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开小馆的日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书生论菜名,小馆定规矩

“翡翠白玉汤”的意外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小石子,在“有间小馆”激起了小小的涟漪。

虽然只是免费赠送的清汤,但那清爽解腻的独特滋味,给不少被卤味香得有些“腻住”的老食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午市后,老张头就腆着脸问:“小满师傅,明天那清汤…还送不?不送的话,咱花钱买也成!一文钱一碗?”

林小满心中一动。这倒是个思路。野菜几乎零成本,鱼骨汤也是用下脚料熬的,粗盐也便宜。成本极低,却能满足一部分食客的需求,还能丰富小馆的菜单。

“送!头三天都送!”林小满笑着应承,“以后嘛…看情况,就算卖,也一文钱一碗,保本就行!”

“小满哥仗义!”老张头和其他几个常客都竖起了大拇指。

这消息让躲在角落假装记账、实则竖着耳朵听的柳文清坐不住了。他放下炭笔,整了整衣襟,走到林小满面前,脸上带着一种“事关重大”的严肃表情。

“林小哥,此举不妥。”柳文清开门见山,语气郑重,“那汤,既已得食客青睐,岂可再以‘清汤’呼之?此名过于俚俗,难登大雅之堂!更遑论免费相赠,甚至…只售一文?”他痛心疾首,仿佛林小满在暴殄天物,“需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道佳肴,必得配以雅号,方能彰显其格调,提升其身价!”

“雅号?”林小满正在切猪肚,闻言停下刀,饶有兴致地看着柳文清,“柳兄有何高见?”

柳文清精神一振,仿佛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负手踱步,目光悠远,沉吟道:“此汤,汤色清洌如玉,菜色青翠欲滴,宛若碧玉沉于羊脂之中…嗯,不如唤作‘碧玉沉脂羹’?或者…‘玉池浮翠’?再不然,‘青萍点素’?”他一连抛出几个文绉绉的名字,脸上带着矜持的得意,期待地看着林小满。

碧玉沉脂羹?玉池浮翠?青萍点素?

林小满听得哭笑不得。这名字美则美矣,可跟那一文钱一碗、用野菜和鱼骨头熬的汤…实在是不搭调啊!让老张头他们点一碗“碧玉沉脂羹”?想想那画面就有点滑稽。

阿福在一旁听得直挠头:“碧…碧玉?啥意思?能吃吗?”

连正在努力擦拭最后一张桌子的苏小七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揶揄道:“酸秀才,你这名儿起的,比那汤还让人难以下咽!‘碧玉沉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猪油炖石头呢!”

“你…!粗鄙!”柳文清被苏小七噎得脸一红,指着他,“孺子不可教也!对牛弹琴!”

“行了行了。”林小满赶紧打圆场,他想了想,指着盆里碧绿的野菜嫩心和乳白的汤底,笑道,“柳兄起的名字是好,但咱们这小店,来的多是街坊苦力,求的就是个实在、明白。我看这汤,汤白如乳,菜绿似翡,不如就叫…‘翡翠白玉汤’?听着明白,看着也像,价钱也实在,一文钱一碗,童叟无欺。如何?”

“翡翠白玉汤?”柳文清皱着眉头咂摸了一下,“虽不及‘碧玉沉脂’雅致,倒也…倒也直白易懂,名实相符。”他勉强接受了这个“折中”的方案,但显然觉得有点委屈了他的文采。

苏小七却拍手叫好:“翡翠白玉汤!这名字好!听着就清爽!比酸秀才那些之乎者也强多了!”他还不忘踩柳文清一脚。

柳文清气得哼了一声,拂袖坐回他的“账台”,拿起炭笔,在石板上重重写下:“定名:翡翠白玉汤。售价:一文。”字迹比平时用力了几分。

“菜名”风波刚平息,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随着生意渐好,三张桌子时常坐满,食客一多,点菜、上菜、算账就容易出错。尤其是阿福,忙起来时常记不清哪桌点了什么,收钱也偶有差错。柳文清记账虽然一丝不苟,但食客点菜时他那套“之乎者也”的问法,如客官欲点何物?卤味乎?炊饼乎?抑或翡翠白玉汤乎?”,常让客人一脸茫然。

林小满意识到,是时候给小馆立点简单的规矩了。不求多完善,但求运转顺畅。

晚上打烊后,油灯昏黄。林小满、阿福、柳文清,还有被勒令旁听的苏小七,围坐在一张桌子旁。

“咱们这小馆,人少事杂,得定几条规矩,大家心里都有数,干活也顺当。”林小满开门见山,“第一,点菜。以后客人来了,阿福负责招呼、点单。问清楚要什么,几份。别问‘乎’,就问‘要卤味配炊饼?还是单要汤?’简单明白!”

阿福用力点头:“记…记住了!不问乎!”

柳文清张了张嘴,想反驳“乎”字更能体现斯文,但看到林小满不容置疑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闷闷地点了点头。

“第二,上菜。”林小满看向阿福和苏小七,“阿福是主力,苏小七你打下手。记住客人坐哪张桌子,点的什么。上菜时,大声报一下,‘三桌,卤味一份!’‘二桌,汤一碗!’这样不容易乱,也省得客人等急了催。”

“明白!”苏小七这次回答得挺干脆,他可不想再端错东西挨骂。

“第三,收钱。”林小满看向柳文清,“柳兄,你的账是咱们的根本,一点不能错。阿福收的钱,当面点清,立刻交给你。你按桌子、按菜品,一笔笔记清楚。收了多少,用了多少食材,每天打烊前,咱们一起对一次账。”

柳文清对此毫无异议,甚至挺起了胸膛:“理当如此!账目清明,乃治店之本!”

“第四,”林小满的目光扫过三人,语气严肃了些,“咱们店小,东西也寻常,但有一点要记住——干净!阿福,桌子地面,客人一走立刻擦干净!碗筷,苏小七,必须用热水和草木灰刷三遍,再用清水冲干净!柳兄,记账的石板也得保持整洁!后厨的东西,生熟分开,隔夜的汤绝不卖!”他深知,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食品安全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尤其是他们这种卖下水起家的。

阿福和柳文清都郑重地点头。苏小七虽然觉得洗碗三遍有点夸张,但看到林小满严肃的表情,也缩了缩脖子,小声应了句:“知道了。”

“最后,”林小满的语气缓和下来,脸上露出笑容,“咱们四个,现在算是一条船上的人了。店好了,大家都有饭吃。店倒了,一起喝西北风。所以,互相帮衬着点。阿福,苏小七手脚慢,你多带带他。柳兄,账目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多问问。苏小七,干活多用点心,少顶嘴。”他特意看了一眼苏小七。

苏小七撇撇嘴,没反驳。

“好了,规矩暂时就这些。以后遇到问题,咱们再商量着加。”林小满拍板定论。

昏黄的灯光下,四个身份背景迥异的人,因为这间小小的“有间小馆”,被奇特地联结在一起。简陋的规矩如同骨架,支撑起这缕日益茁壮的烟火气。柳文清在石板上郑重记下:“雍和十七年,三月十三,立店规五条。”阿福憨憨地笑着,觉得有了规矩,心里反而踏实了。苏小七则偷偷打了个哈欠,盘算着明天洗碗能不能少摔一个。

夜深了,柳条巷陷入沉睡。“有间小馆”的门板合拢,但门缝里,似乎还隐约飘荡着卤味的余香和那名为“规矩”的新鲜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