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译文名著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本序(1)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在中国虽不像雨果、巴尔扎克和司汤达那样名闻遐迩,但大家对他也并不陌生。一九八二年新年伊始,中央歌剧院把根据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的世界著名歌剧《卡门》搬上中国舞台,轰动了北京。法国《费加罗报》评论称:“《卡门》在紫禁城获得了凯旋般的胜利。”

梅里美一八〇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于巴黎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雷阿诺·梅里美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画家、历史学家。母亲是十八世纪童话作家波蒙夫人的孙女,也擅长绘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梅里美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了对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精深微妙的鉴赏能力。在政治方面,梅里美的父亲是一位顺应时代潮流的人,大革命期间持温和的共和主义态度,拿破仑执政后,采取拥护的立场,并成为拿破仑的崇拜者。梅里美的母亲也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忠实信徒。这种政治环境对梅里美政治态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梅里美的父母是较为典型的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直不参加激烈的政治斗争,而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观察着十九世纪初叶曲折的历史进程和频繁的政权更迭。这种对政治若即若离的态度自然也在梅里美的身上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

梅里美是家里的独子,深得父母的疼爱,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感情细腻、敏感的个性。一八一二年,梅里美进入父亲任教的拿破仑帝国中学,成绩优异。在校期间,他经历了第一帝国的崩溃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亲眼目睹他所在的学校更名为亨利四世中学。一八一九年,他中学毕业,原想继承父业学习绘画,后根据父亲的安排进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但他真正的兴趣在文学方面。在大学的四年间,梅里美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语言的研究,学习并掌握了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与此同时,梅里美还致力于扩大知识面,研读各国的古典文学、哲学,甚至巫学,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了广博知识。就对古代文化的精湛修养层面而言,梅里美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一八二二年夏天,梅里美同司汤达第一次见面。司汤达年长梅里美二十岁,当时已经是一位思想成熟的反对王朝复辟的积极斗士,并有了完整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梅里美从此接受司汤达的影响,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一八二五年五月,梅里美以“西班牙著名女演员克拉拉·加苏尔”为名,在巴黎发表了一部名为《克拉拉·加苏尔戏剧集》的作品。集子包括《非洲人的爱情》、《女人即魔鬼》、《西班牙人在丹麦》、《天堂与地狱》、《伊莱斯·芒多》五个短剧,内容轻松而稍带讽刺,具有异国情调和轻快自然的风格,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戏剧法则格格不入,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赢得了文艺青年的青睐,并受到舆论的好评。从时间上说,这个集子开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先河。此时的梅里美已经成为社交界著名人士雷卡米埃夫人、德·欧蓓尔侬夫人家中的座上客,及著名画家希拉尔、德拉克洛瓦等人的密友。一八二六年,梅里美和德拉克洛瓦结伴去英国旅游,为时半年之久,有机会观看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这对他后来创作著名的历史剧《雅克团》颇有影响。一八二七年,梅里美假托一个意大利政治流亡者之名,发表了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民谣集《独弦琴》。歌德撰文向德国读者介绍集子,普希金也把其中一部分译成俄文。一八二八年六月七日,梅里美发表了第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雅克团》,以后又创作了《卡尔瓦亚尔之家》。一八二九年,梅里美与法国浪漫派作家结成的“文社”开始密切接触,三月出版了他的著名历史小说《查理九世时代轶事》,从五月起,又先后发表了《马泰奥·法尔科纳》、《查理十一的幻觉》、《攻占炮台》、《塔芒戈》等小说,以及独幕喜剧《送圣体的马车》。一八三〇年,梅里美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了《古花瓶》、《一场掷骰子赌博》,第二次去西班牙旅游。

此时,梅里美的多个朋友在七月王朝政府中获得了要职。一八三一年,他本人也开始在政府机关里供职,先担任海军部主任秘书,后转入商业部。他同戏剧界人士经常往来,并与缪塞一起参加了文学家的聚会。同年他发表了《西班牙书简》中的《斗牛》、《一次死刑的见闻》两部分以及《论西班牙的绘画艺术》。这一年,他还结识了年轻姑娘杰妮·达甘(即后来的蒙蒂霍伯爵夫人),对她一见钟情,结为好友,并终生与她有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在梅里美死后以《与不知名的姑娘的通信录》(1874)为名发表。一八三三年九月,梅里美发表了中篇小说《双重误》,十二月出版《西班牙书简》中的《巫婆》。一八三四年五月,梅里美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察官。他担任此职后,成了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发掘、整理和保存法国古代文物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此时起直到一八六〇年,梅里美走遍了整个法国,对历史文物进行考察,编制散失于各地的古物的目录。一八三四年,他去法国南部旅行,并发表了小说《炼狱里的灵魂》。一八三五年至一八四〇年,他先后去法国西部、阿尔萨斯地区、法国中部和科西嘉岛旅行,先后发表了《法国南部旅行札记》、《法国西部旅行札记》和《科西嘉岛旅行札记》,以及《伊尔城的维纳斯像》。一八三九年,梅里美赴科西嘉岛旅行后,经意大利回国。在意大利期间曾在罗马与司汤达相处十天,然后偕同这位朋友游览了那不勒斯、庞贝、波佐利等地区。

一八三〇年以后,梅里美在学术方面相当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见,他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主要论著有《论罗马历史》、《论社会战争》和《关于中世纪艺术的考察》。此外,他还学习俄语,翻译了普希金、果戈理与屠格涅夫的小说,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使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在法国流传。相比之下,梅里美在文学创作方面就略显逊色。不过,最能体现其思想特点和艺术功力的两篇小说《科隆芭》和《卡门》都发表在这个时期。一八四〇年《科隆芭》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一八四二年以单行本出版;一八四五年十月,《卡门》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梅里美因其在文艺领域的成就,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当选为法国碑文和美术学院院士,次年三月十四日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一八四四年至一八六五年,梅里美先后发表了《阿尔塞娜·吉约》、《欧班神父》、《卡斯蒂利亚王国费迪南德一世的故事》、《亨利·贝尔》和《从前的哥萨克》。一八四九年,梅里美翻译并发表了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小说《黑桃皇后》。一八六九年五月,他又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小说选集。

梅里美的终身好友蒙蒂霍伯爵夫人的女儿欧仁妮·蒙蒂霍成为拿破仑三世的皇后后,梅里美在一八五三年当上了上议院议员,经常出入杜伊勒里宫、枫丹白露等地,并与皇帝、皇后共进晚餐。他在喜庆游乐、仪典宴会中虚度了不少年华,他作为文学家和学者的生命实际上已经终结,晚年只写出了《罗斯基》和《蓝色房间》两篇小说,编纂了一部《恺撒传》。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中,他一直忠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为了替皇后说情,他亲自去见梯也尔,直到九月八日才离开巴黎前往南方小城戛纳,九月二十三日在那儿去世。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馆长A·帕尼泽爵士是梅里美晚年最亲密的朋友,梅里美写给他的书信被认为是一部“第二帝国的历史”,这些书信在梅里美去世后,以《致帕尼泽伯爵的信:1850—1870》为名在一八八一年发表。

从一七八九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革命,是资本主义在这个欧洲国家取得胜利并向上发展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文学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不论在思想、流派、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比以往的时代更为丰富多彩、变化迅速,从而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两大文学流派。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梅里美正好置身在这一时期,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脱颖而出,也就顺理成章。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帜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司汤达和梅里美分别写出具有强烈反封建精神的《红与黑》与《雅克团》。

梅里美几乎与司汤达同时登上文学舞台,他虽然是在司汤达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但《雅克团》的问世却早于《红与黑》。以一八三〇年为界,梅里美分属两个不同的时期。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浪漫主义为旗帜的战斗年月里,他作为浪漫派的同路人表现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的反封建的政治热情;而在七月革命之后到巴黎公社之前这一段资本主义秩序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他则成为一朵很典型同时又很独特的奇花。

一八二八年六月,梅里美在二十五岁时发表了《雅克团》。这部三十六幕的历史剧以法国十四世纪著名“雅克团”农民起义为题材。“雅克团”的法文原文“Jacquerie”意为“乡巴佬”,是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蔑称,起义由此而得名。

故事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战场包阿锡,达蒲莱蒙是当地凶残的封建领主,强征暴敛,欺压农民。农民过着悲惨的日子,一部分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结伙逃进森林,化装成狼,过着杀富济贫的生活。当地的农民大众常年遭受法国封建领主和英国浪人军队的轮番烧杀抢,实在忍无可忍,最后在一个名叫若望的修士的启发和率领下起来造反。若望修士把起义农民单纯的复仇要求提高一步,提出了“从地主贵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建立公社联盟的纲领”,起义者利用英国浪人部队与法国封建主的矛盾,和英国浪人联合,一起采取行动,攻克了达蒲莱蒙的城堡,杀死了封建领主,继而围攻城镇,攻击政府军,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但起义军内部鱼龙混杂,既有以法兰克为首的专为报仇泄恨任意杀戮的狼人,也有像皮埃尔那样在思想感情上与劳苦农民毫无共同点、最后为取悦贵族小姐而通敌的叛徒,更有心怀鬼胎的假盟友英国浪人。因此,当狡诈的封建统治者一面设下假谈判的骗局,一面勾结英国浪人内外夹攻时,农民军就全面崩溃。法兰克又带领他的狼人躲进森林,农民把失败归罪于若望修士,最后将他杀死。

梅里美在此剧的序言中说,他的主旨是“要写出十四世纪残暴的风俗”,力图在剧本中说明“产生雅克团的原因,实际是不难猜测的,封建统治的暴行自然会引出其他的暴行”。因此,年轻作者在剧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反封建的激情,对当时仍掌握着政权的封建阶级进行了历史的批判。有人说,梅里美创作《雅克团》是受W·司各特所开创的、当时十分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启发,但更确切地说,《雅克团》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复辟思潮的产物。《雅克团》在艺术上则明显表现出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梅里美在剧本的形象内容方面,努力展示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努力仿效莎士比亚描绘出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的画面,以及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继《雅克团》之后,时隔一年,梅里美又创作了一部反封建的力作《查理九世时代轶事》。这部长篇小说以十六世纪查理九世时期著名的宗教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为题材。梅里美把小说的故事集中安排在“圣巴托罗缪之夜”前后不久的时段内,通过主人公颇有浪漫色彩的经历,展示出十六世纪残酷斗争的情景,表现了中世纪封建专制的黑暗与残暴。

主人公麦尔基是外省的胡格诺贵族青年,其父是狂热的新教徒,在宗教内战中英勇地为信仰而战,并把麦尔基培养成新教的虔诚信徒。一五七〇年,在国王支持的以古伊兹公爵为首的天主教和以海军上将柯里尼为首的新教暂时休战后,他打发儿子前往巴黎投靠新教的首领海军上将柯里尼。麦尔基在巴黎遇见了分别多年、时任轻骑兵营营长的哥哥乔治。乔治因在宗教内战中改信天主教,被父亲赶出家门。麦尔基与哥哥重逢后重修兄弟关系,在乔治的引荐下参加了宫廷和上流社会的聚会,结识了图尔芝伯爵夫人,并因柯里尼将军的保荐,又做了掌旗官。不久,麦尔基就和伯爵夫人的情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一场生死决斗中取胜,成为伯爵夫人的新宠。这时在巴黎已经酝酿着一个可怕的阴谋,国王派人暗杀柯里尼,八月二十二日,海军上将遭到刺客枪击受了重伤,二十三日晚,在国王的直接指挥下,开始屠杀新教徒(史称“圣巴托罗缪之夜”)。乔治的骑兵营奉命参加军事行动,但他拒绝执行血腥的命令,结果被监禁。麦尔基幸亏呆在伯爵夫人家才得以幸免,伯爵夫人竭力劝他改变信仰以保平安,遭到麦尔基的拒绝。不久,麦尔基逃出巴黎参加了胡格诺的城市罗舍尔城对国王的反抗。这时,获释的乔治又被迫参加国王围攻罗舍尔城的军队,在战场上遭到了麦尔基亲自指挥下的士兵的枪击。小说最后,乔治死在自己弟弟的怀里,麦尔基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