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历史学科发展的新契机
——写在区域国别学列为一级学科之际
刘新成
“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类一级学科,这不仅对区域与国别研究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对世界历史学科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因为无论是“区域与国别”还是世界历史,都是面向“域外”的学科,同一个领域增加一个学科,无疑将壮大研究队伍,丰富研究成果,深化科学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学科的观测视角、关注重点、研究方法有许多不同,两者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定将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世界由区域、国别构成,世界史研究当然不能脱离区域和国别,但其学科定位和研究者的思维习惯决定,在世界历史学科框架内的区域与国别研究,通常根据世界史的学术理路来规划视域、安排选题,仅在所谓有“世界影响”的人和事上下功夫,结果造成区域与国别本身的历史显得支离破碎。作为二级学科存在的国别史虽然以国别为研究对象,但世界史学的专业训练也难免其方法论的缺陷。在区域国别学学科框架里,区域与国别属于“本体论研究”,有其纵贯古今、自成体系的学理运思和逻辑路径,从而形成与世界历史视域下完全不同的观照。两种观照互相映衬,将会复原一个更加丰满、立体而真实的区域或国别形象,促进认知从了解到理解的提升。
区域国别学是以交叉学科形式出现的,“交叉”二字提醒我们应该从传统的研究套路中“跳脱”出来,即打破原来历史学“就历史谈历史”,国别学“就现实谈现实”的路数,追求据现实考历史、以历史释现实的“深描”,非如此,不足以兑现学术的社会服务承诺。
即使从“功利”角度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也有利于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比如,小语种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国别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覆盖”,即基本覆盖世界上全部国家和地区,这也就意味着几乎覆盖全部语种,世界历史既是“被交叉”学科,小语种人才不足问题势必在“交叉”中迎刃而解。又如,在成果认定标准方面,以前国别通史类的著作在世界历史学界通常被视为科普读物而不大被看重,甚至不被认可为科研成果;但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内,其分量则会大为不同。随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调整,世界史研究者的着力点会更加多向。再如世界史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过去一直存在局限于教育和研究领域而出路过窄的问题,在与区域国别学交叉之后,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计划的有机调整,就业渠道将向文化、外交、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延伸,这对世界历史学的专业人士来说,也算是一个“福音”吧。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