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5章 阅兵
崇祯站起身,负手而立:“这片土地交给你了,包括南方的军政大权。”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柳巧云,“记住,安南自古以来便是华夏不可分割的疆土,朕收复它不仅是为了版图,更是为了它的粮仓。”
“臣定当竭尽全力!”柳巧云郑重行礼。
“去吧,朕等你的好消息。”
待柳巧云离开后,殿内一时寂静。烛火摇曳,在墙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王承恩大步流星地推开了门,手中拿着一份情报:“皇爷,南直隶那边...”
崇祯接过情报一看,脸色瞬间阴沉。南直隶那些读书人竟敢因为报纸案在街上聚集闹事!
“岂有此理!”他猛地拍案而起,茶盏被震得跳起,茶水洒了一桌。
王承恩吓了一跳,连忙后退半步:“皇爷息怒...”
“这些腐儒!”崇祯怒极反笑,声音中带着几分讥讽,“整日在东林书院高谈阔论,说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可他们砍过一个敌人吗?纳过一粒米的税吗?种过一株粮食吗?”
他大步走到墙边,取下宝剑出鞘,寒光闪烁。剑锋所指,仿佛要刺破这夜的黑暗。
“私下议论也就罢了,现在竟敢公然聚众闹事!是在试探朕的底线吗?”
王承恩看着崇祯握剑的手微微发抖,知道他是真的动怒了。犹豫片刻后,他低声道:“皇爷,奴婢斗胆进言...”
“说!”
“秋风萧瑟,南方农田已经做好了丰收的准备,此时若大动干戈,恐怕会影响粮食收成。”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崇祯的表情,继续说道,“况且蒙古之事未平,若南方再起事端,怕是会被有心人钻了空子。”
崇祯沉默片刻,缓缓收剑入鞘。剑身与剑鞘相接,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说得不错,你也懂得朝局了。”
王承恩连忙跪下:“奴婢不敢...”
“起来吧。”崇祯望向窗外的夜色,“你说得对,粮食是天大的事。南方百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寒芒:“不过这些南方仕子也太不知好歹。朕已经给西山七贤平反,让东林书院继续存在,他们倒好,得寸进尺!”
夜色渐深,殿内烛火摇曳。崇祯站在窗前,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
大明这个家,当真是步步惊心。表面上看银行推行顺利,边境暂时安宁,但实则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侍卫快步走进来:“皇爷,北方边境传来消息,蒙古人又开始集结兵马了。”
崇祯眉头紧皱:“知道了。”
待侍卫退下后,他转向王承恩:“传旨给卢象升,让他密切关注蒙古动向,一有异动立即上报。”
“是。”王承恩应声而去。
崇祯重新坐回案前,看着桌上散落的奏折。每一份奏折都是一个难题,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千万百姓的生计。
他拿起一份关于南越的奏折,仔细阅读起来。那里虽然抗拒大明,但却是必须拿下的粮仓和南洋战略的前哨。
而南方的局势更是岌岌可危,看来要尽快调兵镇压了。等秋收和秋税结束,就该拿出雷霆手段。否则新田制在东南推行,只怕寸步难行。
一旦将东南震慑住,其他地方也就好办了。
时间很快来到八月底,大明日报连续三天刊登军队军官介绍。这些军官都是在辽河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八月三十日,崇祯带领满朝文武祭拜忠烈祠。香烟袅袅,祭文声声,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送上最崇高的敬意。
九月初一,京城长安街上,大阅兵正式开始。
街道两旁早已人头攒动,道路打扫得一尘不染。小贩们早早收摊,百姓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等待这场盛典的开始。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洒在长安街上,将青石板路照得熠熠生辉。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在大明门前列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的神情,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远处旌旗招展,崇祯的御驾在正中。龙旗猎猎,气势恢宏。
皇后韩雅芸、懿安皇后张嫣、皇贵妃田秀英等妃嫔分列左右,各自端庄肃穆。
卢象升身披铠甲,率领天雄军缓缓而来。阳光下,铠甲闪烁着寒光,映照出一张张坚毅的面庞。
士兵步伐整齐划一,仿佛经过千锤百炼。这就是天雄军的军纪,这就是大明最精锐的力量。
最前排赫然是来自天雄军第一军的精锐骑兵,以雄壮之师著称的天雄军。马蹄声声,震撼人心。
按理说两个师有一万人,但今天只来了一千人。经历了辽河战役的洗礼后,这两个师是主力,伤亡惨重。
就连这一千人,身上也都带着伤,有的甚至只剩一臂。但他们依然昂首挺胸,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他们即将退役,但崇祯特意让他们参加阅兵。他们无疑是此次阅兵上最夺目的存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大明的尊严。
崇祯要亲自为他们授勋。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就要学会尊重英雄。
看着这些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直腰杆的将士,崇祯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就是大明的脊梁,这就是华夏的儿郎。
阅兵仪式开始了,一队队军士昂首阔步走过长安街。他们的步伐铿锵有力,眼神坚定如铁。
百姓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这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为之自豪。
这就是大明的军威,这就是华夏的力量。在这个金秋时节,它以最耀眼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大明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