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前聚落——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坐落于秦岭支脉的骊山北麓,位于西安临潼区北临河东畔的二级台地上,是一处距今6600—5800年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仅1972—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先后对姜寨遗址进行了十余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最终发掘出这个迄今为止我国发掘面积最大、布局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部落聚邑遗址。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和揭示同时期黄河中游关中地区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制度以及解决新石器文化序列问题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画卷。
从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来看,其与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具有很多相似性。由5个较大的建筑群和3处公共墓群构成的姜寨聚落呈非对称椭圆形,椭圆形外围由防野兽攻击的壕沟环绕,壕沟宽和深均约1米,这条壕沟可以将大部分野兽拒之门外,使聚落内的原始居民免受野兽攻击。环绕聚落的壕沟外分布着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墓地,烧制陶器的窑场靠近河岸,可方便智慧的原始居民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就近取水。
从房屋建筑看,原始居民没有现代人的买房定居压力,但在房屋的选址及修建形式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既要考虑建筑风水,也要考虑背风向阳的基本原则。因此,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生活需求,姜寨遗址的房屋既有圆形,也有方形,既有半地穴式房屋建筑,也有地上建筑。居住区的房子大多围绕中心广场分布,遗址北部的房屋门向南开,西部的房屋门向东开,即整个遗址的房屋门朝向隐约呈围合之势。[1]居住区呈“1+N”的结构布局,也就是一个较大的居住区以1座大房子为中心和主体,周边分布若干小房子,大房子类似于今天的集镇,而周边散落分布的小房子类似于今天的村庄,村庄围绕集镇呈不规则分布形态。这种分布形态类似于当今大家族中的多个分家兄弟,既与处于核心地位的家族长辈相互关照,又有相对独立的小家庭生活,这种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分布格局充满了原始人集体狩猎和协力防御的生活智慧,是原始人类的生存之道。
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对研究这一时期远古人类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意义,最为著名的是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被视为仰韶彩陶文明的典型代表。仅看这个彩陶盆的外形,和今天大多数餐馆酒店用来盛鱼的器具没什么区别,从材质看,这个彩陶盆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彩陶制作工艺,但其用途却与我们今天同类彩陶盆有着天壤之别。若不是专家学者的解读,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内壁有彩绘、底部有小孔的人面鱼网纹彩陶盆居然是远古人类用以作为儿童瓮棺棺盖的特殊葬具。
除了陶器,刻于陶器上的符号同样吸引着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目光,有的学者相信,这些刻画符号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还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姜寨先民们的某种特殊记号,尽管看法不同,但对于了解和还原姜寨原始聚落具有特殊意义,其价值不容否认。
姜寨遗址出土了大量以石、骨等材料为主的生产工具,如石斧、石刀、石棒等。可以看出,姜寨先民们的生产工具以石制品为主,而生活用具基本以陶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在姜寨遗址中还发掘出了陶埙,大陶埙、小陶埙和卵形陶响器的出土既体现出姜寨远古人类的智慧,也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曙光。
以仰韶文化为主的姜寨遗址,结构完整,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独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寨遗址考古工作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名录。[2]姜寨遗址是我国第一次全面揭露聚落遗址,对了解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社会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巩启明:《姜寨遗址发掘回望》,《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
[2] 巩启明:《姜寨遗址发掘回望》,《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