。1951年定名為中葡學校。直至1985年才辦中學,可見中葡學校長期均以培養略懂葡語的低級公務員為主要目標。初辦中學五年畢業,至20世纪90年代末,為了高中畢業能與升大學銜接,改為六·三·二制,並計劃過渡六·三·三制。中葡學制全屬官校,2000—2001年度學生佔全澳學生的6.33%,其中以葡語為教學語言的僅佔0.10%,即學生102人。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6,201人,佔6.23%。
以上所列的四種學制並存,可以看到澳門教育的多元化有清晰的民族文化源流,涇渭分明,儘管互相影響,不過融合程度極為有限,但均有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大同小異,總的傾向為中、小學教育11—12年,也能與國際教育接軌。目前全澳高中畢業生多渠道升學,各有適應,升學率超85%,其中到海峽兩岸升學的超過2/3,也反映20年多元磨合的結果。
2000—2001學年全澳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人數

三 必須澄清幾點誤解
(一)多元化不等於無政府狀態
澳門中華教育會成立的一個近因,就因為要組織起來派代表交涉新的管治法令;1978年至今,通過教育津貼、教育立法,推行“傾向普及免費教育”等,政府不斷加強教育管治。包括非入網私校在內,所有學校每年均需向政府教育部門呈交統一的會計表報,受政府財政監管。
(二)多元化不等於混亂不堪、極端落後
澳門學制不統一,課程大綱不統一,無統一考試,其育人標準經常被習慣了大一統的教育政策者所質疑。其實澳門不少學校20世紀30年代在東省教育廳立案,1940年按內地要求改隸中國教育部中央僑委會註冊,自覺按中國教育部門規章辦校,教科書大多採中華、商務版,畢業證書也通過中華教育會寄中國教育部門加章確認。中國學制從來是主流學制而佔學生總數的80%以上,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大多數學校有規可循,只不過是未能100%按“葡規”辦事而已。當然不能評之為“混亂不堪”,因而想像它必然“極端落後”。
澳門封建教育時代,學子參加科舉考試,20世紀二三十年代高中畢業生開始有參加澳門畢業校友均成群;90年代以來,全澳門學生才走出多渠道升學的坦途,為人艷羨。當然,各地優惠有加,但程度不銜接而退學的是極個别現象。
(三)澳門教育的薄弱環節與多元化無關
澳門教育確實存在不少缺點和薄弱環節,我們既希望,也應該客觀而科學地找出其真正原因,以便對症下藥,克服改進。例如教師、學生負擔過重,教育效果不佳,教學質量參差,留級率高,厭學情緒蔓延,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這些問題不可忽視,但許多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統一程度甚高的一元化的地區,也不是在面對同樣的問題嗎?
(四)惡性競爭不在多元化
無可否認,澳門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教育行政規範性少而私校自主性強。這剛好與現代世界潮流巧合。澳門教育長期靠甚麼保證質量?並不是靠政府的強勢管治,靠的是自由市場的競爭機制,這一點也剛好與世界潮流巧合。20世紀百年間,在無情的汰弱留強競爭中,超過200所學校關閉,平均每年淘汰多於兩所!到70年代末,沒有團體作後盾的“純粹私校”——即100%靠自力更生、以校養校的獨立私校,共1.5所。所謂0.5所,是該校校址獲免租或廉租才得以生存。現存私立學校62所,其中10所還是政府開始津貼私校以後,即1978年後辦的。
1980年以後,澳門因外來人口突增,出現嚴重的學額不足現象,良性競爭機制經過20年的扭曲,現在變成了惡性競爭,許多正常秩序與優良傳統都漸消失,引發了一連串新問題,這些又與多元化何關?
在“自由競爭”時期,家長手上有擇校的自由,今天家長的優勢漸失,特别是子弟品學欠佳,處於到處求“學位”的劣勢。
要保證教學質量,教育行政當局適當、合理的規範和監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良性競爭機制的作用。
四 澳門教育必須保持多元化特色
(一)多元化教育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有利於人的充分發展
記不清是哪一本書上有這麼一個描述:清晨,被中國内地産的閙鐘吵醒,從中國台灣産的席夢思上彈起,披上意大利襯衫,戴上金利來領帶,用黑人牙膏刷完牙,一杯巴西咖啡還沒有喝完,西門子手機響起,只好開著三菱私家車,迅速地趕到美國人開的公司上班……
相信這些描述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世界正在走向一體化,“地球村”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
科技進步迅速,不僅對個人生活有著實質的影響,而且也使行政、商務及傳播等各方面産生巨大的變化,同時也使得社會結構、社會規範産生變化。未來社會是個民主化、國際化的社會,價值體系必然是多元的,多元價值觀將是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及欣賞不同文化的基礎。隨著國際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時代到來,過去政府在教育與文化方面所扮演的主導角色,將逐漸轉移至民間,社團與社區的活力也將逐漸展現。
教育改革需適時反映社會變遷的需求。在這麼一個信息時代,探討澳門教育問題,自然必須把它置於世界潮流中進行。現代化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強調多元智能、因材施教,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是當今社會對教育的一大要求。而多元化教育正是迎合了這一世界趨勢。它要求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育學制、教育政策等都必須是多元的,近年教育中央集權的國家紛紛進行教育改革,其教育向這個方向轉軌。
今天,澳門已經形成了辦學實體多元、學制多元、培養目標多元、辦校經費來源多元、管理模式多元、師資培訓多元、升學渠道多元以及課程教材多元的多元化教育,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對於澳門教育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快地發展將大有裨益。
(二)多元化教育適應澳門現實,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經濟穩定
首先,澳門社會的多元決定了教育的多元。澳門過去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今後這一角色還要繼續下去。儘管中文學制是主流學制,學生佔86.14%,但是澳門有一萬多的土生葡人,回歸後葡語仍然是澳門的正式語文之一,葡文學校或中葡學校必將繼續在澳門佔一席之地;英文是澳門商業上的常用語言,在旅客數年達900萬人次的澳門,英文學校或中英文混合的學校學間還是
闊的,不入網的學校中,這類學校比例較大,正好反映這一點。
其次,澳門的教育多元順應社會的多元。今天澳門有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有多語和雙語的環境資源,又面對不同制度的周邊社會。澳門多元教育可以匯聚各種力量的辦學熱情,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層次為澳門教育注入新的動力。
(三)多元化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有利於澳門教育的發展
澳門地方小,人口少,本地高校在專業設置等方面很難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即使勉強而為,也不符合成本效益。本澳門升學管道暢通,近十年本澳門培養各種人才是有利的。確保澳門教育的多元化,特别是學制的多元,才能適應未來澳門社會的發展,有利於與國際接軌。
多元化教育有利於通過競爭提高教學質量。在自由社會,歷來奉行“適者生存”原則,本澳門私校良性競爭機制形成之時,也正是澳門教育邁向成熟之際。
澳門多元化教育的競爭也表現在各地高校在收生方面以及學生在升大方面。學子們認真學習並具備專長,才有可能進入自己心中的“伊甸園”。
多元化教育有利於吸收外來教育教學經驗。從歷史上看,澳門曾經是西學東漸的橋樑,又是西方漢學的搖籃。從今天來看,雖然這種作用不再,但澳門教育在縱向上,不同教育背景的學校為其他地區同系統的辦學機構所認同;在橫向上,澳門各類學校之間關係密切。這種開放式的多元,有利於吸取外來教育教學經驗,補澳門教育之不足。
(四)多元化為《澳門教育制度》法所確定,亦獲中央承諾
保持澳門多元化教育已經作為特區教育政策,為《澳門教育制度》法所確認。在回歸前夕,澳門教育界高層訪京團拜會錢其琛副總理時,澳門教育界要求保證教育多元化的共識,也獲得中央的承諾。
五 澳門多元化教育發展幾處瓶頸
多元化是澳門教育的發展方向,在引導多元化的澳門教育走向現代化高質高效的同時,我們應對當今澳門多元化教育所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有足夠的認識。
(一)教育投入長期不足,辦學品質參差
澳門社會問題不少,失業和治安不靖便是兩大突出的問題。
今年的3月8日,《澳門日報》刊登了這麼一則消息,標題是《低學歷群失業人口最多》: “據澳門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
全澳失業人口一萬四千人,按教育程度分,未完成小學教育程度的佔15%,只有小學程度的佔37.3%,初中教育程度的佔31.2%,高中佔12.4%,完成高校的則佔4.2%。”數字反映失業人口的比例與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
近年,澳門治安問題嚴峻,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上升,而且出現犯罪人員年輕化、手段成年化、後果嚴重化、作案人團伙化的特點。青少年問題的嚴重跟青少年失學是有很大關係的。由於澳門學校學額長期不足,从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失學者數以千計。試問一位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離開學校之後,在既不能工作,家庭又管不到的情況下會做些甚麼事來?
澳門失業、失學人口之多,原因是多樣的,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否認的是跟長期以來政府對澳門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仍然遠低於周邊的國家和地區。澳門教育經費在財政預算中所佔的比例只有10.5%,而中國内地是12.2%,美國是14.3%,印度是15%,日本是16.6%,中國香港是20%多。
官校辦學費用全由政府包辦,教育成本高,但由於未能適應華人家長的要求,學生人數始終不多。而佔學生人數93%的私校財政來源在沒有入網前除了社團及個人的資助外,大部分靠學費收入,得到政府津貼有限。長期以來私校經費短缺,因而導致學校辦學條件較差,校舍場地更是嚴重不足。
目前,澳門政府給予入網學校每個小學生津貼5,800元,給予每個入網學校的中學生津貼8,800元,並允許學校加收不超過20%的雜費,對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確實起了很大作用,必須充分肯定它的積極作用:既穩定了社會,也在經濟不景氣的多年間防止了由於經濟原因的學童失學。但對於學校來說要改善辦學條件又談何容易?許多學校校舍簡陋、設備不足,要維持下去還勉強,但要談發展可能就力不從心了。
本澳學校發展到今天,學額“求大於供”的情況已在悄悄發生變化。總的情況是,高年級學位還略為緊張,低年級的學位已開始由“不足”轉向“空置”,但各校之間差異較大。從學校規模來看,有的學校學生人數達到八千多人,也有的學校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全部學生合計才十多人;從收生情況看,有個别學校報名入學要排隊,也有學校儘管推出各種“優惠”政策,但願意就讀的人並不多。
隨著學位的增加和生源的減少,未來私校在收生方面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這一方面要求各校必須儘快地提高教學質量,辦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避免惡性競爭,促成良性競爭。特區政府成立後,特别關注環境特差的學校和未有電腦設備的學校,這樣的做法是受到歡迎的。不過由於長期教育投入不足,“欠債太多”,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才能扭轉惡性競爭的局面。
(二)官民溝通合作不足,各方積極性未能充分調動
教育行政是教育整體運作的協調者,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和執行者,教育資源的平衡者,應從全局的角度去規劃教育藍圖和引導各學校朝這一方向努力,故理應比民間站得高、看得遠、管得準,但目前民間和學校似乎對政府有信心不足之嫌:認為政府行政對澳門多元化的教育認識不夠,對澳門教育的方向不明,對以私校為主體的學校缺乏有效的監管,或監管時有抓小放大情況,未能保證良性競爭的社會條件。
在當今法治的社會中,教育同樣不能沒有法律的規範和保障。澳門政府在1991年制訂了《澳門教育制度》,但至今相關配套的法律都還沒能完善,到目前為止,有關教育的大大小小的法律有近60個,但大都是澳門近年接二連三出現的教育事件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從學校的內部管理來看,也有必要加強民主化和科學化的管理。目前澳門教師和學生對校政大都欠缺發言權,只是以完成教學任務或學習任務為己任。儘管不少學校也設立了校董會、教聯會、學生會、家長會、校友會等組織,對協調各種矛盾,解決各種困難起了一定作用,但其在校政中發揮的作用始終有限。所以,一旦上層出現政策性之類錯誤時,處於第一線的師生即使明知行不通,但都只能執行,即使是非原則的不同意見,家長、學生甚至教師亦未有通暢的渠道提出商榷,反而滋生發泄性、間接性的表達,負面影響不少,對各方都沒有好處。
(三)教師負荷過重,影響教育質量
現今澳門的師資問題主要表現為:青黃不接、工作量大、保障不夠、激勵不足。
以往由於私校教師工作量大,待遇又低,教師流失嚴重,師資質量不高的情況普遍,師生比率高峰期達到1∶45。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好轉,教育條件有所改善,經過行內團結爭取,教師待遇也有了顯著提高,加上近年澳門經濟不景氣,教師行業開始成為青年人喜歡的職業,這對澳門教育來說是件可喜的事。但教師的成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澳門各校新老教師嚴重斷層,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老的老、嫩的嫩”的現象,以澳門某校初中為例,入行不到五年的教師佔了60%以上,退休留任或接近退休的教師又佔了20%多,舊教育的一個失誤,為禍的不止是一代人啊!
目前,澳門學校師資的學歷水平,經過多元化的教育培訓後,已比20世紀90年代有較大的提高。但澳門學校教師工作量大,工作質量難有保證,而育人工作又恰恰重在質量。以1999—2000學年度學校為例,全澳中、小、幼學生98,964人,教師3,846人,師生比為1∶26,師班比為1.65∶1,特别是個别班級人數超額還很嚴重的私校,不少班級人數在50—60人之間,也有多於60人以上一個班的。教師要備課、改作業、家訪、和學生談心、應付各類比賽以及帶學生應付社會上永無止境的各式活動。此外,今天科技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知識爆炸”,另一方面是知識更新快,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必須永無止境地學習,不少老師五點半剛給學生上完課,六點鐘又得匆匆趕到另一處聽人講課。
教師保障不足。在以私校為主體的澳門社會,學生是“上帝”,得罪不得;家長是“米飯班主”,鬆懈不得;校方是僱主,不從不得。在“尊師重道”還未能成風的今天,學生“惡”過老師現象也是時有發生的。澳門私校教師退休制度各異,有的還未建立,部分學校設有公積金制度,也剛開始實行不久,教師的保障尚有待加強。
教師的激勵不足。澳門沒有教師晉升制度,以工資為例,剛入行的教師與幹了20年的教師工資差别不大,由於學校以私校為主體,教師被提拔到校內或校外的行政職位上的機會不是很多。教師與外界交往也較少,如果自身不主動地融入社會,很容易和今天瞬息萬變的社會脫節。
(四)應試教育嚴重,厭學棄學人多
近年来澳門高中畢業升大的人數每年均在85%以上,比中國内地高了許多倍,甚至比美國的67%都還高。按理,一般學生只要經濟能夠負擔得起,上大學並不成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干預可以減少,但是在澳門各校中,應試教育卻相當嚴重。
在“素質教育”、“卓越教育”、“優質教育”、“全人教育”的一片呼聲中,澳門不少學校實際上仍在走應試教育之路,高考不考的科目不開,高考不考的內容老師不講,作業要按考試範圍來布置,評分也是按高校要求而採用單一化的筆試。
以課程設置為例,多數學校幾何、代數每周課時合計在8—10節之間,約佔學生每周總課時的1/4,學生課餘做作業的時間約2/3也都放在這一科上,然而升不到班的學生中卻多數都是因這科不合格而造成,這對學生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在當今“知識爆炸”時代,資訊迅猛發展的時代,在當今澳門學生有三文兩語需要掌握的時代,強調多元智能的時代,“獨尊數科”是否應該繼續下去呢?
又以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為例,本來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必須顧及個别差異,符合因材施教、因材評量的原則。成績評量涉及教育各方面,因而可以採用多元化評量方式,如:紙筆測驗、口試、表演、實習、作業、設計製作、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自我評量、同儕互評、校外學習、實踐等,但目前澳門學校學生學習成就的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其他評估方式少人認同,也少人敢用,敢吃“螃蟹”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
以精英選拔為特徵的應試教育給澳門教育帶來的是大面積的教育挫敗。劉羨冰1999年曾作過這樣一項統計:1986年全澳門教育工作者深思。由此也可看出,澳門目前的教育實質上仍處於淘汰式的應試教育階段。淘汰了80.1%的“欠佳”者,保住19.9%能有85%入大學機會!這難道不值得官民深思?當我們在肯定學生多渠道升學的成績時,是否應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想一想,被淘汰出升大專軌道的80.1%的學生畢竟也是澳門特别行政區的主人翁!是澳門未來的希望!
還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前望廈社區的一項調查顯示:失學青少年中,成績差、犯校規的佔41.8%,學位不足的佔23.7%,家庭問題佔10.9%,經濟困難佔9.1%,自動離校佔7.25%,其他佔7.25%。教育以人為本,青少年失學嚴重,作為培養一代新人的學校和教育部門難道不應負上一定責任嗎?
六 對澳門多元化教育發展的寄望
澳門多元教育仍存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有其必然和正面的前景。顯然,“強幹弱枝”、“大一統”的教育模式並不適用於澳門,只有重視統一和多元的互動,才能創建一個既有活力和自由,又有現代化成份的澳門教育。
(一)增加教育投入,重視資源的合理配置
新加坡在金融風暴後,政府財政預算減少了20%,但教育費用卻增加了20%—30%。
中國內地也有一個戰略性的口號:“科教興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今天的西部大開發中,也實行“教育先行”的策略。在毗鄰澳門的深圳、珠海等地為了將來更好地發展,建立“大學城”的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台灣學者吳清基在《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一文中曾經提到:“任何經濟的繁榮成長,都需要教育作為基礎;任何民主政治的進步,都需要教育作為支柱;任何民主化的精緻發展,都需要教育作為先鋒;任何社會的開放發展,都需要教育做後盾。”
現代教育是昂貴的,但又是必要的。“二戰”後,日本人在廢墟上重建,大興教育,今天的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各地都在創造條件,改善教育的軟件和硬件。作為亞洲人均生産總值第五的澳門,實有必要增大教育投資,“讓教育成為澳門的第五産業”。
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對教育是重視的,行政長官何厚鏵在他的施政方針中,也曾經指出“教育預算置於各項預算的前列,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能動搖”。教育行政首先要建立現代教育觀,客觀科學地承認澳門教育投入的不足,欠債太多,其次應有具體措施,這一遠見的決策才能變成動力,澳門的經濟文化發展才有後繼力。
新世紀、新時代的澳門,既要根據社會經濟條件,增加教育投入,更要重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應首先保證入網學校具有起碼的教學設備,定出一些可操作、可檢查的指標,保證所有入網學校學生人均最低享用率,如體育設備、資訊科技設備、活動空間、課室基本標準、各校起碼的多媒體教學設施,等等,以保證下一代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也可遏止惡性競爭,真正貫徹公平原則。
善用澳門教育資源,還應重視節流。澳門教育財政最引人注目的問題莫過於政府教育行政費用之高。多年以來澳門教育行政費用一直保持在整個教育經費的20%—30%之間,難怪台灣教育財政學學者蓋浙生聽了後,連說“太高、太高了”,又說:“台灣的教育行政費才幾個百分點”。有人將澳門的教育行政費和台灣高雄市作比較,高雄市的學校、教師和學生數是澳門的三倍多,而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的人員編制反過來是高雄市的三倍多。高昂的教育行政費用,理應有高的效能,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定律在澳門又一次得到了證明。
精兵的重點在於簡政,可做可不做的、民間已做的、其他政府部門已做的、效益不高的、與提高教育水平關係不大的“秀”,應決心逐步刪去。
(二)加強官民溝通合作,優化教育管理
在以私校為主體的澳門多元化教育中,一方面教育行政需要建立自己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的管理原則,而同時又必須徹底清除殖民地管治的陋習。資源分配貧富懸殊,是殖民地政府的必然政策,而又是特區政府必須根本改正的政策。因此,必須依法辦事,並切實貫徹公平原則,拉近條件差異,消除人為不平等,切忌欺善怕惡,以免被違法少數傷害了奉公守法的大多數。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大私校一向自主性強的現實,因此,如何在私校的自主性和教育行政的規範性之間取得平衡,確實需要較高的領導藝術。今後教育行政有必要提高施政的透明度,特别是公産、公帑的使用批撥,必須及時或定期公佈,形成制度,既坦誠接受市民——主人翁的監督,亦有利於廉政建設。公平的施政、公平的原則更可以贏得市民的支持。
從大私校來看,也必須順應社會形勢的轉變,支持政府的施政,對教育行政的合理監督和調控進行配合,特别是在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不一致時,更有必要有大局觀念,通過合情、合理和合法的方式去求得事情的解決。
澳門多元化教育不能不提教育行政管理的優化。政府如何管理好以私校為主體的各所學校?學校行政又如何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令資源增值?老師如何更好地帶好一班“越來越難教”的學生?這些正是澳門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加強對教師的保障,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眾所周知,要辦好一間學校必須有一支高質素的教師隊伍。一所學校,美麗的校園、先進的器材設備等對學生更好地學習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有一支高質素的教師隊伍比一切先進的硬件更為重要。“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育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教師水平。
在當今社會中,教師要適應這知識迅猛發展的時代,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教師是永遠的學生,要教育别人,必須先教育自己。唯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我,才能緊跟時代,滿足學生求知的慾望。只有不斷地“充電”,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才能更好地立足於21世紀的澳門教壇。
今天的教育絶不是“識字人教文盲”,教師工作絶對是一門專業,而且是工作壓力很大的一門專業。為了改善教師的素質,有必要規定教師的專業資格,對未達標準的教師,政府提供深造機會,加速教師的專業培訓,協調各個教師培訓機構的工作,建立科學的學歷認可標準及制度,制訂教師職程,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水平;校方也要採取措施,積極支持在職教師進修。特别是在今天教師青黃不接的時代,政府和學校有必要想方設法,把儘快地讓青年教師成長起來當作教育優先項目之一。
早在1995年,教育暨青年局提出教師職程經教育委員會討論公開諮詢,五年過去了,教師職程還是千呼萬喚出不來。教師們希望加強對教育合理規範的同時,同樣不應忽略對教師專業的保障。
澳門政府順應形勢,因時制宜,在本澳小學推行小班制教學是一箭多雕的做法,不僅有利於減輕教師的負擔,也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因材施教、保證各個學生的發展。當前有必要持續發展小班教學,並逐步把它推到整個基礎教育上,充實各項教具媒體,以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結合社區資源實施班群教學,發揮“多元化、個性化及適性化”的教學精神,讓學生主動而快樂地學習,營造更優質化的班級經營。
在教師晚年保障上,目前不少私校都設立了公積金制度,供款者包括校方和教師本人。既然教師從事的是一項“被視為公共利益的活動”(澳門教育制度第二十五條),鑒於目前的具體情況,教師公積金可否考慮採用由教師本人、學校和政府三方承擔的方式,以鼓勵教育工作者終身從事教育事業?教師工作是複雜的育人藝術,不能等同於簡單的操作勞動,鼓勵教師終身從事教育事業意義重大。
(四)積極、穩妥地進行教育改革,有效地降低教改的副作用
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間,科技一日千里。資訊迅猛發展,但教育卻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教改成為全球的一大呼聲。教改的大浪,正席捲全球。
對於澳門來說,歷史原因使得澳門教育長期以來有“積貧積弱”之症,在世紀之交,更值澳門回歸祖國,當家作主的澳門教育”的呼聲絡繹不絶;從政府角度來說,需要樹立特區教育的正面形象,同時教育投入的增加,要求儘快地取得“回報”;從學校角度來說,也迫切希望通過教改,改善辦學軟件和硬件,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教育的成敗關係到每個青少年,關係到千家萬戶,也關係到整個澳門社會的未來發展。誰不想讓每個街童都變成樂學的學童?誰不想每個孩子都有個快樂的童年?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大器?
然而現實是:當今世界至今還沒有一個成功而成熟的教改先例。而且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改革內容,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改目標。直到今天,各地政府、學校、社會對未來的教育只是積極探索,還未走上坦途。
實行教改是大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於澳門未來可能産生的教育問題,實有必要做較為全盤性與前瞻性的研究。需要通過政府、學校、社會同心合力,才能走出一條屬於澳門、適應未來、穩健紮實的教改大道。
中國內地近年都在大力推動教改。今年3月召開的第九屆全國人大通過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就明確地把“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作為未來五年的中心任務之一。在具體做法上,如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推行“3 +X”的高考改革,辦學方面也正在“積極鼓勵、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
台灣在1994年“四一〇教改”遊行之後,當局對教育政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藉力使力,設立了跨部門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收集各方意見之後,於1998年出台“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提出了教育鬆綁、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等五大教改目標,還特别撥出1, 571億新台幣,作為教改特别經費,希望通過多元化的制度、本地化的環境、科技化的設施、生活化的課程和專業化的師資,提升學校教育水平。
香港在回歸後,也順應形勢,大力推行教改,如提倡“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香港教改雖然遇到不少阻力,但特區政府還是在不遺余力地進行推動,予人不甘落後的形象。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澳門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在具體做法上,又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容易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劉羨冰在《為澳門教育進言》中講得好:“教改不能像醫生那樣先在小動物身上做試驗。”同樣地,教改也不能像搞建築一樣:拆幾間舊屋,然後就可原地起一座大樓。我們認為教改應向農民學習:因地制宜,先進行試種,成熟一片,收割一片,然後再播種推。
就目前澳門的教改來說,以下幾點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必須充分把握時機,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目前澳門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條件要比周邊地區優越:澳門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早在1995年,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18,181美元,已成為世界45個先進地區之一;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小學入學率將近百分之百,初中入學率也很高;有良好的升大條件,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入學率已超過85%;有良好的時機,澳門已經回歸,教育問題正引起各方關注。新時期的澳門,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當作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第二,要有科學的前瞻性和澳門教育改革,可能會處處受阻,甚至寸步難行。不少地方、不少學校為了教改而教改,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新措施接踵而至,師生疲於奔命、無所適從,結果反而在師生中産生了對教改的抗拒情緒,這不能不引起教育決策者們足夠的重視。澳門教育行政宜在先澳門現狀,特别是從澳門以私校為主體的多元化現狀,從澳門總體利益出發制訂一個教改的長遠戰略,再根據這一目標,引導各學校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起點,向這一目標衝刺。“盲人騎瞎馬”式的教改只能是教育的災難。
第三,觀念更新。教改應從觀念更新開始,內地以前流行的“不學ABC,照樣干革命”早已成為人們的笑柄;在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資訊一日千里的時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學習觀念,又顯得何等的過時!同樣地,我們又怎麼能夠把升學率的多少、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作為一所學校和某個學生好壞的唯一依據?
從實處著手。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應該好高騖遠。當前,政府、學校、民間有必要共同努力,先解決當前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如公共教育網內學校參差、班級人數過高、教師負擔過重、學校活動埸地不足、教學設備陳舊、本地教材缺乏、對教師的激勵不足、青少年厭學棄學嚴重、留級率過高、課堂教學效果參差等問題。
第四,必須鼓勵和支援學校、老師積極創新。對各種好的建議和做法給予大力的支持和資助,也可選擇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教改試點。近年教育暨青年局推出了一個名為“教學設計獎勵”的計劃,鼓勵各校老師對教學進行設計,對實現澳門教育資源共享、對鼓勵教師更好地鑽研教學是有推動作用的。又如,有一所學校校長在參加中華教育會組織的中國教育部舉辦的“澳門中小學校長主任研修班”後,深有感觸地談道:“無可否認,我們對素質教育曾經有過片面的理解,認為多開展課外活動就是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經過這次研修班的學習,從深度和澳門的多元化教育必定能闖出一條新路。
七 結語
澳門多元化教育是由澳門特有的歷史、文化冲積而成的緑洲,當然其中也混雜了污泥。從過去來看,它是澳門教育的無奈,也是出路;從今天社會來看,它是澳門教育的必然和現實;從未來社會來看,它也是澳門教育的必由之路。澳門教育實有必要立足多元、發展多元、合理地規範多元,並把多元化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21世紀的澳門教育新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讓我們一起來塑造澳門教育的新形象、打好澳門未來的新基石,一起來建構新時期澳門的新教育。
參考文獻
1.劉羨冰:《澳門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黃漢強主編:《澳門教育改革》,東亞大學澳門研究中心1991年版。
3.柳彬主編:《全面素質教育手冊》,中國物資出版社1997年版。
4.吳清基:《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收入第六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